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刚经》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刚经》作为在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美学命题,如“美是对虚幻的感知”、“美无表象”、“美感即了悟”、“美,即非美,是名美”等等。剖开这些命题的宗教神秘主义外壳,我们不仅可在其中发现与儒、道并行的东方美学的另一侧面,而且可在其中找到至今仍值得批判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后来在远海中总算钓到一条马林鱼.他奋力与之交战两天两夜,终于把马林鱼杀死并用绳索将它捆在船边.但在返航途中,死马林鱼不断遭到鲨鱼群的袭击,老人奋力拼搏.等他回到岸边时,那条马林鱼已被鲨鱼啃得只剩下一具骨架了.越是想逃避命中注定的不幸,就越是无法逃避这一不幸.这让我们自然而然联起到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俄狄浦斯得到了神示:他将杀父娶母.恐吓之下,他不敢再回到科任托斯的父母身边,然而在流浪的途中他杀死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却还是他的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历来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具象化表征,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可是,老人在与海的对抗中,为什么又一再把海当作迷人的“女性”,把与自己对峙的大鱼称作“亲兄弟”,甚至承认自己不禁喜爱它呢?“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显然“对抗论”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其主题。于是,新的补充论点出现了:老人在与海、鱼的对抗中感觉到了自然的智慧、永恒和伟大,并无形中与其浑然一体了。那么,使二者浑然一体的内在依据又是什么呢?或许,结论的局限正来自角度的局限,换一种角度考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对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思想家章学诚,今天的史学界并不陌生;但在美学领域,人们对他显然所知甚少。然而,在章学诚的历史观念和文化意识之中,隐藏着他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反思。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主要著作《文史通义》一书中。 章学诚指出:“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文史通义·文理》)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美国知名作家,其中篇代表作《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就得到学界持续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生态批评和伦理学批评的兴起,这部作品又不断被重新诠释。其中,以批判论者居多。笔者与批判论者的观点不同,认为《老人与海》不仅明确体现了海明威对生态的关注,也反映了其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真切诉求。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老人与海》所蕴藏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笑 《天府新论》1997,(4):68-7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发们《太阳照常升起》和《丧钟为谁而鸣》等名著。集中反映了战争在那一代青年人中引起的失意、傍徨和混乱。但真正使海明威声誉鹊起的却是他的不朽名著─—《老人与海》。二战期间,海明威重上战场,经历多次险遇,负伤累累。而战后美国的现实使美国人感到个人自由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个人权利达到无情践踏,所谓的“美国之梦”已完全破灭;世界范围内的“冷战”也已发展为热战。此时,海明成一半是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的和自然的)及其人性现状的忧虑所进行的思索,一半是迫于当时麦卡锡主义横行…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和海明威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但《红楼梦》和《老人与海》在结构形式上,却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以一则虚拟的大寓言故事覆盖全篇小说,其中又插入一则则寓意相近的小寓言,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形成大寓言套小寓言的结构框架。 张世君在对欧美小说的结构模式的分析里说:“寓言是具有讽谏和道德寓意的小故事,同时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西方现代派作家推崇寓言,他们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建构起现代小说的寓言结构。”①《城堡》、《审判》、《局外人》等。《老人与海》也是这样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9.
海内外对《诗》《骚》影响中国诗学的作用,谈论了何止万语千言,但其眼点都是《诗》《骚》的艺术表现技巧,很少从深度层次上去探究、说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遇有浮沉,时有得失。畴才汇于末世,利禄萃其性灵;廊庙山林,江湖魏阙,旷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从;文人情深于诗骚,古今一世也。”《诗》《骚》美学之所以被中国文人所接收,并代代相承,其更深原因何在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接触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探寻<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用其创作营造出的男性世界的关系,分析其男性世界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解读和呈现海明威个性极为鲜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作家,他隐晦的创作方式及其离奇的自杀都像谜团一样围绕在每个读者心中。《老人与海》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在此之后他宣称履行了之前的诺言不再创作小说。当海明威在痛苦中反省的时候,他找到了留住辉煌的最好方法——自杀。自杀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解脱,他把握住了高峰,但他知道这种高峰是描述错误的痛苦带来的。描述错误也是在错误中不能自拔的。但毕竟在别人眼里他是顶峰的象征,又有能真正思考自身困境的根源。在这一点上,海明威是伟大的,其勇气也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登峰造极之作。小说以精炼简洁的语言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作品中多次描写的圣地亚哥的无意识睡梦。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讨作品中所隐喻的现代西方男权文化,旨在阐明这种现代西方男权文化虽是海明威本人所追求的,但他又超越了这种文化,表达了其复杂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幽默是《阿Q正传》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表现方式。鲁迅个体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自卑情结,这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潜意识动力和幽默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学术探索》2013,(10):76-8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对自然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圣地亚哥尊重自然,将自然界中的鸟、鱼等作为自己的朋友和兄弟;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人的能耐和尊严,他又要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在《白鲸》中,埃哈伯对自然的态度是完全负面的,他对白鲸充满了仇恨,并且捕杀白鲸.从圣地亚哥和埃哈伯的结局来看,他们都是失败者,都体现出自然对人的惩罚.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两人悲剧结局的差异源于对自然态度的差异,埃哈伯执迷不悟,而圣地亚哥后悔并反思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肖鹰 《学术月刊》2020,(9):131-139
《红楼梦》以大观园为核心场景,以贾宝玉为主人公,以宝黛之恋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本文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探讨《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在虚实交融的叙事中,以极切实又极奇幻的笔法,展示了一出以贾宝玉为中心意象的凄美而炽烈的人生戏剧。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的阐发,是《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之真谛。本文认为,阅读《红楼梦》,解析贾宝玉,都须从反面-即庄子哲学的"无用之用"-着眼。这无用之用,就是自我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扩大讲,就是世界的生机和无限。  相似文献   

16.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有数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是道家、道教思想的代表,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艺术观和审美观。而庄子思想对审美观的认识和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一个源头,长期以来,历代研究者只是有些散篇文章发表,而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利群撰写的专著《庄子美学》则把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由蔡仪先生主编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美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取得的新成果.美学原属于哲学的一部分,近代美学虽说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美学与哲学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原理》首先肯定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客观事物决定主观观念,在"前言"部分明确写道:"客  相似文献   

18.
徐碧辉同志在美国进行一年学术访问,带着丰盛的收获归来,又逢她的新著《美学何为》即将问世,首先应该向她表示热烈祝贺。《美学何为》一书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最终成果,碧辉同志为本书灌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劳动,可谓"十年磨一剑",现在终于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也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  相似文献   

19.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3):28-28
《美学原理》(叶朗著)2009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系统讲述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和审美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归结为提升人生境界。本书内容丰富、新鲜、生动,文字明白通畅,插图优美。  相似文献   

20.
“变”是《易传》美学的精髓。《易传》认为美是在事物的变化中产生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就没有事物的美。“在天成形,在地成象”,都是由于变化。天地混一,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之形象,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的形象之美。《易传》的美学思想与它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认为美一产生于事物之“杂”,《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二产生于事物之动,《系辞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下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