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筑空间的本质,是从自然环境中限定出来的一个供人从事各种活动的领域,它必须要有有机自然的属性,从而使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空间环境具备人性。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徽州,其传统民居村落的选址、空间组合、平面布置、室内装饰等,无不体现了丰富的表情语言。这种语言相解于人的心灵深处并体现出多彩的生活趣味,是人性至理的环境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刘朦 《理论界》2015,(3):44-48
中柱普遍存在于云南古羌支系各族的建筑中,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偶合,更是对羌人古老居住模式的承袭。中柱是建筑中的恒定基因,保证了羌民居空间格局的稳定发展。本文以彝族、藏族为例,分别从物质形态、信仰体系和空间观念三方面来探索中柱的起源,试图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认识中柱这一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3.
张慧  赵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245-247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但在居住形态上却都脱离不了"院"的干系,基本上皆可概括为"合院式"民居。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予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期对现代庭院的研究与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大理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中,白族民居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在"三房-照壁"等所谓白族风格背后,实际有多样的存在形式.在人类学看来,居住格局往往会暗示尊卑等级、家庭结构和性别关系等,对空间分割和利用方式显示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在白族民居中,堂屋往往充当起居室,同时也是安放神龛和祖先牌位的地方.传统民居在象征上构成一个微型世界,其中灶和门被特别崇拜,而"安龙奠土"仪式的举行显示了白族人对土地神秘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刘治龙  王铁军 《学术探索》2013,(10):126-129
建筑历史性的诉求源远流长.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在中国北部严寒这一特殊地理方位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其大气豁达的院落空间,方正洗练的房屋造型均呈现出平和质朴的建筑智慧.东北民居老建筑多处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等地区.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东北特定的建筑文化和空间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民居研究活动回顾与展望我国民居研究工作比国外起步晚,德国百年前就调查民居,出版《德意志农家图集》巨册;日本也较早的重视民居研究。我国正式列为专题研究当自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社”的《山西民居》开始。解放后继而多次开展过古民居调查研究,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把成果及时整理成书。改革开放后全国对民居研究工作全面铺开,并成立了各种研究组织,学术活动也较频繁。  相似文献   

7.
付声晖 《理论界》2010,(1):146-147
本文力图从原始宗教层面则探讨傣族宗教观念与建筑、村落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从建筑、村落到宗教意识三个层次,村落布局和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和象征手法予以神圣化,使其与神圣产生某种联系,在神灵的保护下远离邪恶,脱离混沌,进入一个有序状态,进而与宇宙的基本秩序和谐一致,形成对居住地拥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希望通过这点研究工作来探索傣族民居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刘天明马平、赖存理同志新著《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这是作者经过数处深入穆斯林聚居区进行大量实地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进行研究的结晶。它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徽州民居为审美客体,以作者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比较和分析了徽州民居的美学特点,探讨和总结出徽州民居典型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意象,有助于现代建筑创作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民居或曰住房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诸阶段的一种动态文化,但相对而言,这种文化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又是最具稳定性之一种。一般来说,同一区域内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民居大体保持一种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果同一区域、同一时期内有不同的民族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其民居的特征表现则异彩纷呈。近现代的内蒙占民居不但具备上述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的住房文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历史轨迹和连续性特征以及在当代,民居的发展趋于共同的文化倾向。一、民居的种类及其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道孚民居的田野考察,本文从道孚民居室内装饰的题材、内容、色彩、技法等方面出发,对其装饰图案作了一个全方位的诠释和分析.丹巴道孚民居是独具特色的民居,它的内部装饰更是富丽堂皇、精彩绝伦,从全木的结构到室内的雕梁画栋,每一处都绘满雕刻了富丽的图案,这些图案大都是珍禽瑞兽、奇珍异宝,通过对这些装饰的研究可以看出藏民族的审美特征和他们的民间美术,民居的装饰研究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居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本文根据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在简要勾勒西藏民居文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民居的类别与特点、居室陈设与装饰以及起居礼俗与禁忌。该文还探讨了西藏民居在新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彝族民居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民居文化简论杨甫旺民居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直观地体现人类的野蛮与文明,文化的落后与进步,经济的贫穷与富裕程度。民居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复杂和完善,而且各民族因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制和技艺。彝族是我国最古老,...  相似文献   

15.
陆小彪 《江淮论坛》2010,(2):150-152,160
民居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徽州古民居的类型非常多且很完备。格局的布置是最能反映出家庭伦理行为的指标。对于徽州承志堂的建筑格局研究,在探讨社会价值观以及家庭的伦理秩序方面具有代表性。作为中国典型的理想建筑,承志堂的空间所表现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形态,不但构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意义。分析徽州古建筑空间的伦理位序观念,对于现代居住格局影响或塑造人类社会价值观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论在徽商影响下的徽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应运而生的,而徽商的鼎盛繁荣又推动它走向兴盛,并且在其经商和建筑民居中充分体现了徽商的精神文化追求。本文主要从徽商和徽文化的关系来简单阐述徽商对徽州特定区域文化形成所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大家眼里,现代新建徽派民居的特色也如国内其他地域特色民居一样被“火柴盒化”“混凝土化”“羊头化”了。保护和推广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果不做实质性的推广,空抱着保护老的,最后都只是博物馆化了。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协会及能人义士,是否可以设计出若干套真品味的当代徽派民居图纸蓝本,免费提供给农村建房者。我想这样的推广比口号类的保护要实效些。  相似文献   

18.
论民居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居民参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芳 《江汉论坛》2002,(10):42-44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近年来正成为一种热潮,但在我国,其一般属于私人财产,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居民是一个重要主体,同时居民也是开发过程中负面影响的直接承受者。本文就此对传统民居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居民参与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空间变动,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审视贫困户的社会适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江西省X县的易地搬迁实践为案例,描绘贫困户因搬迁所致的物理、社会和意义空间变动,分析多维空间变动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情感认同层面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建构出“空间变动—社会适应”的复杂解释机制。本文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再造”,它改变了与贫困户相联结空间的“空间性”——由乡土性转变为城市性。在这种再造过程中,贫困户因其群体特性在空间耦合上呈现出“剧变参差空间中社会适应的分异”的特点。今后的搬迁后扶工作中,要注重推动由外力驱动空间再造转变为内部驱动空间再造,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0.
在绩溪县城西北30公里处,有一个小盆地。这个盆地里躺着两个值得世人关注的文化古村落,一是众人所知的上庄,因为胡适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二是目前尚鲜为人知的石家村,因为该村是建在一方“棋盘”上的,所以又名“棋盘村”。该村建村始祖姓石,相传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后裔。这个古村还有一个世界罕见的现象,即其居民建筑一改皖南地区“坐北朝南”的传统,该村所有民居一律“坐南朝北”。这个已具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为什么会出现“棋盘”和“朝北”的奇观?请随我们走进历史的隧道,来见识这一“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