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从王国维先生到周汝昌先生 国庆前后,清华大学有两件事让全球网络快慰:在清华大学明理楼的“中国法学创新理论”讲坛上,武汉大学李龙教授“人本法律观”的演讲.叙述网民所说的两条“武大狼”被处理过程(武大反腐倡廉详见“成都商报”2009-10-15)。另一件快慰之事:战国竹筒入藏清华大学,读周汝昌先生赞歌:  相似文献   

2.
别出心裁的“配乐演讲”□叶洪军1985年,上海师大艺术系冯季青先生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作《音乐中的知和乐》的学术演讲。他将演唱(播放音乐)与演讲巧妙地揉合,使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博得礼堂内1700多名师生的满堂彩声。这里仅摘引其中一个精彩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演讲训练中,常有初学演讲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等原因而表现不佳的情况。对于这类现象,指导者往往要鼓励学员树立起自己是“行家”的自信心,有时,他们甚至鼓励学员们培养一种“(你们)都不行”的“目中无人”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鼓励学员“目中无人”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赫肴黎在他的《天演论》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个演讲生手向一群水平很高的有修养的听众演讲,他问法拉第先生,什么是他可以假定他的听众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法拉第直截了当地回答:“他们一无所知!”文艺界流传过…  相似文献   

4.
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于2005年9月在其所发表的《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一文中7次引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不少学者将其视为新时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新的定位,认为它标志着美国风行一时的“中国威胁论”转向“中国责任论”。结合佐立克演讲全文的内容和语境,中国对“中国责任论”的态度,应区别于先前的“中国威胁论”,厘清其中“责任”的涵义,中国在争做“负责任大国”方面的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5.
《职业》2008,(6):18-19
在“我能创未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首场创业盛会现场,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为在场的高校学子进行了15分钟的演讲。  相似文献   

6.
琴心 《职业》2013,(34):11-13
今后谁会成为中国的格罗斯?也许朱长虹就是这样的“金融超人”。2010年2月,朱长虹回国履职,加入中国外管局旗下特别投资工具华安投资,担任首席投资官。华安投资的职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升值。“挖”到朱长虹这样的超级明星,外管局自然欣喜异常:“我们很高兴朱长虹先生加入外汇储备管理团队,贡献他的投资技能和经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IMCO(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却有点伤感:“尽管我们对朱长虹的离开感到难过,但他的领导力和投资能力在祖国获得认可,被委以重任,我们感到很骄傲。虽然衍生品在PIMCO投资战略中起着主要作用,朱长虹的离开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7.
杨冬华 《职业》2008,(6):68-68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的“企业家讲企业大讲堂”5月18日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孙秀春、副秘书长理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建华、肖治合等出席活动并讲话,微软终身荣誉总裁唐骏先生发表主题演讲。中小企业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8.
陈春 《公关世界》2008,(8):29-30
本文作者陈春先生,现任中国中威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原是中国著名船王陈顺通先生之孙。1936年,陈家鼎盛时。日本大同船运株式会社曾向其租用“顺丰”、“新太平”两艘轮船,租用合同期满,两艘轮船不知去向。为此。陈家与日本“大同”轮船株式会社打起了索赔官司。这起索赔大案。  相似文献   

9.
常见许多演讲者尽管能扣住主题发表演讲,但内容往往平铺直叙,没有起伏、缺乏波澜,因此,难以吸引听众,削弱了演讲的艺术感染力。其实,表现演讲主题的最佳方式却不是句句扣题,寸步不离。高明的演讲者善于运用一种“开合”技巧,来增强演讲的艺术魅力。所谓“开合”,...  相似文献   

10.
张洁 《公关世界》2010,(5):63-63
3月20日~22日,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年会。会上,德·狄维士总裁发表了主题为“构建共赢的未来”的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安利在中国积极适应、获得成功的体会等。德·狄维士总裁的演讲获得了与会嘉宾的极大好评,也体现了一个具有全球眼光的经济领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揉情”,指的是演讲者将自己的情感渗入到演讲(包括演讲稿)中.演讲是感情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纵观古今中外的无数成功演讲,有哪一篇无“情”?一篇演讲的情感价值,不仅仅在于影响听众的情感和形成听众对现实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激励和促进人们的行动.有时候,情感甚至关系列演讲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艺术地发挥自己的情感,驾驭自己的情感,揉情于演讲之中.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爱我所发,恨我所恨”,以达到最佳的演讲效果。揉情于人即将某种情态渗入对演讲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
李秉喜 《公共关系》2001,(12):11-12
“我来自柯达公司,所以请允许我用一张照片开始我的演讲……一张照片胜过干言万语。你清楚他的过去,也了解他的现在。你知道他代表着什么,他清楚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他永远随时随刻整装待发。”这是世界著名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中国区副主席——叶莺女士在“2001中国西部论坛”发表主题演讲的开场白。柯达公司不愧为世界著名品牌公司,其形象发言人——叶莺女士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充分展示了大家风范,反映出一个国际品牌公司在公关形象上的刻意完美精神。  相似文献   

