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五十多年了。战后五十多年来,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西方及前苏联等国史学界都竭力强调、夸大各自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在二战中做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却是轻描淡写,或者视而不见。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二战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整理了丰富的资料,用事实充分肯定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伐战争的进程为线索,论述了江西战场的重要地位和当时形势,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攻守策略和我军致胜之因。同时,把江西战场置于北伐战争的全局来考察,对战争初期的两个主要战场───江西战场和两湖战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突出了江西战场的重大作用,针对“两湖战场第一,江西战场第二”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具体分为东北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三个战场各具特色的文学,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这一画卷证实历史、昭示世界、告诉后人:在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最先揭开序幕,最终战胜敌寇,中国是东方主战场,辉煌战绩不可埋没;抗战中有文学,文学有大建树,抗日战场文学血色苍茫不容抹煞,其重要地位亟需正视。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北非地中海开始实施“先德后日”战略并取得成功,与中国所付出的战略代价和所作的战略支持密不可分。这期间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没有减低,反而因盟国战略投入的不足而战略责任更加艰巨。中国战场的保持仍然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基本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北进” ,即 :通过中国向北扩张 ,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但是 ,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了日军主力 ,使其深陷泥潭无法脱身 ,北进苏联的狂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共同构成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相联系、互相融通的关系。三个战场各有其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征,国共双方在三个战场上又团结又斗争、又联合又斗智,在共同抗日这个民族大义和民族担当的大问题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胆识和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成长是个曲折、艰难、复杂的过程。把大后方视为一个特殊形式的战场,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主要的是,这是当时全民抗战,保卫每一寸国土,寸寸山河寸寸金,每寸山河都是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的“全民大战场意识”的反映。本文提出“三个战场”的理论,并通过对三个战场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分析,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引领的全民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的主要形式,它的基础是国共合作,它从民族最终命运的价值观上,体现了国共两党同是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起着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抗日战争三个战场的胜利,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和全民族的空前觉醒的胜利,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作出了特殊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敌后游击战争与世界其它战场反法西斯游击战相比,既具有游击战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发展更加独立;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道路;不仅开展军事斗争,还肩负建设根据地,建设政权的政治任务。因此,它起到了一般游击战无法起到的战略作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的企图,迟滞了日本“南下”的计划,牵制了法西斯国家的勾结,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是罗斯福的“有意安排”,而是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和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相关的.但从战时中国所走的“大国”历程来看,中国要真正跻身于大国行列,必须拥有与之相称的国力.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驼峰航线,系指抗日战争时期自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飞跃“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驼峰),直达中国昆明及战时陪都重庆的空中航线,主要输送国际援助物资并供应陈纳德指挥的美军第14航空队战略物资军需品。这条航线的开辟,曾对中国战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五四"工具论"戏剧观的反思,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指出了戏剧应当艺术地表现社会人生;强调戏剧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倡导中西戏剧融合以实现戏剧的民族化,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并在"国剧运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绩,对于今天中国戏剧的发展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战场与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相互支持格局的形成,从而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战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直接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剧场建筑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剧场设计中的社交文化映射、功能设计及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通过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中与已建设的剧场和现存老剧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当代国内剧场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一是在文化上更注重社交文化,建筑设计上明显试图营造出社交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演员与舞台、观众与观众厅及其观演关系转变凸显出剧场建筑设计在空间上更贴近使用者心理;三是在功能的分配上注重城市的使用需求,增强剧场的专业化以及完善剧场功能,协调多功能与专业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游弋在大剧场边缘的小剧场,改变了戏剧艺术原有的空间秩序,造成剧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变化,呈现出小剧场戏剧空间开放性和假定性的特点,加强了观演双方交流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尽管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逐渐被人们淡忘。通过对皮影艺术形式地深入研究,对当代国内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广泛分析。阐述了中国皮影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建设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可行性,设计出传统皮影艺术的“数字化虚拟剧场”,同时对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基本构架进行了全面描述。使传统皮影艺术的存在和传播形式从民间转向数字化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80年代的戏剧观念大讨论混淆了政治教条支配下的伪现实主义与艺术话语中的真现实主义 ,笼统地排斥与消解之 ,鼓吹现代主义又仅得其皮毛 ,完全忽视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股潮流所共有的现代性问题。 90年代戏剧在诸如“红色经典”、“形式创新”的口号下 ,复辟着早被历史唾弃的旧东西。对五四启蒙话语的解构大大助长了这种复辟倾向。因此 ,有必要重提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方民营剧团作为公共文化供给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助力乡村文化治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地方民营剧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嵌入、行政嵌入和社会文化嵌入等多重嵌入现象。地方民营剧团的发展就是嵌入社会系统之中,不断汲取和整合各种资源,累积政策合法性、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筛选并确定核心竞争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打造精品品牌剧目、培育戏曲演出人才、实施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是地方民营剧团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清末北京剧坛昆剧极其衰微,"几如广陵散"。一开始曾成立了一两个专唱昆腔的戏班;后来昆班解散,昆剧只能由昆腔演员在寄身的徽班中偶尔插演一二出,或在堂会中演出;再后来昆腔演员开始改歌他调,昆剧由这些演员在唱黄皮外偶尔演一二出;再后来昆剧演员断档,传统的昆曲折子即自明万历年间进京、在北京流行了200余年的"苏昆"已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寄生在昆弋班中的一些以华丽的灯彩、砌末取胜的昆腔武戏,而传统的昆剧此时仅仅作为演员习剧的基础存在。  相似文献   

19.
40年代 ,萨特提出了文学要介入政治的主张。通过戏剧 ,萨特把他的文学主张有效地付诸了实践。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渗透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在其中呈现的不是现实的影子 ,而是某个政治事件或某种现实生活本身。其戏剧不仅仅是反映现实 ,再现生活 ,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召唤、去战斗。他的戏剧就是他战斗的号角与匕首、投枪。而对于我们来说 ,他的戏剧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品特的《升降机》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出品特剧作的独特个性:游走在现实主义与荒诞派戏剧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荒诞现实主义戏剧。从主题看,品特不仅表达了荒诞派戏剧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荒诞性,而且还概括了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表现手法看,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手法与荒诞主题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而上的哲理性,而品特的戏剧则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传达社会人生体验中的荒诞感,具有"可以认识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