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阳梅 《老年人》2004,(2):30-31
2003年国庆节,四川达州市大竹乡李清雅的家里,正上演着催人泪下的一幕:她的儿子赵国柱、女儿赵思琴双双跪在地上,苦苦劝她出嫁。儿女们为什么要下跪劝母出嫁?这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2.
萧维  王井阳 《老年世界》2008,(24):20-21
萧胜勇七岁时,父亲萧峰和母亲赵雯玉离了婚。萧胜勇判给父亲,母亲名下的一套房子留给他和父亲。  相似文献   

3.
我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我一直很害怕去触碰。每次在餐厅看到面带笑容闲谈着的母女,或在服装店遇上细心为对方挑选衣服的母女。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暗自羡慕她们怎么可以有这么好的关系,怎么有那么多开心的话可以聊。我真的很嫉妒这样的母女。  相似文献   

4.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09,(17):48-48
孝,历来被中华民族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源”。在这里,我们讲述的是上海某杂志社女记者张惠琴用血和泪与母亲一起创造生命奇迹、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果您身边的亲友有类似经历,渎了这篇文章,一定会被那悲壮的抗争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好多童年的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却依然恍若眼前,连一些细枝末节,都记得特别清楚。记得父亲为我买的第一支笛子,是1角2分钱;买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1角7分钱;买的第一把京胡,是2元2角钱……那时候,家里生活不富裕,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微薄的薪水维持,为了给我买这些东西,父亲掏出这些钱来,是咬着牙的。  相似文献   

7.
罗宇 《金色年华》2010,(2):53-53
我和父亲的冷战,是从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开始的。母亲的去世,给我们这个温馨的家庭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那时候我只有12岁,在一所离家不远的中学念初三,听到这个噩耗时,还来不及伤心和难过,就绝望得晕了过去。醒来看到的,是父亲疲惫而坚定的眼睛,他抱着我哑着嗓子说,小宇不要怕,还有爸爸呢。  相似文献   

8.
榕杨 《老年世界》2009,(15):26-26
12年前的8月10日,是个特别闷热的周六。中午时分,从天而降的响雷,带走了我最亲的亲人,一个待我如亲生女儿、给我深沉父爱的老人——我的公公,我心中永远的父亲左仲平。父亲是一位有着58年军龄的老军人,离开我们时,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9.
罗继军 《金色年华》2011,(12):19-19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求亲告友,在家乡小城给我找了份他认为蛮体面的工作,我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决定到外面闯一闯。那晚,我和父亲深谈,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父亲说我心比天高,母亲则在一旁抹眼泪,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下。  相似文献   

10.
斯南 《金色年华》2007,(10):43-44
男友是个穷小子,家在农村。这是我从不曾想到过的。他的优秀和对我的执著令我忽略了这个现实的问题,或者说现实客不得十全十美。  相似文献   

11.
小敏 《老年人》2014,(4):26-26
正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可我总觉得父亲还坐在老家的大门口晒着太阳。父亲的离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2010年7月25日,一个周末,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这天,我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冒雨赶了5个钟头的路程回到家里。弥留中的父亲听到我的声音,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后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除了他自己的名字外,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我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成天躺在炕上喝着汤药,据说是生我时月子里吹了凉风,惹上了头痛的  相似文献   

12.
田野 《老年世界》2011,(22):17-17
他出生在山西晋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在他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了一位哥哥。因此,父亲蛮希望他是一个姑娘。这样,家里就可以省去给他娶媳妇的彩礼。可是,他是一个男孩。父亲要把刚出生的他送给别人,母亲不肯。  相似文献   

13.
千叶 《现代交际》2003,(3):36-36
那年秋天,一走出校门,我便与大学相恋了四年的阿忆执手走过了幸福的红地毯。婚后的日子,云淡风轻,自自然然。 一切的改变,似乎源于那场外出采访,源于我一时的情感迷失。 那是我到报社上班后第一次去基层采访,和我同去的是新闻部主任韩平。他是报社公认的最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祥子 《老年人》2006,(8):24-25
“我不能再抽你的血了,再抽的话你将有生命危险。”医生收起了抽血的器具。“不,医生,你一定要抽我的血啊!不然,我女儿就没命了!”鲜红的血液,最终还是从憔悴而苍老的父亲的手臂中抽出,然后缓缓输进了女儿的血管。患白血病15年的女儿又一次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这位大义的父亲名叫江贤元,湖南芷江县禾梨坳乡禾梨坳村人。江贤元中年得女,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他给女儿取名叫燕子,表达的满是欢快、轻松和惬意之情。1991年,两岁的小燕子突然喊肚子痛,江贤元急忙抱起女儿往乡卫生院跑。医生看着小燕子白得有点不正常的脸,建议他带女儿到县医院检…  相似文献   

15.
张小雷 《老年人》2008,(6):35-35
“妈,来碗土酱!”自打儿时起,我就特馋母亲做的土酱。 母亲在世时,每年有做土酱的习惯。大约是在农历的五月吧,那时虽说麦子早收进了仓,秧也插完了,但田里的活儿还是很多,种大豆,栽玉米苗,给棉田松土锄草,母亲仍旧每天起早贪黑,忙得团团转。只有遇到雨天,下不了田,母亲才会张罗着做土酱。  相似文献   

16.
李铁坚 《老年人》2011,(6):27-27
上小学时,老师布置我们写命题作文——《我的爸爸》,我提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写。在大学,听教授讲解朱自清的《背影》,动情处,教授的声音哽咽,而我竞也无动于衷,没有半点想哭的感觉。直到自己做了父亲。真正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才真正体会到“父爱如山”四个字的含义,我也才开始认真审视父亲平凡的一生,体味一个农民父亲的艰辛与不易。  相似文献   

17.
想不想要孩子?该不该要孩子?这个问题来到虚岁32的我面前,而我却像逃避脸上的皱纹一样。逃避着那个形而上的孩子,也许再过几年,我将终生错过、和我自己的孩子见面。  相似文献   

18.
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游击战 妞妞: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那样的人。——切·格瓦拉  相似文献   

19.
您不是我的生身母亲。我的老家在河北沧县东花园村。37年前,您便是从那里来到北京,来到我们身边,把我们抚养成人,与我们相依为命。86岁那年,您突然间倒下,没有留下一句话。您去世的第二天清早,我走进您的房间,我打开您的柜门,看见里面您的衣服一件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仿佛您只是出去买菜,只是出一趟远门。您没有给孩子留下一点儿麻烦,哪怕是一件脏衣服、一条脏手绢都没有!在您人生灯盏的油将要耗尽之时,您想的依然是孩子们!孩子们!什么是母亲?这便是母亲!母亲!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婚事     
邱晓冬 《老年世界》2006,(19):11-11
28年前,父亲得了肺癌,抛下母亲及我们兄妹7人,撒手人寰。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白天在责任田里忙农活,晚上在家里忙家务,那时大哥在部队服役,二哥、我及弟妹们全还在上学。母亲倾注了全部心血,一人独自拉扯我们长大成人。那年,母亲刚刚40岁。后来曾有一位邻村小学离异的王老师有意与母亲再组家庭.但母亲怕贫困的家庭委屈了王老师,又怕影响我们兄妹的感情.同时,更担心乡亲们的闲言碎语。王老师来我们家几次后.母亲便坚决不准他再来.把自己的感情埋藏在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