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风与楚辞     
一、诗经不收楚风,并非楚地无风可采《诗经》十五国风不收楚风,引起了许多推测,其中就有楚地无风可采的假说。此说能否成立?考诸先秦典籍,此说大有问题。《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国乐师师旷自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以南风之歌对楚言,则南风即楚风。《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师旷歌《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白雪》即楚曲。又《成公九年》载晋景公命楚囚钟仪奏乐,钟仪“操南音”,受到晋大臣范文子的称赞,说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可见春秋前期,北方诸侯不但知道有楚风,而且还能欣赏楚风,甚至会唱楚曲。  相似文献   

2.
“楚国南界已越过南岭”质疑─—兼谈两广青铜文化的来源李龙章视古苍梧括有岭南部分地域,进而认为吴起平百越抵达苍梧即表示楚国的南界已越过南岭,这是前些时读到的《楚国南界已越过南岭》(简称《已过》)一文的基本观点①。该文是针对拙稿《“楚国南界越过南岭”说商...  相似文献   

3.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4.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题为《宿新市徐公店》的七绝,是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题中“新市”之地理位置,注家或注“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北”;或注“地名”而回避指其所在。笔者认为:“新市”在今浙江省德清县东北。其理由如次: 首先,今湖南省攸县北虽有新市,但在宋代其地并无新市。据宋人王存等撰的《元丰九域志》卷六,潭州长沙郡武安军节度,领十一县,其中攸县,“州东南三百二十六里,五乡,有云阳山、攸水。”未言其县境内有新市镇;《宋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等史书“地理志”中,均未言及湖南攸县境内有“新市”镇。只是到清同治年间王元凯、严鸣琦同修的  相似文献   

5.
《文献》1995年第2期所载程有庆先生的《沈佺期佚文的发现》一文中,有《度贞阳峡》一诗,根据贞阳峡的地理位置,便可考出此诗的写作时间。《新唐书·地理七上》载:“浈阳,本贞阳,贞观元年更名。”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浈阳县,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在浈水之阳,因名……”“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则知浈阳峡在广东浈阳县(今英德)南。  相似文献   

6.
清人廖元度所编辑的《楚风补》是研究楚文化,尤其是楚文学的一部重要文献。最近,这部巨著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校注出版,这是楚文献整理中一件值得庆贺的重大成果。 廖元度(1640-1707),长沙人,号佣客,晚年又号大隐。他生于明末,长于清初,那是一个天地翻覆、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用廖氏自己的话说,他“遭家不造,遇世多艰”,“倏尔覆巢,顷无完卵”,“所恨秦人一炬,空留卜筮之科;争看宋石三函,莫辨连城之璧”(《征诗小引》)。所以他之发愤著书,既是仰慕名山事业,也是寻求心灵的慰藉。《楚风补》搜集了…  相似文献   

7.
楚国的“莫敖”之官与“屈氏”之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敖”一名,始见于《左传》桓公十年。杜预《左传集解》注:“莫敖,楚官名。”杜氏此解,古今史家大多从之,无甚异议。但略检楚史,却又令人对这一官名感到疑而难明。所疑者一,楚贵族统治者中,称“敖”者甚多,除莫敖之外,还有若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艹为)敖、阎敖等。诸敖之间,显然关系甚密,但它们或为国君之称,或为楚王未得王谥之号,或为氏族之名,皆非官名,为何独有莫敖成为官名? 所疑者二,楚国官名虽多异于中原诸  相似文献   

8.
《包山楚简》中的几支楚公族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山楚简》记载了楚国人名930余(尚未包括少数未能断定为人名者),这在出土简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人名不仅涵盖了楚怀王时期的绝大部分姓氏,而且有官位者居多,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楚国公族姓氏的分布情况。以下谨择其要者简析之。 一、景氏 景氏一直被认为是战国中晚期楚国三大族姓(昭、屈、景)之一。《包山楚简》的内容大部分为楚怀王时的司法文书,奇怪的是未见景氏。倒是有以“竟”为氏者数人,且其中不乏居高官者,计有如下十人:  相似文献   