13.
所找好演讲的“感觉”□李增源谓演讲的“感觉”,是指演讲者进入演讲情境状态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真切的现场体验,它是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因情感投入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实践经验表明,有了这种“感觉”,演讲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语言畅达;没有这种“感觉”,演讲者则情绪低落、思维阻滞、语言生涩。因此,可以这样说,有无演讲的“感觉”,是演讲者能否取得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怎样才能找好演讲者演讲的“感觉”呢?强化角色意识有人在谈怎样克服怯场时主张“淡化角色意识”,从减轻心理压力的角度看,这不是没有道…  相似文献   

14.
讲中国的“文艺复兴”,最近是《南方周末》开的话题,后来有其他学者的回应,论者顺着话题还谈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得失问题。在我看来,最有洞见的,还是来自艺术家陈丹青先生的回应:他先将“复兴”与“文艺”两个概念分别对待,然后再讨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特殊关联的思路,使他能很快进入问题的关键点。他认为,秋风先生把今日中国的问题归结于“个性解放”过头,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同感。陈丹青先生谈到的启蒙理念与跟随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出人意料,我已在《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一文中有所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讨论的主要是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要在中国期待何种“文艺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气愤     
《现代交际》2005,(6):15-15
4月27日,连战在中山陵演讲中说:“今年是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一个年份,也是对日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个纪念。”讲到此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强烈的会心的掌声;他又说“我想,面对今天两岸的局势,尤其这种可以说是称为严峻的一个僵局,我们免不掉会回忆到中山先生弥留的时候,一再地来昭示国人不要忘记和平、奋斗救中国。  相似文献   

16.
程建峰 《职业》2013,(28):67-67
20国13法年9月,第三届“‘律·动中国’FESCO2013全律巡讲”活动最后一站在上海举行。会场上,当政府、FESCO、企业三方共同搭建的彩虹桥完美合璧并点亮全场的那一刻,FESCO 2013全国法律巡讲活动圆满收官。
  普法巡讲会上,人社部法规司副司长余明勤作“劳动合同法修改--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主题演讲, FESCO法律部经理、资深法律专家段耀洲作“关于劳务派遣若干问题解析”主题演讲,对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500余家中外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经理参加现场活动,并与领导及专家互动交流,希望获得最权威的法律资讯和指导。全国人大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蔡人俊,全国普法办公室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处长杨蔚莉,FESCO集团党委副书记、外企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刘振兴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7.
何纯 《老年人》2007,(10):10-11
2007年8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二访问印度时在印度国会发表演讲,力促印度加入“亚洲自由之弧”,并极力强调建立印度、日本、美国与澳大利亚四国联盟的重要性。安倍的这一举动,诚如《印度教徒报》指出的那样:安倍一心要打造“四国战略同盟”,其用心就是要减弱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旨在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朱锋 《中外书摘》2007,(3):57-60
对中国崛起的最大争论是这一崛起过程是否会对地区和世界造成不可避免的威胁,从而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并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国冲突、甚至战争。这个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结论并不是由“中国经验”产生的,而是由西方经验发展而来的,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和认识权力关系的基础内容。“中国崛起”如果能够真正走出一条和平的道路,显然,这代表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经验的颠覆。正因为如此,中国崛起才具有如此重大的震撼力,从而使得围绕着这个命题的争论可能还仅仅是刚开了一个头。  相似文献   

19.
温和的微笑背后,林毅夫常常显出一丝羞涩,然而一旦步上演讲台却显得激情满怀。这时,他往往用异常严谨的逻辑推断,真实而深刻地分析中国发展的事实,预测中国的未来。不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在政府高层论坛,抑或在北大的课堂,最精彩的时刻就是他端出“招牌菜”——“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讲往往会在长时间的掌声中结束。如要谈到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人物,不能不谈这位“海归”派的经济学者。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演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群众化的普及性活动,有关演讲的理论研究和技巧探讨的书籍也不断出版.但具.读一读诸多的演讲理论书籍,可以发现一个情况: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演讲究竟是怎么回事?时至今日,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始终未曾得到明确的答案。应当看到,这并非可有可无的清谈,也并非学究在咬文嚼字─—我们的某些演讲理论书籍所以在大谈“感情处理”、“技巧训练”之后仍使读者茫然,就在于写书的人并没有把演讲从学科和训练体系角度来加以研究,进而,由于未能对演讲先完成“质”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