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有悠久历史,整体上是一种“伦理救助”模式。儒家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性思想和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道德心理,构成了传统社会救助的伦理道德基础。儒家以“仁”、“德”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均平”的差等分配伦理思想,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无为”的政治伦理和“贵生”的生命伦理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重要补充。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是构建我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伦理与宗教、政治、哲学融为一体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仁学则是儒家学说之核心。几千年来,儒家“仁爱”精神成为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文明进步发生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挖掘并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之精华,对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德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爱国爱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仁”作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有多方面的阐述并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而“仁”的核心是“爱人”,笔者以为,“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自然权利”思想是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集中表现在:为“合同而不相悖害”的理念;以“仁”的精神对待自然万物;以“礼”的伦理规范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发挥“人”在维护自然万物生存权上的主体性作用。王夫之生态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也为初步回答“施韦策诘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增强社会活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这一传统和特点,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伦理型的政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德治”是这种伦理政治思想的外化,它以“君德”为前提,以德治、德教和仁政爱民为基本内容,以贤人政治为实施。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艺精神不仅与政治伦理、社会规范和人格修养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儒家“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因此,现代社会需要借鉴儒家的文艺伦理思想和实践手段来建立新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德治思想渊源流长 ,以儒家德治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德治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面对新的时代 ,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态度挖掘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有益价值 ,丰富“以德治国”的思想内涵并推动这一思想的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7.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性善论"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德治"思想,把以"德"治天下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统治手段和管理模式.分析这一古代传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伟大作用。本文试就儒家伦理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走着与世界其它民族大致相同的道路,但它毕竟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文化背景,从而使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体内容的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儒家“忠孝”伦理及其现实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忠孝伦理以“亲亲”与“尊尊”的宗法血缘为根据,把中国古代社会维系成为组织结构有序、行为进退有度的家国同构模式,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性格。时代剧变,社会环境迥异,儒家“忠孝”伦理精神所指向的对象与所承担的功用应创造性转化,使之由重单一的忠君孝亲向多维度的社会对象开放,由偏重情感无私付出向行为主体多层次的责任与义务意识转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光辉。这既是对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肯定,也是对不完美道德现实的增益。  相似文献   

10.
正如许多论者所阐述的那样,由于儒家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因而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不仅极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时也十分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古代小说这一文学体式,正是人们这一心理特质的物化,带有鲜明的伦理印记。伦理判断是创作主体认识、评价、反映社会生活的尺度,它制约着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而两个对环境保护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则一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谦恭礼让 ,是群体和谐所要求的重要德行。在道德实践中 ,以义为上 ,见利思义 ,公利为重 ,具有普遍意义。体现着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主体性的深刻理解 ,体现着儒家所说的“得众动天”、“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在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中 ,天下为公 ,爱国如家集中体现在公忠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上 ,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认为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是历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必然论及的重要范畴之一,汉末社会枇判思想家王符以儒家为宗,兼容道法,表达了颇具社会批判特色的德论思想;通过批判骄奢淫靡之风,重申了作为君子人格之根本标志的伦理德性;通过批判巫祝迷信盛行,力倡以民为基、知贤用贤、德法并用的仁政德治.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在差异的基础上,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共生、共长。而以儒家“和同”思想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精神之特质表现为:以仁为本的“恕”道;作为至德的“中”道;作为价值判定的“直”道;作为和谐共长的“生”道。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全球化、多元化、复杂化,那么,中华民族又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和精神继续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呢? 儒家“和同”思想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舜文化中的行政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舜是传说中上古社会以圣贤著称的行政首领 ,是儒家德治模式中为政以德的道德典范 ,开创了古代社会善治的典型。儒家学者通过托古的手法描述舜及其臣下丰功伟绩 ,勤政爱民、敬德慎罚是舜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开启了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伦理文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政治观具有伦理与政治一体化、“德治”与“民本”思想相融合以及注重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政治制度的伦理化等鲜明特色,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美德,对我国封建社会乃至当今时代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仁爱万物之心,王道仁政之行,内圣外王之品,构成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国公共文明及公共伦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