9.
《诗经·周南》中的《麟之趾》一诗,因为歌颂的是“麟”,历代封建学者便认为它就是神话中的“仁兽”麒麟,从而对这首诗作出了许多牵强傅会的谬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诗经》研究者们仍未对这首诗的传统谬解予以澄清,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麟之趾》诗中的“麟”并不是麒麟;即便说到麒麟,它原来也不是个神话般的动物;而《麟之趾》一诗非但不是宣扬神异祥瑞的诗,正相反,它是古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首婚礼歌曲,或议婚时的贽礼歌曲。这一结论,是我们对《麟之趾》诗逐字逐句重新考证后得出来的。该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10.
对李白的《梁甫吟》,萧士赟认为,此诗“太白灼见当时贵妃、国忠、林甫、禄山窃弄国柄,祸已胎而未形,欲谏则言无证而不信,倘使君王不鉴吾之诚,则正所谓杞人忧天之类耳”,不免笼统而失当。《唐宋诗醇》以为:“此诗当亦遭谗被放后作,与屈平眷顾楚国,同一精诚。”笼统同前,盖承萧说而稍变之。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远引宋杨遂《李太白故宅记》及《韵语阳秋》,并引萧氏之说及沈德潜《唐诗别裁》之论,以《唐宋诗醇》之见为是,而举《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诗云:“富贵不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12.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谈《诗》的两段话.《季氏》:孔子问鲤“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阳货》:孔子问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还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表达思想;连《周南》《召南》都没有读,那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对社会交往常识一无所知.《诗》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不学诗,就缺少士大夫的共同语言,无法理解别人言谈中的引语譬喻(兴);就缺少见识,不能通过风俗察觉国过之盛衰(观);就无法与同僚聚会,切磋探讨(群):“更谈不到运用诗句发表政见,讽喻上司(怨).不学《诗》,近不能事父,远不能事君,也缺少关于自然界的常识.  相似文献   

13.
《周礼·春官·大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六诗”之义究竟是什么?千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只有把“六诗”放到其所产生与存在的背景即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语境有二:一是小语境,即教“六诗”者的职掌、专业特长。因为周代学在...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17.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18.
“病中和黄道元至日禅寺梦愁诗”(134页,诗题) 笺:“[日禅寺]苏州无日禅寺之名,日疑西之误.西禅寺,即南观音庵,在吴县县学前。吴中四大禅寺之一。”按:对此诗题的理解似误。不应改“日”为“西”。“至日”,指农历“冬至”。当时苏州“俗重冬至”。宏道《岁时纪异》(182页):“尤重冬至,三日罢市,驰贺一如元旦。”据题意,当是黄道元于冬至日随众游禅寺而作恶梦,疑为将死之兆而发愁作诗,宏道因和诗慰解之。宏道从这年八月十三日患疟疾,拖延了五个月,几乎死去。所以这首诗都是写自己病中生活和病中所想到的对人生  相似文献   

19.
《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地理著作。关于《穆传》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著,但对于该书所涉及的地名和地域范围的阐释,存在着极大的悬殊。对于《穆传》涉及的地域范围,或过于夸大,或过于偏小。前一种情况如丁谦和顾实等,认为《穆传》中的“奏(chong)山”为帕米尔高原,认为“穆天子”所到达的最西面的“西王母之邦”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很远。丁谦认为“西王母之邦”在亚述帝国①;而顾实则认为“西王母之邦”为伊朗德黑兰西北面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斯峰,认为《穆传》中的“瑶池”在德黑兰之南,认为“穆…  相似文献   

20.
屈原诗歌具有迥异于《诗三百》及其所属的儒家“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特点。鲁迅评论道:“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鲁迅全集》卷九,第370页)为什么屈原诗歌中会有这种特殊风格呢?这主要因为屈原所属楚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比北方中原地区远为浓厚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民族的传统,还没有经过礼的教化。“抓住楚国仍然有浓厚的氏族意识这样一个根本特点,这是正确了解屈原美学思想的关键”(见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论屈原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