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国初期湖北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镇反肃特、清匪反霸、生产自救、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平抑物价和统一财政收支等举措,迅速稳定了全省社会秩序和市场金融物价,安定了人民生活,统一了财政经济,巩固了各级人民政权,奠定了湖北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坚实政治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开启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催生了法治、竞争等新观念,更新了对自由、平等、人权、以人为本等观念的认识。这些观念的重塑和确立,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了人们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建设大后方工业,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令,不仅明确规定了战时工业建设的原则、方针和办法,确立了大后方工业发展布局,而且界定了国营、省营、民营工矿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界限.同时,为确保战时工业政策的推行,国民政府还采取了制定工业发展规划、调查工业资源、开展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业投资及贷款、对工业器材实行统制等相关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不仅促进了大后方国营和民营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使重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上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福建省深化集体林产权改革的过程、做法及产生的效果,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农户、村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理清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历次林权改革的发生、发展过程,重点研究了2003年开始的深化集体林产权改革,并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改革进行了分析。这次改革以明晰产权为主,以税费改革、促进要素流通、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等为配套改革,理顺了林业生产的责、权、利关系,调动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了林农和村集体的收入,改变了林区社会环境,也促进了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倡议,“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社科联负责人联席会议,于2 0 0 4年5月19日至2 1日在广州举行。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9省区社科联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商区域合作发展大计。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出席了会议,蔡东士并作了讲话。会议就“泛珠三角”概念及该区域社会科学界的合作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的认识,明确了合作的目标,拓宽了合作的思路,提升了合作的层次,提出了合作的初步措施。  一、“泛珠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提…  相似文献   

7.
劳务输出作为当代社会的凸显现象,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区域对外交往频繁、文化开放包容性增强等社会效益,同时产业了过度消费、子女教育、婚恋观念、养老方式等问题.尤其是劳务输出现象的增多,直接引发了养老方式、性别、血亲、辈际等方面的伦理变异,养老模式日益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注重政治标准而舍弃了对许多文学创作的研究与编撰,现代社会,应该以更包容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一些特殊时期与特殊群体的创作。考察近代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发现其在文学形式、文学语言、文学的"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方向取得了重大进步,实现了新价值观念的传播,诠释了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新道德伦理的产生,加速了旧道德、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宗法文化、家族体系的瓦解,提升了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引起了市民审美情趣的城市化定位,为城市走向新的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开启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催生了法治、竞争等新观念,更新了对自由、平等、人权、以人为本等观念的认识.这些观念的重塑和确立,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了人们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迫使农民必须思考如何把产品变成商品,改变粮食一口咬的生产格局,向粮、牧、企、产、加、销多元经济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2.
黄晓宁 《理论界》2014,(4):144-146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是徐时仪先生的又一力作,凝聚先生30余年的心血。著作分量厚重,内容广博,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九章、二十五节(含绪论),涵盖《朱子语类》词汇的方方面面。徐先生扎根于文献,从事实出发,网尽现有朱子语类、语录的各版本,梳理了成化本系统各本间的关系,及"五录"与"三类"各本间的传承。通过对各版本的梳理和对勘,一方面纠正了诸多现通行校注本《朱子语类》的阙失,另一方面依据各版本的异文窥测语言的历时演变。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朱子语类》中的异形词、同素异序词、多音词以及词组层面的语块,以概念场为入手点,点面结合,展开词汇系统研究。进而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角度,力求解释共时层面中的雅俗并存和历时层面的文白转变的动因,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展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6.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是对其他权力制约方式的补充和超越。道德制约权力能够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境界,保障权力运行的道德取向,并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但从政治实践来看,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主体层面由于自利性在市场交换原则下的扩张,导致权力主体道德信念的蜕化;道德自身层面由于道德法律化不健全和道德社会监督不完善,导致道德他律的缺失;组织环境层面由于公共组织道德制度的扭曲,导致道德氛围的衰败。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需要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是创新道德教育,弘扬从政道德信念;二是完善道德立法,明确权力运行的道德边界;三是推进道德问责,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四是匡正道德制度,提升公共组织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8.
李掖平 《文史哲》2005,(5):31-34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制度的本质在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公正性 ,它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导向性和激励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等主要功能。制度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公正性发生矛盾时 ,就产生制度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效 ,因而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应遵循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循序渐进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