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和意义。作者认为,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婆罗门教、佛教的传播,泼水节传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我省傣族地区。泼水节与历法有很大关系,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泼水节的起源和传播,既反映了各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雨水的需要,也说明任何外来文化只有和当地文化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伊斯兰教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期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传播过程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快速而广泛地得到传播的原因,认为伊斯兰教既注重今生也注重来世的教义比东南亚原先流行的只注重来世的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教义更为实际,因而诱使当地众多的佛教徒和婆罗门教徒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4.
印度哲学关于"无"与"有"的概念和纷争,以及引申出来的"无我"与"有我"的论争,历来就是印度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正统派哲学与非正统派哲学的理论分界线。佛教是持"无我"的观点,但是佛教否认"有我"与吠檀多派承认"无"并非同等意义上的相似,而是具有根本的区别。其实佛教内部存在的无与有的论争,是关于是否承认一切事物皆有基体的问题。日本"批判佛教"认为:佛教承认如来藏的存在,也就是承认"有我"。将佛教内部的纷争放在印度哲学思想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有相互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董波 《学术论坛》2012,(11):210-214
口语、文字(书写系统)和高级宗教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层次。东南亚可考的语言主要分属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古代东南亚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婆罗米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三大系统。与汉字相伴的是来自中国的儒学和汉传佛教;与婆罗米字母相伴的是源于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宗和婆罗门-印度教;与阿拉伯字母相伴的则是伊斯兰教。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将自己多元的基层文化与多种外来较高层次的文化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6.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就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佛教东传以后,中国佛教的伦理化倾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佛教中国化进程所使然。必须看到,尽管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中国佛教作为印度佛教在中土的延伸,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把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完全割裂。基于这一点,我们讨论早期佛教的伦理化倾向,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所赖以生长的中国伦常社会的文化基壤,就有助于了解中国佛教伦理化的中土之源、印度之根,在根源与土壤中,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伦理化的契机。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伦理化倾向,主要是指佛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印度教与印度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剖析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教改革的原因,认为印度教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思想是正在诞生的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正> 一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按照惯常的理解,发生是创造,灭亡则是破坏。创造与破坏,很早便成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范畴。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三大主神,梵天为创造神,毗湿奴是保护神,湿婆天是破坏神。根据它的宗教教义对三大主神关系的解说,梵天要通过毗湿奴进展到湿婆天,即从创造经保守最后到消灭。这是以宗教方式暗示世界在  相似文献   

10.
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人物纹栽绒毯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普拉新发现的栽绒地毯是首次在新疆和中亚发现的公元5世纪左右包含有众多写实人物的叙述性纺织品,它首次在新疆甚至中国展示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内容及其艺术表现;这两个首次已经无疑地为新疆考古、历史、艺术史、宗教史、丝绸之路研究等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1、2号地毯画面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和辨识,基本确认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两张内容基本相同的毯子主要描述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神祇克利希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包括巧换婴儿、偷吃奶油、命名仪式、林中娱乐和返回秣菟罗等比较有名的情节。克利希纳神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关于他的艺术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本文就是对照神话故事和各种艺术表现来进行辨识和推测的。为使读者能够对应了解地毯内容,本文也同时提供了克利希纳故事的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它对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激发内心自觉遵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两千多年儒学的逐步衰落与"礼崩乐坏"基本同步的走势可以看出,后者是导致儒学衰微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中国佛教却格外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了引进印度原有的"梵呗"之外,更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儒家及其传统礼乐,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礼乐制度,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有力因素.即使在佛教遇到外力空前的沉重打击之后,依然能依托礼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而儒家却由于缺乏礼乐文化的有力支持,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从反面证明礼乐对于儒学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因明的产生与发展因明学萌芽子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 因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印度学术文化的繁荣和辩论之风的盛行是密切相联的。佛经中经常记述佛与诸“外道”的辩论,可见在古代印度,随着各种哲学派别如婆罗门六论(正理论、胜论、数论、瑜伽论、弥曼差论、吠檀多论)以及佛教与无神论的“顺世论”等的兴  相似文献   

