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代孙光宪曾说:“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其理由是许诗“不干教化”,后来王夫之进一步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丹》《小弃》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怨耳,何足以言诗?”‘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李杜亦仿佛遇之,然其能俾人随触而皆可,亦不数数也。……故许浑尤为恶诗……。”可见,在“经生家”们看来许诗几无价值可言,但是,事实一再证明,艺术价值的最终裁决者是历史,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东西,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有成就的诗人、作品曾被那些囿于“诗教”传统的批评家们所指责.许浑诗中的优秀篇章,至今仍腾传人口,就充分证明了“不如不作”,“最为低下”等等说法的极度偏颇.因此,要真正把握许浑诗歌的特质,就必须跳出纯社会学尺度的框框,探寻诗人特殊的心态,因为任何作品总是“在自我表现中表达,它显示以它为根本的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许浑诗歌清新浅切、丰润秀丽,其诗句法表现出稳固、少变化、重复的模式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许浑北游考     
许浑,字用晦,晚唐著名诗人。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他书所载亦简疏,研究晚唐诗歌之发展不能不研究许浑,研究许浑即不能不考索其生平。六七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蔚为大观,许浑研究亦一改冷落之局面,近短短一年中即有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谭优学《许浑行年考》(《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辑)先后问世,为深入研究许浑生平及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令人兴奋。然两《考》不无可訾之处,许浑北游即为其一。北游为许浑生平重要之经历,董《考》谓“元和十年(815)至长庆初年(821)之间,许浑又曾北游,足迹到过燕赵和塞北,并曾在军幕中短期工作”,所言  相似文献   

4.
林逋与许浑皆好佛学,崇陶诗。相近的思想性情使林逋与许浑诗作有趋同倾向。林逋对许浑诗歌的接受表现为两点,一是在字词的选择上承袭许浑;二是诗风同宗平淡闲适,在艺术上相近却不相犯。  相似文献   

5.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6.
许浑是晚唐著名诗人,在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中,对两宋诗人影响尤大。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字法句法。二是章法结构。三是审美情趣。研究表明,北宋的林逋、王安石、寇准,南宋的陆游以及周弼、曾极、陈允平等江湖诗人,成就和影响都不容小视,他们的若干作品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许浑诗歌的学习与模仿。许浑对两宋诗人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8.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在当时就受到杜牧、张祜、殷尧藩等诗人的推尊,享有盛名。在宋代,许浑诗更为江湖派所宗师,陆游亦称其诗为大中后之“杰作”。明胡应麟将他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同列为“晚唐铮铮者”。但长期以来许浑诗的研究十分寥落,其生平问题更无人涉笔。近年来,随着唐代文学研究中资料工作的日益重视,许浑研究的沉闷局面也开始打破。董乃斌同志《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与谭优学同志《许浑行年考》先后面世,使他的出处行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笔者在拜读中也发现上述两《考》对于许浑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亦有误考、失考之处。本文仅就其家世、籍贯问题正补如次。  相似文献   

9.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几乎还是盲点。本文主要从隐居苦读、退隐丹阳、吏隐避世三个方面探讨了许浑隐逸生活的各种情况,试图有助于人们对许浑和晚唐文人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许浑,两唐书无传;自宋以来,提到许浑生平的也有只言片语,近人对其生平也进行了考索,但对其生卒年,或是语焉不详,或是避而不论。因此,很有必要加以考辨。 一、许浑的生年 闻一多订许浑为791年生,今人多从此说,如董乃斌先生说:“闻说虽系推测,但大致相去不远,今姑从之。”谭优学先生也说:“生年且依闻说。”我以为这是明知不可靠而又别无他说,权且从之也。正如铃木修次先生所说:“关于许浑的生卒年月,现在谈论的  相似文献   

11.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在新旧诗学交替过程中,巴蜀诗学依然保持着传统诗学的传承。这种传承是通过巴蜀学人对传统诗学的坚守来完成的。刘咸炘的诗学思想是民国时期巴蜀诗学史上传统诗学传承的一个缩影。刘咸炘诗歌理论回归于传统的诗学观,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论,提倡学习汉魏诗歌,延续汉魏风骨的诗风。作为传统诗学的捍卫者,刘咸炘并没有表现出对新诗创作的反对,他对新诗的创作,不是避而不谈,而是保持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刘咸炘创作的古体诗融入通俗语,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了当时巴蜀诗坛旧诗人在新旧诗体的交替过程中坚守传统诗学、努力为旧诗的发展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徐志摩的诗歌写作研究较多,而对其诗学理念方面探讨得比较少,本文想通过徐志摩对诗的本体论、诗与形式、诗与人格、诗与真诚等诗学关键问题的发现与见解,来探讨他的诗学理念和对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许浑诗歌风格的研究都局限于其雄浑、豪放等特征上,而实际上,面对晚唐王朝日益衰败的局势,在儒、释、道思想的交互影响下,昔日的“晚唐铮铮者”许浑一改往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诗歌创作风格为之一变:积极的“入世”思想与逐渐凸显的“出世”思想相互交织;对山林田园的倾心取代了对重大事件的关注;“清新”的水意象取代了饱含历史韵味的意象;清词丽句取代了雄健豪放之语,使作品在立意、题材、意象、语言方面呈现出有别于“铮铮”的清新幽怨之诗风.  相似文献   

15.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不仅对佛教有精深的研究 ,而且还虔诚笃信佛教 ,因而被人称为“诗佛”。这使得其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 ,还透露出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 ,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6.
徐渭的散文理论与秦汉派散文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散文对秦汉派散文的超越不是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而是表现在实践的突破上。秦汉派作家相对平静的情感不足以对从遥远时空借来的秦汉语体形成激活之力,徐渭则将被厄运激起的尖锐情感铸入古奥的秦汉语体,又以平民的野性和胆量将这一激情表现出来,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散文作品真正达到了何景明提出的“自创一堂室,开一户牖,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徐渭散文实现了对秦汉派散文的超越,代表了明代散文复古运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张喜华 《南都学坛》2006,26(3):70-73
因个性气质、审美取向与雪莱有许多共通之处的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方面多方吸纳雪莱的诗歌风格,诗歌的主题、韵律和格调都极具雪莱的浪漫风格,成为中国诗坛浪漫的先驱,因而被称为中国的雪莱。徐志摩诗歌并非完全西化,浪漫抒情和音韵美感里浸透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细腻柔情与哀怨凄凉中体现着他的坎坷不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辩驳了视徐摛为"宫体诗"创始人之说,指出徐摛所创"宫体"实为"宫体文",首先体现于教命之书的写作上,其后再扩大至其他文类;其特点为文体的创新.由此判断,这之后的由萧纲为主创立的"宫体诗"当与之一样,都在于文体的创新,而无关乎特定题材(包括女性题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萧纲诗歌为分析对象,探究其与前人作品的语言差异,总结渗透于萧纲女性、写景等不同题材诗歌中的共同语言追求,由之观察"宫体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吴融和韦昭度关系的角度可见吴融的政治命运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是唐末藩镇势力侵陵帝室的结果;韦昭度之死作为吴融的重要的人生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给吴融诗歌增加了一种凝重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徐成淼的<爱海情潮>是一部散文诗体内心独白长篇爱情小说.作者以其对爱无限幽深丰富的心理体脸,以饱蘸情感的艺术笔墨对真爱的内涵进行了一番诗意的阐释.在物欲横流和精神匮乏的时代症候中,作者对真爱的重新思索,对精神之爱的执著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小说在诗性叙事方面也作了一次较为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