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在古代是人们诉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在前人思维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指导人们正确论辩、反驳诡辩、认识真理为目的,创立了西方第一个逻辑科学体系。在近现代,逻辑成为人们话语解析的样式,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使逻辑思维更加精确,是逻辑学的一大贡献。当代逻辑成为思维整合的方法,逻辑思维已不只是反映对象的现状、追溯思维实践的过去,而是存在于人类如何把握事物本质、事物之间关系的对话活动中,揭示出逻辑的本质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现象、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交往方式。当代逻辑回归交往世界,是逻辑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多元思维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说的印度逻辑,指产生于印度古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学说,即因明。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以《墨辩》为代表)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下,对这三种逻辑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这无论对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从南北朝隋唐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入,印度逻辑就陆续地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发散性思维的类比逻辑给出评价,并在分析其客观基础的同时探讨它的应用形式。一由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穆勒系统化了的传统逻辑,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演绎逻辑给了人们从一般性知识向个别知识过渡的严密运算步骤和规则,归纳逻辑则给了人们从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过渡的严密推导。然而,作为收敛性的传统逻辑,不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章太炎的逻辑思想进行评述:(一)关于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二)关于推理、论辩的思想;(三)对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和墨家逻辑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章太炎对中国古学和印度佛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逻辑学以后,对中国古代名学和印度因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具体揭示了三种逻辑体系在推论格式上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贯通的规律,并着重证明了由“墨经”奠定基础的中国古典逻辑在整个人类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强调,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章太炎能立足东方逻辑,合理吸收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具有足够的探索勇气,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逻辑研究》最深层的考虑是逻辑学及其基础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事态(Sachverhalt)概念对纯粹逻辑学范畴的构成意义,考察了胡塞尔如何于逻辑学与现象中寻求一条通路。正是对"事态"概念的特殊处理,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学范畴恢复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范畴的实在性,也在这个意义上超出了康德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王路  张立娜 《求是学刊》2007,34(3):5-11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逻辑学”是国内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其中,“没有逻辑”说还分为绝对论者和相对论者:绝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任何形式的逻辑;相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但只有非形式逻辑。之所以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是由于双方对什么是逻辑有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中西逻辑学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一种统一的逻辑观念,因为逻辑观念是逻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干才 《唐都学刊》2002,18(1):5-13
从意识观点出发 ,遵循单纯主体性思维形成确立的思维辩证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萌发 ,在黑格尔哲学中完全成熟 ;它不是对经验事实的简单归纳 ,而是对人类思维长期发展史实、对个体思维发生发展逻辑进程的总结和概括 ;它“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 ,比客体辩证法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它是理性逻辑的认识论 ,又是实现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方法论 ,并且兼具世界观功能 ;它的范畴体系是在扬弃黑格尔《逻辑学》的基础上 ,依据对现实认识运动的分析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逻辑的关系很密切。远在古代,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就具有很严谨的逻辑性。但是法律逻辑只是近年来才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新兴学科法律逻辑的出现,既是法律实践和法律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逻辑学本身向应用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捷克学者的《法律意识中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遗传与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还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逻辑思想史源远流长,基本的逻辑范畴有:名、辞、说、辩、故、理、类,等等。择其要,当以名、辩、类三者最为重要。中国逻辑史开始于对名即概念的缘起、分类、内涵外延的确定等论辩;论辩(论证)又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保证,于是,关于辩的研究,也便随着名的讨论同时深入;论辩当以类作逻辑基础,于是,关于类的分析,又从一开始贯穿于逻辑史的发生发展中。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发生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本文对上述这三个范畴的发生发展史作了粗线条的疏理,藉以把握中国逻辑史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话语:宽泛地说,逻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合理的论证,构造相应的论证系统,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和一阶逻辑。如今,人们已普遍接受一个常识:如果没有合理的论证方法,理性的(民主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作为证据,请考虑一下说理与证明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同时,运用计算机处理某对象领域中相关问题的必要条件是:该领域能够被二进制逻辑描述。因此,计算机在全球的普遍运用等于宣告逻辑学渗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言而喻,就其重要性而言逻辑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逻辑是从逻辑学发展的时间历程上划分出来的形式逻辑理论,和现代逻 辑是相对立的,指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立并由后人加以发展的以三段论推理为 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17世纪英国弗·培根创立并由穆尔发展的古典归纳逻辑以及18世纪英国德摩根创立的关系逻辑,此外,还包括早期模态逻辑和一些简单逻辑方法,到19世纪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又称古典逻辑。由于受到17世纪萌芽的数理逻辑的影响,虽然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但也引入了一些数理逻辑符号,发展到今天,传统逻辑所运用的符号主要有:甲:概念符号S、P……;概念符号a、b、c……。乙:判断符号…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创立演驿逻辑、培根批判亚氏逻辑提出归纳逻辑,到莱布尼兹肯定亚氏逻辑提出逻辑的数学形式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新的逻辑方法的形成.新逻辑方法的形成,对哲学方法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换之一的"语言转向"就是借助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哲学问题进行改造,它给当代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这种逻辑方法也是现实哲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感性认识形式,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但却长期分离。认知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学科框架。在认知科学的框架下,逻辑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产生了认知逻辑新的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心理学与逻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兴学科。它认为逻辑推理受心理因素影响,是由人参与的、涉身的经验科学。认知逻辑开启了当代逻辑学发展的新时代,走上了作为多学科共同工具的广阔发展道路。认知科学的发展将带来一个学科综合交叉、问题引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电视揭开了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映像逻辑。有关映像逻辑的专文,国内似未见。我们作一引玉之论,敬请专家和读者诸君指正。1 为了能对映像逻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我们有必要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先来考察一下此前的几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所谓“基本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有全人类性质的、日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把某些专业性思维和超常性思维排斥在论题之外。1.直观逻辑所谓“逻辑”,亦即思维的规律。直观逻辑,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客体——感知——表象——思维……自然存在的思维对象——客体,被人感觉知觉后,通过记忆和想象,形成表象。“表象沿着两条路线对客体进行概括:一条路线是本着形象进行概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墨家关于矛盾律排中律的表述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墨家的逻辑体系的确揭示了矛盾律排中律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相互依存的规律。并且墨家对矛盾律排中律的表述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我国古代墨家的逻辑观点,虽经历时代的不断演进,仍对后世学习研究并完善我国的逻辑学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没有逻辑的学问,是不存在的。因此,逻辑思想也可以说是与学问一起产生的。中国产生明确的逻辑意识,要从墨子等人算起。不过,也不能认为到墨子就突然产生了逻辑思想。在他以前,总有一个酿成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孔子“正名”(即把名搞正确)的主张,看作开端。西方逻辑学,由对逻各斯即语言、言词的反省而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所以,言词的反省,确实可以说是走向辑逻学的第一步。然而在中国,通过言词的反省来研究思维规律这一点不够发达,而是朝着论证逻辑的方向来发展的。在这点上,与印度逻辑学的倾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来源。《逻辑学》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代表作,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辩证法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重视研究《逻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曾成功地运用了《逻辑学》的辩证方法。恩格斯在研究《逻辑学》之后,深刻地指出:“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自然辩证法》第212页)。列宁则认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