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耿兆锐 《浙江学刊》2015,(2):140-145
约翰·密尔作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之一而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学界也是更多焦点集中在他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逻辑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是较少研究他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发生的一切。其实,密尔全部工作生涯都与东印度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人生最美好的三十五年都是在东印度公司度过。本文将尝试探索这一新领域,为读者呈现密尔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史上,垄断是公司坚定不移地实行的首要的一项基本政策,这项政策是伴随着茶叶在公司对华贸易中日益重要而逐渐形成的。进入18世纪后,这项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在这种垄断政策之下,东印度公司逐渐建立了独特的贸易机制,而这种贸易机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和巩固了公司的垄断政策。正是这项长期实行的垄断政策,直接保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使茶叶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在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之下和中国通商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的初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南亚研究》2000,(1):91-96
莫卧儿帝国时期 ,印度谈不上有任何由政府组织和支持的教育制度。由于宗教目的和范围的狭窄 ,受教育阶层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将近二百年中 ,英国所推行的西方教育 ,使印度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受教育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员队伍中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 ,从而对印度的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75 7年 ,当东印度公司开始它在印度的政治生涯之际 ,无意中把一个西方化的教育制度强加于印度 ,既然东印度公司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贸易 ,就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干预社会和宗教机构 ,而只是需要精通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  相似文献   

4.
陈卫峰 《唐都学刊》2007,23(3):81-83
英国早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遇到了困难;同时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承受着巨额贸易逆差。通过英国与印度;英国与中国;印度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贸易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下,英属印度对华贸易加大,利用原棉和鸦片吸收了中国大量的资金,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彻底解决了英国在印度和中国进行经济入侵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5.
6.
致意礼在近代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出于减轻身体负担的诉求,推动了礼仪动作的简化;二是在文化殖民的渗透下,西方礼仪文化对国人身体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形塑作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家规训与自我控制分别通过空间、服饰等媒介对社会民众的行礼方式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众也从身体感觉与诉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礼仪,最终形成特定的礼仪风尚,在日常生活中固化下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戏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清代地方官府演剧的戏曲史意义.文章认为,清代地方官府的戏曲活动主要有祭祀演剧、万寿庆典演剧及署宅堂会演剧三种类型;这些戏曲活动虽然功能、特点各异,但从礼乐视角看实际上都是一种配合地方诸礼而演的"乐";而各地官方仪式用乐的戏曲化,既是清代礼乐与戏曲交互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对清代戏曲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住宅是公民生存权保障的基本内容,住宅法是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环节,国家住宅政策的核心应当放置在国民生存权保障上。长期以来,日本住宅问题上的困境根源于对人权保障原则的背离,甚至出现了公共住宅压迫国民生存权的情况。公共住宅与民间住宅的不同就在于,公共住宅领域必须阻断市场法则的支配,通过加大国家公共投入,落实国家的积极给付义务,把生活法则作为首位的社会法理加以贯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海内外学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以夫马进、梁其姿诸先生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0.
康熙中后期试行社仓的实践并不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优先发展常平官仓、社仓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外,更和康熙帝关于官员治理地方的思路相关.本文以直隶为中心,探讨了康熙帝对官员“安静而不生事”“恤民”等要求对于推行社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仇晓光  田阳 《社科纵横》2011,26(5):54-56
随着公司这一重要商业组织的发展,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一课题已经为当下法学界、商界及政府监管部门所关注。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公司社会责任"被迫"吸引来了民众与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司承担社会理念风靡全球有其独有的背景与内涵,虽然我们对其真意尚未完全探知,但其对公司、对股东、对资本市场乃至于对社会及国家的重要性已经不为我们所怀疑。中国公司即便面临转型经济下发展的困惑乃至瓶颈,都应克服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压力,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社会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创价学会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负面宗教团体到"推进中日友好不能忽视的力量"的演变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日认知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从遭遇围堵到广结善缘的成长经历。《人民日报》及书刊媒介上的创价学会形象,以"池田倡言"发表和池田大作访华为节点得以改变。这是中日关系从不正常到正常化的过程中诸多综合因素使然,是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及外交、宣传部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实践结果之一,也对今天乃至未来中日关系有所启迪和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杨丽斌 《社科纵横》2009,24(6):77-78
《公司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公司法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文章以2005年修订通过的《公司法》为视角,主要阐述了新公司法对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公司治理结构继续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中元 《唐都学刊》2012,28(1):43-46
英国法律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即为注重传统,所以对其进行历史解读是学界公认了解英国普通法的有效途径。英国普通法又以令状制度为基础不断萌芽发展才有今日的盛况,所以以令状制度为考察对象,对英国法律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必有助于清晰地领会普通法的精神。同时对域外法律文化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反思近年来引进西方法律过程中的得失,能够为形成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法律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郑毅 《日本研究》2005,6(2):58-63
本文以旧金山媾和为研究主线,以吉田茂的"商人式国际政治观"为研究视角,探讨战败国日本在旧金山媾和过程中的媾和策略.旧金山媾和是冷战形势下日本应加入西方阵营,尽可能在对日本有利的时机下实施的.是在全面媾和与单独媾和之间选择后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选择后者.本文认为战后日本的媾和外交策略既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日本外交传统的一种必然回归,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政治经济的研究中,资本与民主的关系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和探讨。由于不同思想家在价值观、元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差异,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国外学者衍射出阶级分析范式、现代化分析范式、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并且在不同理论范式的指引下,运用法团主义、联盟理论、庇护主义和公民社会等研究路径具体入微地分析第三波民主化国家或地区。这些理论在资本政治经济的民主化研究中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一项创新性实践,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四个城市先后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也成为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标杆。以此四城市为样本,梳理探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主要包括:坚持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驱动,指引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前行之路;建立过程监测机制,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创新教育立交桥制度,打好中国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基地网络基础,扩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构筑弱势群体教育底线,注重教育惠民实效,彰显中国学习型城市人文情怀。通过探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努力为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都存在着违法性缺陷,宏智科技临时股东大会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虽然股份电子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但为立法者所漠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要么仍然植根于有纸化时代,要么是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笼统的、稀里糊涂的应付。  相似文献   

20.
中法学术考察团是民国时期中外合作考察的一个典型.考察团组建后遇到来自国内舆论和国民政府的阻力.考察途中,中法团员之间在汽车挂旗、 待遇及拍照等方面产生诸多纠纷.至中国团员被殴之后,双方矛盾激化.由此引起国内各方的强烈反应,导致考察活动中断.中法团员之间的纷争乃是长途考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由考察团组织机制、 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合力所致.从对中法学术考察团组建后遇到的阻力及双方纠纷来龙去脉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复杂面相,也能窥视彼时中外合作考察之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