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与能源消费相关的环境功能、经济是一个复合系统,如何实现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协调的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协调性分析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15年来“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正在向协调方向缓慢演化。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资源压力大、环境容量有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之间矛盾突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把准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行动脉络,为水资源-能源-粮食管理实践提供了全新思路。从绿色发展对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影响的内在机理出发,结合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诠释了绿色发展影响下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对不同绿色发展引导和约束政策成效和实施力度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发现:绿色发展通过引导和约束主体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相协调,在保证社会经济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绿色发展引导和约束政策的调整与实施能够促进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政府实施的政策强度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及双碳目标,未来可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约束性政策环境,加大绿色发展政策的实施强度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存量降低,充分发...  相似文献   

3.
依据河南省2000—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GDP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河南省能源-经济-环境的VAR模型,基于此,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河南省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三者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关系及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河南省环境污染对能源消费具有负向影响作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及经济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短期内的主要贡献因子均为能源消费。最后为促进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防控、大气污染防控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给予一些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环境资源的一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空间中的经济和环境平面内的系统,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鉴于向量祝回归(VAR)模型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根据我国1995~2006 年能源消费总量、GDP 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VAR 模型,对三者1995~2015 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在向量祝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耦合”概念为基础,认为区域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耦合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上述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可以通过区域人地系统调控来实现。本文进一步指出,在区域人地系统中,区域经济子系统处于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焦点,因而是系统调控的重点。本文讨论了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资源子系统、区域环境子系统之间耦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但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可确定主要指标及指标间的量化关系,构建并验证山东省3E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对山东省3E系统协调进行仿真预测。研究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山东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日趋严峻,经济发展结构将失衡,环境治理压力将日趋加大。  相似文献   

7.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包含多条反馈回路、多个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并展开分析。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是以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为研究对象,考虑能源消耗结构、交通运输方式结构、环保投入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子系统,同时也是包括多种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能源子系统、包括多个减排技术的环境子系统、代表经济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子系统。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对节能减排技术方法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运用系统动力学(SD)相关理论对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系统的有效运行进行建模,探索一种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反映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系统运行机制的方法,观测其行为特性,找到起主要作用的反馈回路和政策的杠杆作用点,为政府制定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以广州市为例,结合国际和国内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将广州市工业产业发展系统划分为工业生产、区域技术创新环境、区域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系统进行严谨的系统因果反馈分析,从微观结构入手考察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制约条件,寻找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域下能源困境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研究及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碳足迹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针对于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的现状, 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 借助Vensim PLE软件, 建立了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系统, 把系统分为人口、资源、环境、能源4个子系统, 特别考虑到人均GDP对教育的影响, 通过教育影响技术, 最终影响CO2 排放量。通过历史数据对江苏省工业碳足迹进行仿真, 并从不同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新能源发展情况等角度设置了4种不同的情景, 与原始情景进行比较, 对2005-2020年的工业碳足迹进行分析。从情景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要减少江苏省工业碳足迹, 必须加大力度开发新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 而技术进步对于工业碳足迹的减少, 效果没有前两者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环境治理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项新的制度,对区域环境保护制度改革进行博弈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说明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也应该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基于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理论及评价体系,结合生态足迹、碳排放、综合脱钩指数模型,对2000-2013年间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脱钩程度、时空演变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脱钩状态从2000年经济增长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的“增长连结”,逐渐过渡到2008年两者协调的“强脱钩”,虽然从2009年后脱钩指数有所减弱,但资源环境所受压力始终存在。(2)经济增速与产业分布不均,造成脱钩指数存在地域差异,北京的脱钩状态最优,天津的资源环境压力处于区域平均水平,而河北由于第二产业占比较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使其成为区域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未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开展与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隐性经济作为工业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会对环境规制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为制度弱化的指标并未引起重视。鉴于此,以“两型社会”国家级示范区湖南省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隐性经济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理论表明,隐性经济部门的产出和利润均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工业环境污染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和隐性经济的增函数。实证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对于工业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除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外,隐性经济对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从环境规制和隐性经济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政策的地区差异往往导致高污染行业实际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进而对区域产业转移和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工业部门整体的地区分布对环境政策差异并不敏感,欠发达地区降低环境政策门槛难以扩大自身的工业生产份额;另一方面,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对环境政策差异非常敏感,欠发达地区通过降低环境门槛以吸引工业企业的政策只会强烈地驱逐低污染的“清洁”行业,吸引大量高污染的“肮脏”行业,却无助于扩大当地的工业生产,也使当地承受了大部分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福利损失。多产业新经济地理学(NEG)模型为当前我国出现的“污染西迁,高技术产业东移,工业产值向东部集聚”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种养殖深度融合、产业链延伸构建、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联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表现出复杂性、复合性的特点。为适应农业园区生产模式变化,科学应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新变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方法。以某农业园区为例,统筹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农业环境影响减缓、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指标构建的策略,以期提高农业园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地区差距;影响地区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地区分工格局;影响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及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人力资本投入总量及条件等方面看,东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它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全局,制订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在强化区域投资中向人力资本投资倾斜;整合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开放教育市场,引进外部资金,增强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升落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型城镇面临的产业衰退和区域性贫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消除这些结果造成的影响,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上实行资源的周期重分配,努力提高现有自然资源的时间价值,加大资本注入,加速主业培育,发展城市经济,完善资源管理制度,以消除“资源性贫困”,摆“脱产业性贫困“”、功能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和文化性贫困”,防止“贫困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构建企业信用认证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经济的“过热”和“紧缩”常常交替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环境难免波动,而企业的经营行为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构建企业信用认证体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大量工业遗产的处置问题,工业遗产是工业化的历史遗存,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重点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城市的景观设计应与之协调,以达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景观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经济性与实用性、设计的相对永久性、遗产的保护性。全社会应提升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恰当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