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禺在《雷雨》中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雷雨"意象象征和隐喻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的神秘力量。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细读文本并考察曹禺的创作原意,以及作者后来对此问题的解释,方能还原经典走近曹禺。  相似文献   

2.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雷雨》,其中的原型可分为四种 :贯穿全剧的“雷电”原型 ;人物形象上的“复仇者”原型 ;情节发展上的“乱伦”原型和“因果报应”原型  相似文献   

3.
俄国作家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一直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加以解读,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论述剧中女主人公卡杰林娜的原型是酒神狄奥尼苏斯,而女主人公所处的专制环境的原型为伊甸园,这两个对立的原型意象成为主人公悲剧命运必然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彝族人审美活动中创构的青蛙原型意象,是以青蛙为审美对象加以人格化、拟人化的审美观照,是彝族人思想、精神、灵魂等层面的层累和突创,是彝族人精神家园的超越和复归,承载了对祖先文化的历史记忆,凝练和显现彝族人集体无意识精神。青蛙审美意象的生成,是彝人独特的情感投射而创构的审美艺术形象,积淀了彝族人的审美文化空间,实现了审美意象活动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彝族宗教的人文关怀,折射出彝族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因此这种情感是神秘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雷雨”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 ,它意味着对压抑、束缚的解脱 ,意味着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 ,曹禺对它的态度无疑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 ,“雷雨”又意味着冲决一切、毁灭一切的破坏力 ,这又是曹禺所难以接受的。因此 ,“雷雨”的主题 ,不只是反对封建 ,张扬个性 ,而是反映出现代人共同的生存痛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曹禺的《雷雨》原著精魂──“雷雨意识”的探析,旨在从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上来审视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从而具体分析了电视剧《雷雨》因削弱和淡化了“雷雨意识”而留下的两处影响全剧的重大遗憾。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启蒙的时代,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在这个打破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的激进者,涌现出了"摩罗诗人"般的思想的先觉者,作品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死亡—再生原型。文章运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死亡—再生原型进行了具体分析,从新的角度阐释其价值内蕴。  相似文献   

9.
《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感情、爱情、人性、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作者所说周朴园的“老奸巨滑,诡计多端”,那是周所属儒家文化无意识所致,他本人并不自觉。同样,作者不知不觉地就在蘩漪身上寄托了他的梦想:不希望他眼下创作此剧本时的恋人成为第二个四凤。曹禺自己说:写到末了,他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他,他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还有另一种无意识,即政治无意识,却在阻挠着作者对周朴园的批判,而要求把作为当时的社会贤达的周写得深情款款。在优秀的文学创作里,作者往往不能完全控制笔下的人物,甚至对于“为什么写”这类问题无从回答,莫名其妙,《雷雨》在这方面是相当典型的  相似文献   

10.
《雷雨》既是中国话剧文学最富盛名的经典作品,又是演出场次最多具有最长久的舞台生命力的话剧艺术精品。同时,《雷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又是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中国话剧之标杆。《雷雨》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戏剧故事、精巧的结构艺术、深邃的人性内涵、强烈的悲剧精神,及独特的语言魅力。《雷雨》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戏剧故事和结构艺术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应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劳伦斯的名作《虹》的结构和意象进行原型分析,认为蕴涵其中的原型结构是圆圈型叙述结构,原型意象是虹;劳伦斯借《圣经》中的虹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和谐之虹。  相似文献   

12.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金光大道》表面上局限于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小说文本经过作者精心层层编码,糅合了西方神话传统中的蛇发女妖戈耳工.美杜莎、鸡头蛇怪、替罪羊、狼人等神话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将小说人物相互联系起来,而且与小说的中心旨趣联系起来,加深了作品的死亡主题,展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生活全景图,扩大了文本的社会维度,突显出当时英国的畸形社会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尖锐批判。  相似文献   

14.
《深渊》以芝加哥小麦交易为题材,从一侧面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商品交易的黑幕。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劳拉定居城市后的情感变化和形成的城市恐惧感以及男主人公杰德温在交易场中投机成功和博弈失败的心理变态。在《深渊》中,诺里斯创构了城市黑洞意象和斯芬克斯意象,揭示了人性与动物本性纠结的本源,突显了经济主宰早期现代城市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个性之路的建安至唐代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中的神话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大量运用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神话原型,目的是将这些神话原型作为一种参照物,使作品在对位平行的结构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福克纳对神话原型的运用大都具有反讽意味,美国南方和现代世界精神的病状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一直是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关心、思考和研究的热点,究竟应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重庆城市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从整体城市形象定位与次级城市形象定位两个方面,对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关于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表述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析,以期对重庆城市定位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19.
童年生活中五位具有母性色彩的女性对曹禺施加不同影响,中学时期扮演女角的艺术尝试,使曹禺很早就萌蘖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清华园美好的学习环境与黑暗腐朽政治社会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积淀在曹禺心理形成正负情感的交错碰撞,因而曹禺在创作<雷雨>时能不断进发出诗意的火花;备受争议的结尾与序幕是作家抒发求学清华园,初涉爱河正性情感的唯一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