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玲素 《北方论丛》2008,3(1):44-48
五四时期,周作人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凸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是生成儿童文学的土壤.在儿童文学独立之前,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历代儿童天然的欣赏客体.儿童文学最早的创造者,就是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独具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的,民间文学是滋养儿童文学的源泉.在对民间文学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民间文学创作方法的汲取与创新中,儿童文学茁壮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4.
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就彼此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封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两岸均日益受到重视,大陆和台湾的幼年文学都将有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和人类对未来规划的关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更重视儿童对象的审美心理特征和阅读状态,重视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相冲突的具体状况,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本位”观念突现出来;儿童文学的文体正在从单一向综合变化,从单纯向丰富发展。由此也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秉持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是近现代世界文学大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英国19 世纪出现的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真正儿童本位意义的儿童文学的确立。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不同儿童观所引导的儿童图书创作实践在历史语境中碰撞、演进的结果。在英国,具有群体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肇始于清教主义。约翰·班扬的诗歌及寓言体小说和威廉·布莱克的相关诗作是比较接近现代儿童文学的读物,受到儿童的青睐。詹姆斯·简威的作品成为以“圣经和十字架”为象征的清教主义儿童文学的代表作。18世纪40年代约翰·纽伯瑞大规模出版发行儿童图书的事业超越了以“布道说教”为中心的清教主义儿童图书阶段,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英国儿童文学的开端。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维多利亚时代异军突起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成为真正儿童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接受意识与发展心理的童年文学表达。这些具有经典艺术品质的作品构建起现代儿童文学的丰硕实体,影响深远,同时成为儿童文学史和批评史关注、研究的重要对象。20世纪以来,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及其作品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学理层面揭示了英国儿童文学名篇佳作的经典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由此开创了当代世界儿童文学独立自洽的学科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6.
藏族儿童文学是藏族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珍宝。儿童文学在藏族古代智者的著书中很少见到,但在民间早有流传,成为口头创作,并根据本民族所固有的,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日益发展。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象明澈清凉的霖雨,为培养藏族儿童的心灵之花,献出了养料和甘露。 藏族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象我这样的人是无法论清楚,但想稍作研究,谈些管窥蠡测之见。儿童文学,一般说来是把儿童所喜爱的动物、植物作为题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很少有把模胡不清的思想写成作品的,它用适宜儿童特点的生气勃勃的意趣盎然的语言。例如传说故事《雏鸟》中的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7.
王泉 《学术探索》2010,(3):119-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民族文化人格开始形成,同时又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突围姿态。这样的文化坐标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方位的文化辐射。它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缩短了儿童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从儿童文学在人类社会中受到重视以后,儿童文学的民族特点就成了各国、各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儿童文学史在总结安徒生、格林、盖达尔、叶圣陶等作家的创作成就时,总是高度地评价他们作品的“民族性”。事实证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作品,总是以它内容的独特、形式的新颖吸引着广大儿童,并由此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下去。 一般地说,形成儿童文学民族特点的诸要素是和形成民族特点的诸要素是一致的。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状态。但是,考虑到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现实状况,从具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出发,作为儿童文学民族特点的主要体现,是它所塑造的儿童人物的民族心理状态的刻画,即从历史时代的发展中,对一代一代民族新人的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很多成人热爱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震撼于儿童视角所发现的简单而深刻的真;感动于儿童天性的善良与美好,回味那由童贞、童趣所引起的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从而怀念自己的童年经历。正是儿童文学的这些审美乐趣吸引着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的需要之外还对儿童文学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李利芳 《青海社会科学》2010,(4):107-110,115
从文化多样性视角观察西部儿童文学是一种新颖的研究角度,它有助于廓清西部儿童文学自身的文学构成与精神特质,认识西部人文传统与现状之于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力,透视西部儿童的生存与生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王昆建 《学术探索》2004,(1):115-119
作者以云南民间文学与云南儿童文学的关系为视点,探寻并透视云南民族文化与云南儿童文学的血缘关系,考察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的当代影响,从而思考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儿童文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坚守自身民族特性、体现时代性并走向世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地:儿童与儿童文学栖息的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场,大地赋予儿童自然属性,儿童性即土性;大地既是儿童文学之源,作家进行儿童文学情结的物化形态,又是儿童文学的表现对象和精神的象征;儿童文学的纯净的美学风格也是大地自然气息的文学体现。大地培养了儿童土性的灵魂,形成了儿童以土为美的审美眼光,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诗意之源,是儿童与儿童文学须臾不可离开的场。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童年不仅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基础性”、“扩展性”价值,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浑然天成的独立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观的演进成为儿童文学审美独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通道与喜闻乐见的想象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阐释的娱乐,也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它对于儿童“化影无形、润物无声”的浸染和抚慰、昭示与引领。沉潜在童年生命里,并最终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儿童特殊的文学审美需求,儿童文学形成了有别于一般文学的独特美学个性,纯真、稚拙、欢愉、动感、幽默、浅易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基于文本解读探讨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有助于成年读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儿童文学整体美学风貌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幽灵是在人面前出现的死者的灵魂、亡魂。这种形象在成人作品中早已有之 ,但成为幻想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人物形象 ,还是 2 0世纪中叶才大量出现的。它的出现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想像力 ,也可以使儿童文学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但特定的阅读对象———儿童 ,由于在年龄和心理上的特征限制 ,决定了儿童文学中的幽灵与一般意义上的幽灵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启蒙思想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从清末民初开始萌芽,到"五四"时期才真正诞生,其儿童观与文学观的树立,经历了由政治认同到本体认同的过程.在其发生过程中,启蒙思想始终推波助澜:政治和人学思想的变革推进了对儿童地位和特性的深入发掘,美育理念的推行则催生和强化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性.现代儿童文学既是启蒙思想的产物,同时也担当着启蒙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儿童文学作家异军突起,蔚为大观,汇聚成了很有影响的"太阳鸟作家群"。这一群体中的儿童散文作家,以独特而新颖的视角,用朴实而纯美的语言,赞美和歌颂了云南鲜明多彩的地域特征和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审美风格,在现当代儿童文学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琼 《学术探索》2013,(11):99-102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叙事中要以儿童意识为本位,以儿童的审美需要为旨归,以此实现视觉镜像与文字传达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  相似文献   

19.
与西洋歌剧拥有相同审美标准的表演形式不同,中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一种是西洋歌剧模式的表演形式,另一种则是民族歌剧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这两种表演形式逐步走向融合,共同构建着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不是专业的儿童文学家,但却对儿童文学有着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见解。他关于儿童文学的系统的理论,一方面是由于他长期对儿童文学热切的关心和不断的深思熟虑,另方面也由于他广泛地和优秀的儿童作家们接触,参考别人的经验,听取群众的意见而逐渐形成的。当然,这与他对儿童非常的爱和重视是分不开的。高尔基通过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对儿童文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极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