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拜厄特在其小说<占有>中创造性地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末及神话故事三个层次中的女性人物,用镜像人物和神话意象反映女性从蒙蔽、觉醒、抗争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漫长历程,使作品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本文采用人物分析方法对其中的部分女性加以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拜厄特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红柯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是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的.在<红蚂蚁>中,红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孤独者的宗教仪式,试图以一种子虚乌有的方式解除人类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凯特&#183;肖邦的代表作。肖邦在描写女主人公埃德娜追求精神独立及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在埃德娜的身上得以体现。但她逐渐接受了克里奥尔文化.并受到了这种自由的鼓舞,性意识完全觉醒,但最终走向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制约着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无论是主人公悲剧的人生观,忧郁的内心世界,还是其人生的经历及其对生命中孤独、失败、死亡的思索,都具有着作家海明威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意映.  相似文献   

5.
小说<孤独者>采用了独特的复调结构,对传统小说艺术大胆突破创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多种叙事可能,体现出鲁迅对叙述艺术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代背景的某些契合点,<我是谁>和<变形记>在主人公的无归属感,异化、孤独的主题,荒诞、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两篇小说在主题的属性,孤独、异化的程度,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内涵上又有差异,这体现了作家宗璞立足本土,追求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学人杰西卡*梅纳德(Jessica Maynard)对19世纪英国作家里查德*杰弗里(Richard Jefferies)的短篇小说<大雪封门槲寄生故事>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但笔者认为她在文本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了维护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严肃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商榷.笔者试图通过对杰西卡*梅纳德文章的理论前提、小说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小说内容的分析还作品和作家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鼓王>中清晰地勾勒出宗主国文化与土著文化相遇、浸润、相斥、决裂的走向图,对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心理态势的剖析表明文化误读带来了外来强势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短暂共存,然而前者对后者殖民化、边缘化的征服欲望导致弱势文化为维护自身整一性而进行的不断抗争.宗主国文化暂时的中心地位最终被看似柔弱而坚韧不屈的土著文化成功消解,不得不离开这片理想"家园",而两者在撞击后也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9.
结合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英国文学评论家兼小说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喜剧风格以及作家对小说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在语言、文体和结构上的具体实现,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作家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小说充满着寓言幽默和讽刺,任何忽视其小说内在元素的阅读都可能导致误解.<变形记>中的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向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的代表.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的其它人物设置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命运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异,他们也逐渐暴露了本质.因此,"非主角"因素的存在,才是卡夫卡试图表达的真正异化.  相似文献   

11.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孤独意味着隔绝与疏离,团结意味着沟通、理解、信任与同情;孤独的真正谜底是爱的缺失。小说中的马贡多曾是一个和谐孤独的地上乐园,外来文明的涌入,使蒙昧天真的马贡多人张皇失措,难以适应。在文明与愚昧、道德与罪恶的碰撞中,物质主义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战争暴力扭曲了人格,亲情被同谋代替,爱情坠入乱伦与情欲的污淖。马贡多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正是《百年孤独》的题旨要义。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运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喻"来解析弥漫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出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理性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冲突,指出人们要想摆脱孤独,必须走出黑暗的洞穴,摆脱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现状,借助爱和团结的力量,彻底走出孤独的阴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16.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世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叙事视角转向“自我”的心灵深处,通过对主要人物尹小跳成长过程的描写,追求一种人生的孤独。从人物的自我失落,到寻找失落的自我,作者探索的是女性自我生成的心路,展示的是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因此《大浴女》的叙事带有较强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17.
慎独论是刘蕺山学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一生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工夫理论。他在改造和重新解释历史上的慎独观的基础上,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使慎独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理论体系的学说系统。本文从慎独与敬诚、慎独与心性、慎独与诚意、慎独与静存动察、慎独与格物五个方面分析了其慎独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百年孤独》的悲剧意蕴,认为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独创性地把现实的魔幻与魔幻的现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拉美大陆魔幻之境独具匠心的描述,揭示了拉美人民百余年来所走过的孤独之旅,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及其悲剧震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诗歌中孤独的各种表现,演绎着其独特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的本性,催生着美与快乐,还是人们重返自然的重要环节。因此,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