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就象一条红线贯穿在历代作家优秀创作中,不仅在屈原、文天祥、辛弃疾等伟大爱国作家诗文里有汹涌澎湃的表现,就是在“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的建安之雄曹操的诗歌中,爱国主义也象小溪流淌,使我们在领略到艺术美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陶冶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研究 人的性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美……石复生*)邢防和他的《石臼集》…………杨积庆(1) — —试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赐丁:《贲·屯》两卦几首交辞 美耻同归谗独受,此中真赏在 民歌中的“如”字考释—……·刘地生(1) 。孤行”…………………………王 俏(时 爱国主义是屈原的精神支柱……贾秀英(O — —从((归》看钟惺、谭元 鲍照交游考略(续)……………丁福林(1) 春的艺术鉴赏观 论黛玉之俗……………………··金实秋(1) 试论袁枚《续诗品》对写作理论 一首豪迈、慷慨、激越的爱国词 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永健同志的《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江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七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局限性》)一文对辛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许多论者被认为有“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过错。然而他本身却从作家作品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出发,对辛弃疾及其词进行了“彻底否定”、“彻底扫荡”。很清楚、《局限性》一文实际上以论“局限性”来作为对辛词“进行全面研究”,进而以“局限性”来取代辛弃疾及其词的主要倾向的。王永健同志这样的研究辛词,我认为确有“值得讨论之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有关几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辨,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功绩,应“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提供的“新的东西”,就是他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岁月里,把爱国抗战当作反复吟唱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悲壮慷慨的动人词章,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从而使北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形成更为波澜壮阔、狂飙突进的洪流,把宋词的发展推向高峰。刘克庄指出:“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里也说他自己“有心雄泰哗,无意巧玲珑”。这些都是颇为精确地概括了辛词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的。  相似文献   

5.
论辛派爱国词中的“狂放”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论词,每多精辟之言。但是,下面这一段话却不大多见有人援用,他说: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人间词话》) 这节评论中对于南宋一辈“雅词”派作者的评价,未免有失于偏激和偏颇之处,然而对于苏、辛(观其上下文可知其重点实是在辛而不在苏)的评价,却同他其他独具慧眼的论断一样,不乏灼见。一个“狂”字,确是相当敏锐而准确地揭示出了辛弃疾(以及辛派)爱国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一生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在其68年的生命历程中,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妥协投降,力求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然却由于朝廷的重重疑虑,致使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因此,只得将其一腔忠愤,寄之于词作。我们分析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作,即可从中了解其思想发展的波折起伏。本文就辛弃疾的著名词作《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以及在此前后所作咏春词进行赏析探讨,以了解辛弃疾的诃作与其生平遭遇的关系,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位民族英雄、爱国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爱国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用词这种独特的形式写下了六百多首声宏意远的爱国词作。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某些本质,是词人心弦和时代脉搏发生共鸣的产物。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辛弃疾处于动荡的年代,并且参予了民族斗争的大业,因而谱写出蕴含爱国主义情感的词章。1 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是辛弃疾的故乡,也是中 华民族的发源地。词人目睹金贵族掠夺者对北方大好河山的蹂躏与践踏,对于沦陷了的北方故土总是日思夜想,渴望着国家早日统一。…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髯 《社区》2017,(26):11-11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醉里挑灯看剑”的《破阵子》,读来豪气冲天;“清风半夜鸣蝉”的《西江月》,则是惬意平淡;  相似文献   

10.
一宋词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明珠,使正统文学宋诗显得逊色。然而荣誉究竟属于谁?是宋词中的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当代词论家往往褒豪放贬婉约。夏承焘先生的“读词随笔”(《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就很有代表性,几乎把婉约词说得一无是处,题材狭隘,感情病态,语言纤巧。仿佛可以得出这么个印象:是一个辛弃疾为宋词打下了大半天下。人们要问,如果没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没有爱国主义词篇的崛起,宋词是否能够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地位?没有辛弃疾宋词又怎样?如果偌大的一块丰碑全是碎砖烂瓦堆起来的,只靠稼轩词这么一块基石,我看那是经不起历史风雨冲洗的。如果说宋词之所以大大超过宋诗是因为有辛弃疾有豪放词,恐怕说不通。因为拿稼轩词与陆游的爱国诗篇相比,谁高谁低就很难说,应该说  相似文献   

