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校园是中国特色的科学民主、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形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并符合教育规律构筑的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撑、思想源泉、行为依据和环境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力度,活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人际关系,提升校园制度文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渗透于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在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体育促进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现代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生命过程,考察文化,离不开对文化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分析.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和谐的四种不同的形态.和谐文化价值体系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一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形态文化的内在和谐及相互和谐;二是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三是和谐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三者协调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也就是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以环境促进育人,以优化和谐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使楼道有画语,校园有歌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必须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生活德育环境构建的主体呈多元并存的趋势,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是众多主体中的核心部分和主导力量;其中心场域仍然在学校;生活德育环境构建既需要精神资源也需要物质资源;在构建途径上,重点应做好人本主义课堂的建设,校园环境中隐性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不仅要求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有和谐的精神生活.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尚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合理引导并努力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思想,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阐述当今我国人民精神生活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有助于人们解决各自不同的精神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精神生活既有其一般价值,又有其特殊价值.其一般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特殊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优化环境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 ,必须注重研究环境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选择所产生的导引作用 ,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创造 ,努力提高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三个层面。就学校来说 ,物质环境就是校园的自然景观及一切生活和教学条件、设备与设施 ;制度环境是指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内在运行机制 ;精神环境则是体现学校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中校风是核心内容。优化物质环境要重视对生活空间一切景物的功能研究 ,进行…  相似文献   

9.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来源于物质生活。信仰是多元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的缺失是一种必然。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信仰,也需要思想,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学院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助、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竭动力,环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健康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全面强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丰富课外体育生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精华所在。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一是要坚持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打造特色品牌文化;二是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健全民主制度文化;三是要创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发掘师生创新潜能;四是要建设美观高雅的环境设施,突显独特文化风格;五是要开除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师生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关注大学校园的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大学生开展和谐教育符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需要,是一项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性教育。和谐教育需要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计宽松的育人方式,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构架和谐教育系统工程。要通过纳入学校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和学校的党团组织生活等多种渠道,使大学生了解和谐,学会和谐,践行和谐。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社会基本成员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学校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当作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审美心理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非乐》)这说明,一旦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审美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而足要求不断扩大审美领域,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旅游活动不断发展并迅速  相似文献   

16.
构建学校和谐文化是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立足于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包含的环境文化、质量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析了地方高校在构建学校和谐文化领域中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学校管理环境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教学设备等物质条件;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人际关系氛围、校风、校园文化等潜在因素。精神环境中的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学校管理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富有生气的动态体系,是学校群体...  相似文献   

18.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19.
南岭走廊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为此,必需加强对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的整体联动挖掘整理的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成百上千的人组成的,校园文化即人的精神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即从师生需要出发,因循师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顺应教与学的规律,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文化。校园文化的构建应从学校的课程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的道德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来构建。现结合福州市台江区第三中心小学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五育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完善导向与调控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优化"校风"和谐一致的道德文化,以及创建物质文化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