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高等学校的学报是推动教学科研,促进学术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办学报。1917年,蔡元培执北大校政,整顿师资队伍,兴办科研机构,并且创办学术性刊物《北京大学月刊》,“以谋求学术之发展”。他亲自担任总编辑,带头为刊物撰稿。在蔡元培的提倡下,北京大学先后创办了《国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等四种学术刊物,促进了学校的学术研究风气。全国解放之初,王亚南教授治厦门大学,也是率先创办《厦门大学学报》,来推动学术研究。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学报仅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老作者,我热烈祝贺《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从50年代末开始,我就给《学术月刊》投寄拙作,先后发表了约七八篇以上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月刊》是国内刊物中坚持学术性并且办出自己风格、特色的刊物之一,质量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3.
我对《高等函授学报》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为我曾出版社做过多年的编辑工作 ,深知编辑之辛劳。十年来 ,刊物质量越办越好 ,从内部到公开 ,在全国高等函授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各位编辑熬了多少夜 ,洒了多少汗 ,个中酸甜苦辣 ,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毋庸置疑 ,《高等函授学报》是一份政治品位高、学术性强和知识含量较大的学术理论刊物。它立足华师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发 ,服务于全国高等函授教育 ,办刊宗旨明确 ,特色明显 ,发表了大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教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函授教育…  相似文献   

4.
五月初,上海《学术月刊》借纪念创刊三十五周年之机,召开了“改革开放与繁荣学术”讨论会,全国各地共有十四家综合性学术刊物的代表前往参加了会议。会上,代表们交流了各自的办刊经验,并进而围绕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术刊物面临的新老问题、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及繁荣学术等展开了讨论。关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代表们认为,一个刊物要办得有生命力,还是要靠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坚持勇于探索、学术自由的办刊方  相似文献   

5.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四川理工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出版6期。本刊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传播先进文化和促进学术繁荣为依皈,刊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相协调的文章,特别欢迎在专业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15—17日,由《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学术月刊》编辑部、《文史哲》编辑部联合召开的“问题与创新: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议主要围绕目前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台会所拥有的大量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密的今天,是继续走目前综合化的路子还是向专业化发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蒋重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复旦学报》主编黄颂杰、《南开学报》执行主编姜胜利、《思想战线》主编何明、《厦门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俞兆平、《历史研究》主编徐思彦、《学术界》社长兼总编辑袁玉立,与《新华又摘》总编辑张耀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马自立、《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姚申、《中华读书报》副主编祝晓风,以及主办方《清华大学学报》主编罗钢和副主编仲伟民、《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文史哲》主编王学典等出席论坛并参与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历史和体制的产物,尽管其中有很多的问题,但试图全部改变并不现实,何况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特色,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千刊一面、较少特色的现象也必须改变,因为各种水平较高的专业性期刊越来越多,各科研院所以书代刊的同仁专刊也异军突起,综合性期刊如果固守原来的办刊模式,会失去很多读者,发行量会越来越少。那么,在既不能改变方向转而走专业化路子、又不能延续原来办刊思路的情况下,综合性期刊的出路何在?大家邀成的共识是:应当根据自己刊物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综合不等于拼盘,更不是“杂货铺”,不要面面俱到;专注于内涵式发展,突出亮点,谋划并组织好有特色的栏目和选题。会议还就学术规范、学术腐败、版权问题以及刊物之间合作的新模式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张耀铭(《新华文摘》):作为学术期刚来讲,无论是走大综合之路,还是朝着专业化方向努力,说到底是一生存方式问题。学术期刊的立足之点或者说生存之道,关键在于提高、强化“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断言:“支配一个社会运转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只有有意识地策划和组织稿件,才能形成“专题研究”,进而开辟“特色栏目”。只有不断地从痛苦中分娩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学术,阅读刊物的读者才会越多,学术期刊的影响才会越大,社会进步才能越快。实践证明,组织“专题研究”、开辟“特色栏目”,学术创新,是打破目前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的有效经验和方式。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有人认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没有发展前途,建议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我认为这个意见是不切实际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带有体制性的因素,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特色。我们不能简单地拿欧美学术期刊与中国相比,因为中国的学术体制与西方学术体制有很大差别。目前,学术性期刊的综合性特点本身并不错,问题出在此类杂志数量太多,大多数质量太差,更有一些杂志因为收取版面费,使学术沦为金钱的奴隶。因此,汰劣存优将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必然趋势。武京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来看,整体性、综合性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研究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应当视野开阔、拓宽研究空间,以便获得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性成果。这样一来,一些刊物质量较高的大学学报完全可以发挥其综台性强的优势,致力于突破传统的狭隘的专业分工,推进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存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在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实现新的整台和综合。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目前各高等院校所办的学报,从制度上来说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有着深厚的“土壤”,所以它才能“根深叶茂”。我以为,立足于各学校学术研究的条件,适当吸收校外优秀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办好优势特色栏目,是学报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作为编辑,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陈平原 《云梦学刊》2010,31(5):F0002-F0002
我之关注大学问题,最早是因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而广为人知。但就学术思路的形成而言,则必须往前推十年。我的博士论文主要讨论晚清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很自然地,牵涉到新教育与新文学的关系:“梁启超以废科举开学校育人才为政治上的‘变法之本’;其实,这何尝不是文艺上的‘变法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8.
以学术为视角,期刊有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之分;学术期刊中又有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之别。尤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不管专门性的或综合性的,尽管研究的学科不同、探讨的领域不同,但其学术性都或多或少、或密或疏、或近或远、或明或隐地与社会政治保持一定关系。期刊主编和编辑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正确把握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办好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创办40年,可喜可贺。 作为一名比这个刊物的年龄只大几岁、刚步入中年行列的作者来说,自知没有资格去回顾这份刊物的辉煌与沧桑。然而,近年来学术刊物发展的强烈反差,却使人深刻地领悟了《学术月刊》这个刊名中“学术”这两个字的内涵与份量。正是40年的深厚的历史根基,培育了这份杂志炉火纯青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为数众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刊物中,《学术月刊》是我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近十余年来,又不时有文稿在其上发表,算得上这份期刊的老读者、老作者了.在她的“四十华诞”之际,我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何种素质使这份刊物脱颖而出,为较多的读者所倾心呢?答案自然要涉及到诸多方面,而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她的学术前沿性.  相似文献   