13.
概要介绍了印度古代哲学的思想脉络及其主要文献和流派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其范围包括: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典籍<梨俱吠陀>、<奥义书>中的相关思想;婆罗门教正统六派哲学(数论派、瑜珈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中的相关思想;"异流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论)和生活派(邪命外道)中的相关思想.通过这些介绍,试图简略地展示出印度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秘而深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14.
王燕 《殷都学刊》2007,(4):89-92
中国和印度两国间存在着数千年的文化交往,互补性的交流、影响是两国文化关系史上的不争事实。中印文化联系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我国讲唱文学的体式赓演——追溯中国讲唱文学的历史渊源,向有学者指认中国讲唱文学的发生、发展受到印度因素的能动影响,体制、题材等均存有通同之处;中国傩仪、傩戏之沿门逐疫、民间演艺之沿街念唱的表演形式,与婆罗门教、佛教僧人沿门宣经的教化形式如出一辙,民间演艺者之"夜胡人"、"歧路人"之称谓,更有其印度始源;中国讲唱文学的题材、素材中有不少出自印度,林林总总的"目连"关目均取材于佛经,民间讲唱形式中的"啰哩嗹"音腔亦源于梵语转音;"印度式"结构是我国寓言形式中非常习见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5.
正语是沙门思潮中纠正不当言语的思想运动,它根植于当时的宗教哲学传统,早期佛教认同耆那教、婆罗门教的言语理念,吸收了六派关于声常住论和声无常论上的思考,纳入了八正道及相关的戒律,并与业报轮回说相结合,形成了"口业"这一表现形式。在个人修行中,它强调清净恶口,从口业中解脱;在僧团建设中,起到摄僧、安乐僧众的作用。正语思想有益于佛经的口口相传,促使了佛教的入世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李思凡  徐弢 《云梦学刊》2012,33(2):53-57
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它逐渐背离初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蜕变为以"欲界的低级天神"为中心的宗教。为借鉴这一教训来探求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他按照"契理契机"的方法论考察了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菩萨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从无到有、从人而天、从天而神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以来,中国翻译了大量印度经典.古代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以佛教经典为主,兼有哲学、天文学、医学经典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得以丰富,翻译经验得以积累.唐宋以后,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走向衰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再次开始关注印度经典,尤其是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上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组建、培养精通印度语言的专业人才队伍,印度经典的汉译由此取得重大成果,其关注领域较之古代亦有很大变化,并且在印度两大史诗、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经典、古典梵语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文学作品等领域成绩卓著.近年来,商业化的翻译实践有所发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结合中印两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最值得也最适合开展印度古代及中世纪经典的汉译,翻译过程中须注意借鉴已有的翻译传统.  相似文献   

18.
学问四题     
入世·出世·间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儒家式的:平和、中庸,不走极端,善于妥协;凡俗、勤劳,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学界通常称为“入世”。与之相反的是印度文化(无论婆罗门教、耆那教还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刚烈、精进,易走极端,决不妥协;圣洁、苦行,厌恶生活,拒绝欢乐。学界通常称为“出世”。这是对处世态度最常用的两分法,这种两分法似乎假定,此外的一切处世态度都是这两种态度不同程度的杂糅和摇摆。比如“厌世”“恨世”“愤世”等,不难看出,这些中间状态都有浓重的“出世”倾向,但强烈的情绪化使得它们具有明显的“入世…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和中原地区后,都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在隋唐之后,佛教在中原逐渐衰落,而在西藏经过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持,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制度。造成佛教在两地不同的发展轨迹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笔者不揣冒昧,从环境的角度对佛教在西藏的演变,提出一些看法,尚祈方家赐教。一、高原大一统与佛教的传入佛教正式、大规模的传入,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时吐善传入佛教,是吐善社会大一统的结果。在西藏的远古时代,高原不同的地域,分散着众多互不统属的部落,此后,高原上第一位王——聂赤…  相似文献   

20.
论伊斯兰教在新疆兴起的社会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荣织 《西域研究》2001,(3):102-107
本文比较翔实地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新疆兴起并最终在天山南部地区取代佛教,成为这一地区居民信仰的主要宗教的政治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