11.
如何界定爱国主义这一定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不再运用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而用了一个新的定义。科学地理解爱国主义不仅是爱国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从“非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爱国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倡导理性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对《柏林之围》的主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小说通过一个垂危老病人的故事,把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和主人公幻想中法国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以动人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见《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三年二期《<柏林之围>教学设想》一文) 一种认为儒夫的“爱国观念”“是征服(实际上就是侵略)的产物”,《柏林之围》的主题应该是“暴露了拿破仑帝国军官们所谓‘荣誉’和‘爱国观念’的侵略本质,鞭笞了他们为满足征服的欲望,而祸国殃民的罪恶。”(见《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三年十期《论<柏林之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思想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的主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并不是他思想的全部。他的思想除了有积极爱国的一面,还有消极归隐的一面,这两方面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构成辛弃疾思想的因素。因此,研究他的归隐思想,不但对正确地评价辛弃疾其人,而且对进一步理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过去有的评论也涉及了这个问题,但或者不够深入,或者有些片面,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辛词六百余首中,以农村为题材的(这里称之为农村词)却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见《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载于《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但作为辛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词所展露的独特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却很值得我们去作一番探析和研究。因为,在这些别具风味的词作  相似文献   

15.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家之一。在他身后,除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二十余首词外,还有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辛弃疾以他高度的文学成就,浇灌了后代无数诗人。正因为如此,自南末起,就有人开始研究辛弃疾,以后各代均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建国后,人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从事辛弃疾研究,成绩日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5年年底,国内共出版有关辛弃疾的图书,近二十种。其中以传记和校注本数量最多。属于传记方面的,有夏承焘、游止水同志的《辛弃疾》、唐圭璋同志的《辛弃疾》、邓广铭同志的《卒弃疾(稼轩)传》及新近出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1140——1207)是我国南末时爱国豪放派词人的领袖,同时又是一位在抗战中驰骋沙场的民族英雄。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镇压人民起义。在他身上,既有着强烈战斗气质,同时又具隐士之风;豪放而纤细;倔强而又深情;具有忠肝义胆,而又坚于忍耐。这些看来对立的特质,却由于时代的锻练和社会的摧折,以及词人的生平的特殊经历,完整地统一在他的词作中了。因此,只有深入分析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才能正确理解《稼轩词》中不同作品的含义,给予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月刊》1987年第6期上发表了谢桃坊同志《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文。文章旨在“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进一步认识稼轩词的艺术特征”,很有启发意义。但文章认为,“纵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的社会交游和诗、文、词全部创作,便会发现他与南宋中期文化主潮的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地说,“南宋中期文化主潮以理学诗为中介而与稼轩词发生了间接的联系,表现出以文为词的倾向。”对这一全文的中心论点,笔者不敢苟同,以下陈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浅见,以就教于谢桃坊同志和各位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爱国,我们古人曾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唐人僧齐已在《君子行》中就曾写下了“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的正气浩然的名句。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令人激情澎湃。我们要践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就要树立“荣必为天下荣”的爱国情操。“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唐,李白)。中华民族是有着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为了祖国的独立和生存、繁荣和富强,她的儿女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为之英勇奋斗,牺牲奉献。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唐、宋、金、元、明时期,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几个由单音自动词带“地”字构成的复音词,如“坐地”“立地”“住地”“卧地”等。这些词,在诗、词、曲、变文、小说、话本里,都可以见到。试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1、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元稹《李娃行》) 2、小窗坐地,侧听檐声。(辛弃疾《行香子》词) 3、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变文《舜子变》)  相似文献   

20.
试论《格萨尔王传·赛马称王》中的“集体无意识”痕迹高宁被誉为藏族生活“百科全书”的《格萨尔王传》,包容了古代藏族社会的社会结构、民俗风情、男女婚姻、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宗教信仰、部落战争等繁复多样的文化材料,它场景宏伟,气势博大,不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