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宇 《求是学刊》2012,39(3):28-34
亚里士多德早期、中期和成熟时期关于实践智慧概念的阐述中,隐含着一条逐渐摆脱柏拉图主义的线索,由此实践智慧也摆脱了理论智慧的阴影,成为独立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个摆脱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与柏拉图针锋相对地阐发了一种完全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这一点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在亚里士多德成熟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主要具有伊索克拉底式的形态,但同时在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方面更接近柏拉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论诗术>向以难读著称.文章以<论诗术>开篇首段为例,通过对勘柏拉图<王制>中苏格拉底的相应看法,并结合亚氏其他相关文本,对此段文字作了详细解读.文章特别强调,从根本上讲,无论在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那里,"模仿"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哲学问题,而非一般所谓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真理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归结为对知识作认识论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列宁在论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的任务有直接关系。在这里最为有趣的是“自在真理”怎样变成“为我真理”的问题。在苏联的哲学著作中对“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1.“知识和真理是同义词”;2.“‘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是不相同的。任何真理都是知识,但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真理”。如若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对知识形成的辩证过程进行专门的根本分析,如若不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的有关结论进行比较,就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在两种说法以外提出第三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刘飞  段建军 《社科纵横》2010,25(7):167-168
教育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对人心灵的关怀.柏拉图希望教育如同一阵清幽境界吹来的清风,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爱好.人善于模仿,要培养一种对美的爱好,就要培养人对美的模仿.教育作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人对美的模仿.教育不只是为了获得真理与知识,不只是使灵魂得以转向,更是人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关怀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英语国家中涉及伽达默尔新思想的学术著作。J.韦恩希默所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1985)一书对伽氏的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作了详尽的读解,乔治亚·沃恩克在《伽达默尔》(1987)一书中更是全面阐释了伽氏的著作,但他们都没有具体涉及早期的伽达默尔,即作为致力于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语文学家的伽达默尔。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这个名词,有各式各样的用法.有人把蜘蛛织网看作是创造性的.但蜘蛛织的网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蜘蛛比起别的蜘蛛来显得独特、不同.我们谈的人类的创造性则不同,人类的创造性必须不仅有独创性,并且还要把这种独创性与原来的基础作比较.在艺术和科学领域里,创造性表现得最明显.在艺术方面,一个新的运动或学派的人被别人模仿,这就证明他是一个创造性天才.在科学领域里,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创造性天才.在哲学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玛斯·阿奎那、黑格尔、马  相似文献   

8.
<正>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导言中,批判地考察了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和直观知识论。在黑格尔看来,这三种态度虽然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去认识真理,都有可取之处,但并不是表述自在自为真理的真正形式,因为从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非本质的。他认为获得真理性认识的方法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覃承华 《学术交流》2023,(3):167-17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既与当时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具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深层原因。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所著的《诗学》是第一部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专著。《诗学》中的相关论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作为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语言学的相关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强调将文学的语言“形式”作为研究重点,以此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文学性”。这种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言词的相关论述是密切关联的。因此,《诗学》的这些论述本质上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世界秩序问题几乎是和人类文明同时产生的。古代学者就常常提出和探讨这一课题,包括古希腊和中国在内的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发源地都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理论贡献最大的可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创立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认识论。柏拉图幻想着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与人关系融洽美满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见解则是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紧张,同时认识到人类知识在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创作来源问题上,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说"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迷狂说"针锋相对."迷狂说"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伊翁>,"技艺说"则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本文试图重新回到文本本身,对观<伊翁>和<诗学>,从两个文本内在的情节论证及相互间的回应辩难,重审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12.
方刚 《浙江学刊》2004,(4):98-101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从而他在西方哲学中引入了两个世界的概念.这种柏拉图式的二元论是本质主义哲学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是由对“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它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客观性、包含的客观内容的意义上说的。但在讲到真理的发展过程时…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5.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17.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俄〕K.C.哈吉耶夫政治领域中的任何研究,在一定意义上都带有比较的性质,通过与其他现象和过程相比较和对照来研究自己的对象。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起,政治学体系就包含有历史比较法的成分。孟德斯鸠是比较分析的先行者。E.弗里曼被认为是比较政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东西方美学都要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角度回答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具有共同性。但由于各自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又存在着基本差异:中国美学注重表达主体的情志,辅以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西方美学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摹仿,辅以对内心世界的表现;印度美学注重对情与味的感受,以模仿现实走向超越现实。文章从意境与典型、再现与表现、逆向与并存等三方面,对此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的角度审视希腊文明和希伯来传统的融合和张力。就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而言 ,它的进路相当特别。一方面它是犹太基督教的 ,另一方面它又是柏拉图主义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似乎形成了奇异的悖论。从信仰而言 ,它的德性伦理侧重于“日常性”的向度 ;但就理性而论 ,它又非常形而上学。把日常性的伦理教导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放在一起进行整合 ,是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德性伦理的张力所在。本文试图展示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思想家是如何在不同传统的张力之间达成平衡 ,建构出基督教德性伦理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