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哲学是人道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世界观是个人在劳动活动过程中,通过熟悉精神文化基本领域而形成的哲学、经济、社会政治、伦理等等观点、信念和理想的总和的话,那么哲学世界观作为对周围世界和人在其中的地位的一般观点的有理论根据的体系,则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但是,这些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新世界观体系可以分为存在论、知识论、情感论、意志论和历史观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在专业智能定向、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健全的理性道德原则、科学的政治方向、完善人格、形成完整的理想体系等校园社会化内容方面的教育与训练。  相似文献   

4.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思想转变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进一步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调动社会教育的主体力量;为其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提供形象化教育;使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完善个体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因而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构成了生态世界观的两个基点。人与自然同一性是二者和谐共处的基础,人与自然差异性是确立人之主体地位的基础。人与自然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前提条件,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德育?一般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特定范畴。”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塑造,是使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立场观点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其本质都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都有其德育标准,但是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要对新一代进行教育,以维护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本阶级的利益。因此,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德育更为重要,我们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德育首位原则已…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范畴更新元哲学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概念作为元哲学范畴的提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世界观、生态思维观和生态社会观.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社会与自然处在统一的生态系统中的世界.生态思维观以复杂系统为对象,具有具体性、关联性和变动性等特点.生态社会观则把社会放在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作用的不断演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9.
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不同,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或流芳千古,或遗具万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关于价值观,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页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对人生意义,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以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演变的辩证把握为致思取向和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合理、辩证、科学地认识与处理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实践性关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推向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治水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类顺水之性的因任自然观,产生了自然水利思想;近代工业社会征服自然的观点,产生了工程水利思想;现代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资源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向度:一是要求在人类社会领域“以人为本”,二是要求在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时以“人-自然”整体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既是不证自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的继承与发扬。在自然界以“人-自然”整体为本,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需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而且是人类文明健康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
上局部地区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不以人为本人类文明会退化,不注意保护环境也会使人类社会退化。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将人的价值设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和价值导向,使"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赋予"人"在现阶段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考察"以人为本"的哲学本质及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伟大"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最终实现的依靠力量,同时也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对"以人为本"之"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死观的不普及,是近年来社会上盛行巫术迷信和邪教组织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必须正视生死自然,人类个体的生死没有任何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可以操纵;承认寿命有限,“有生必有死”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人类也不能例外;坚持理性思考,切忌情绪化,力避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文化和创造社小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层契合,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作用和深层的回应。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创造社作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人物性格的文化内涵、体式上的传统渊源三个方面显示出鲜明特质。创造社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为后人提供了中西文学融合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科学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目标,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相对薄弱的生态意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主要障碍。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重要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的自然观渗透着一种浓重的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价值冲突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价值冲突是客观的 ,其根源在于主体多元化及其需要。价值冲突既表征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又促进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价值冲突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因素。值此社会转型期 ,价值冲突正在成为我国全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整合中 ,主导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要。对于现阶段的中国 ,主导价值观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这种价值观 ,要坚持生产力进步与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尺度 ,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制度化利他主义作为特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实质是一种人学,强调仁者爱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在注重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