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布桑却丹是我国近代蒙古族的一位精通多种语言勇于探索真理并致力于社会改革的学者。 罗布桑却丹的名著《蒙古风俗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一版,蒙文版。凡以下书中引文,只标页数),不只是一部内容浩繁的文献,而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挖掘、分析,批判地继承其积极的思想成果,这对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一、罗布桑却丹的生平与著作 罗布桑却丹,原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生于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卒年不详。 罗布桑却丹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里。他虽家境贫寒,无资入学,但自幼勤学好问,刻苦自学,终于精通蒙文,少出才名。在他十七岁(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时,作为寒门子  相似文献   

2.
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是蒙古族文化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民族文化特征的专著,它不仅结束了以往民间文献中文、史、哲浑然一体的古典文化形态,而且,由于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较深入细致地记述并分析了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出较高的民族学资料价值.罗布桑却丹是蒙古族思想家中的先进代表,他在总结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过程中,汲取了西方社会思潮中的进化论、社会地理学、民族学等思想养分,建构起反帝、反封建、反喇嘛教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建立在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进化论的思  相似文献   

3.
喇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一个派别。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八世纪时印度僧人莲花生等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形成喇嘛教。西藏红帽派旧喇嘛教同蒙古民族发生关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代,但只是活跃于皇室宫廷之中,尚未在民间流行。十六世纪末期的明代,宗喀巴所创的黄帽派新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并取代蒙古原有的萨满教,成为蒙古民族唯一的宗教信仰。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封建主的大力提倡和明朝皇帝的鼓励。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年,由于清廷对喇嘛教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达到极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罗布桑却丹明确认识到草场是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介绍了合理利用草场的分群放牧法和按季节气候变化牧养牲畜安排草场的方法 ,详细介绍了选择牲畜优良品种、掌握牲畜怀胎繁殖时间的常识以及区分牲畜毛色、给牲畜定命和各种飞禽走兽的生活年限等知识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被学术界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吸引了中外学者品藻评骘。但是,长时间来对作者成书动因的考究却未予深化,罗布桑却丹所以能够囊括十六大类近六十个方面的知识,力著此书,其思想动因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这既涉及到该书在蒙古族文化宝库中的历史地位,也涉及到如何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罗布桑却丹的思想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上看到王勋铭同志《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文。我读了该文之后,感到作者的观点和在引据经典方面,尚值得商榷。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该文说:“所谓民族观,就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也就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说民族观是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不错,但是,民族观是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依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7.
罗卜桑却丹清光绪元年(公元1375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著有《蒙古风俗鉴》一书,现将罗卜桑却丹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如次。 1 罗卜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结束语中说:“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十来岁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很好的学习。正在家为维持生活而勤劳时,得以当了本旗苏木章京,”“光绪二十年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去哲里木盟各旗奔走,于光绪二十三年回到本旗”。(115页)三年时间(1894—1897)的考察,使他走遍了辽阔的哲里木盟草原各旗县,遍访了喀喇沁左旗迁徙到此的家家户户,了解了社会,体察了民情,他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同胞,十分同情,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清廷和蒙古王爷的腐败,经济的崩溃,文化教育的落后,宗教的猖獗,民风之日下和人民生活的穷困。通过三年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8.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关系我们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根本大计,而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搞得怎样,又关系着国家四化建设这个大局的成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几千万,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如果民族地区的“四化”搞不好,全国的“四化”也难得实现。怎样把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迅速搞上去呢?综观建国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自治,保障民族自主权,让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而不是形式的)自主权,以发挥各民族的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山”(山区)、“边”(边疆、边远地区)、“穷”的特点,经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自治区四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如何正确处理四化建设中的民族关系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党中央作出开发、建设新疆的战略决策以后,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就更显得迫切、重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使我产生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感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关于民族形成、民族概念等基本问题,在我国的学术界不但没有真正从理论上、思想上得到解决,而且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11.
让少数民族“跳跃式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民族问题发展总趋势提出的新课题。这道课题提得适时,提早了不行,条件不成熟;提晚了也不行,会贻误时机。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必将引起我国整个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就是从民族问题的角度划清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无产阶级的科学民族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民族形成观、民族发展现、民族消亡观和民族关系视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对立,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本文仅就民族观中有关民族承认、民族尊重、民族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国家等几个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区别。1、坚持民族承认、民族尊重观,是…  相似文献   

13.
<正> 五四时期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背景下,由鲁迅、郭沫若等开拓者们创造的辉煌成果。就其文学渊源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力于西方先进的近现代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借鉴,一是得力于中国固有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横的借鉴也好,纵的继承也好,都不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创造性的转换。对于外国的先进文学,是给以“民族化”的转换,洋为中用,使之变成我们民族的东西;对于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是给以“现代化”的转换,古为今用,使之由古典的东西变为现代的东西。就新文学诞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横的借鉴起了主导作用,纵的继承则属于基础的构成。如果没有外国先进文学的输入,我们固有的优良传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现代化转换;但是,如果没有优良的文学传统与输入的外国先进文学相呼应,舶来品就无法在中国扎根。不承认外来文学对五四新文学起了催生作用是不合实际的,认为五四新文学造成了传统文学的“断裂”也是不合实际的。本文只就后一方面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博大精深,他对美学上许多问题的论述都很精辟,典型问题算是其中之一。 鲁迅认为,典型不应该是善恶、好坏、忠奸等观念的拟人化,而应该是内心丰富,性格复杂的“真的活的人”。他在谈到《三国演义》典型人物塑造时说:“写的好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他认为,把好人写得绝对的好,坏人绝对的坏,必然使人物“出乎情理之外”,就不真实不可信,也不会是活的典型了。这个见解是深刻的,是符合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典型应是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我国明清以前的不少作品中,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往往  相似文献   

15.
<正>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丰富而深刻,它的主要内容和所及范围,基本覆盖和包涵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而毛泽东的民族观,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一些地区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冲突加剧,民族纷争不已,境外民族势力也  相似文献   

16.
试谈诈骗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是属于“侵犯财产罪”。 一 用欺骗的方法,使被害人自动把财物交给犯罪人。这是诈骗罪区别于抢劫罪、盗窃罪的主要特征。某些人对诈骗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事实上,诈骗罪对国家、集体、个人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都造成严重的恶果。据初步了解,当前  相似文献   

17.
试谈经济法     
在制定民法的同时,是否需要制定经济法,我国法学界、经济学界,以及政法部门、政府部门的同志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在我国,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对经济立法具有统率和指导作用;有的认为,除了民法,还应有相应的经济法,还有的同志提出,把民法和经济法合并制定一部财产法的意见。我们认为我国的民法是社会主义民法,不存在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所谓“私法”的概念,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调整商品经济财产关系的基本法。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民法的时候,同时还应完善经济法。经济法是民法的发展和补充,它们两者之间起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本文试就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调整对象,及其本质等几个问题,作一次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曾说过,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对于这一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把“历史必然要求”理解为“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变革”,这是狭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献记载,中华民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当时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就把黄河流域视为天下之中,这就是“中国”一词的来历。既然古代的中国是指中原一带,居住在中原以外的人们就被视为落后地区的外人,从而遭到歧视。  相似文献   

20.
试论乌兰夫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乌兰夫同志的光辉一生,中央已作出了全面而高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无疑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乌兰夫同志所应把握点的方向。 乌兰夫同志的革命生涯,内蕴十分丰富。他从事过党务、政府、军队、群众、经济、文化、民族、统战等方面的工作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认真研究乌兰夫同志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革命实践,以及在这些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指导现实,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