11.
一、师专学报的现状今天,在全国范围内,社会系统各条战线取得了高层次的成就,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心理开放状态呈现着高层次的水平,人们科学认识潜力爆发出高层次的能量.于是许多新兴学科、学派、学报便应运而生了.何谓学报?学者,学术也;报者,论证也.顾名思义,学报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手段的学术性理论刊物.作为全面认识和理解整体性社会生态现象的手段之一的高等院校学报,自然而然地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论.同样,师专学报也是进行思想交流、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的“基地”,显示师专学术水平的“窗口”.一些开明而有远见的校长,不惜花费人力和财力来抓学报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省级党的政治理论期刊、主要是指省、市、自治区党委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它溶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是思想宣传、理论教育、经济发展和其他工作的指导性刊物。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政治性。党的政治理论刊物,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它要求刊物从宗旨到方向,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真正像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要“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报的作用及其办刊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学报在高等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展示所在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报的存在与发展对高校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所在高等学校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和学科建设的推动器。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作用,需要对其办刊模式进行转变,强化高校学报的“学术窗口地位”,严把审稿关,提高稿件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功能异化及其破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科学报以学术生产和传播为服务对象,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先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引导学术研究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社科学报在履行其学术功能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表现为学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之外.深入分析异化背后的原因,学术评价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过度量化和简单化是造成学报学术功能异化的制度原因.但从学报内部来看,以人为行动主体的学报自身没有坚守其学术性是学报学术功能异化的关键原因.以学术为本是高校社科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李梅梅 《理论界》2001,(5):59-60
高校学报是传播学术信息的高校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展示高校教学及科研成果的窗口,在促进高校学术交流,指导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是人类飞速发展,快速迈向“知识经济” 的新世纪,新世纪也给不断发展的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以传播知识成果和学术信息为主的高校学报必须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上,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创办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精品,以其高品位的可读性与学术性立于高校学术期刊之林,创办高质量学报应注重提高学报的特色。而特色栏目是体现学报特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胡适等人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并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展开系列的学术活动,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南方学术重镇东南大学的学者们除了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阵地之外,以国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国学研究会”创办刊物、展开演讲、编辑从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北大国学门,东南大学国文系也计划组织“国学研究院”,但却遭到北方学者的抨击和校内新派的挖苦,由于东大不久即发生风潮,东南大学国学院最后是否真正成立也值得怀疑。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的短短历程和遭遇,集中地反映了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界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地缘与派分。  相似文献   

17.
到今年,《学术月刊》刚好走完40个春秋的路程。40岁月,无论对人还是对一个刊物,都可以认为是代表走向“成熟”的年华。《学术月刊》注重学术的探索与推新,保持了一贯的风格,越办越趋成熟,是我比较爱读的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展开论述之前,先对“参政”一词作个简要界定。所谓参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来说,它主要指参与政党、国家机关和政治性群众团体等组织的领导活动。就广义而言,它是指参与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社会活动。本文在狭义范围内,探讨女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学术性、持续性和发展性。当前,制约地方高校学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僵化、稿源欠佳和编校质量不高。因而,地方高校学报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创品牌;狠抓学报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同时,还要创新学报的办刊模式、管理模式和发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时光如梭,岁月沧桑,转眼《学术月刊》已届知天命之年,在这不算短暂的时日里,她总是风雨兼程,曲折前进。蓦然忆起,在那“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一件往事。记得那是1965年上半年,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工农兵登上学术论坛”之风,《学术月刊》自然也不例外。当时,哲学编辑乔彬和我被要求去拜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三轮车工人程德旺,请他为《学术月刊》写稿。一开始,程德旺面露难色,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从来没有写过文章,要我们另请高手等等。我们完不成任务,非常着急,向程德旺说明了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内容要求,一再恳请他为《学术月刊》写稿。程德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