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程诚  边燕杰 《社会》2014,34(4):67-90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通过分析中国8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分解方法,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异的两条路径,即进入职业的机会差异和职业内的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和交往同质性原则导致农民工(相比城市职工)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更加欠缺,难以进入收入高的职业,且职业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很有限。两种路径差异的综合,是导致农民工收入较低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社会资本是维持和固化社会不平等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家庭化流动模式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人口的有序流动及其城市融入,成为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具有其特有的驱动机制,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和微观决策的双重影响。同时,我国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也受到从社会区、经济、文化、相关制度的制约。目前,应从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探寻促进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为流动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陶希东 《创新》2014,8(6):19-24
城市衰退是一种客观现象,找出原因、防止衰退,是每个城市政府和市民的共同愿望。探求城市衰退的机制和原因,是许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且观点多元各异。文章从城市化发展阶段和贫困空间演变趋势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城市衰退的二元理论体系,并就防止城市衰退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基本策略,旨在推动我国特大城市深度转型与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支持子代家庭发展而进城的"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家庭任务之后面临选择:进城还是返乡。聚焦于返乡"老漂族"的流动实践,探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空间对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空间的寄居者、生产劳动空间的依附者、家庭政治空间的受气者、城市外部空间的闯入者,共同形塑了城市空间对老年人的约束机制,被围困的主体状态深度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此相对,围绕土地的居住和生产劳动、熟人社会的主体塑造、村庄政治空间的价值升华,共同形构了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赋能机制,深度扎根、尽情舒展和主体扩大帮助老年人走向自我实现。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老人也在逐渐增加。陌生的生活环境增加了进城老人的适应压力,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无权状态。而通过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层面的增权,可以改变进城老人的无权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越轨,在生存与失范之间--对进城农村妇女卖淫问题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正东 《社会》2004,(5):60-63
卖淫嫖娼一直是人类社会难以治愈的 痼疾。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 卖淫嫖娼行为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卖淫嫖娼现象在沿海地区重新滋长,并迅速向全国各大中城市渗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出村庄,在城市打工的历程中,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逐步沦为城市卖淫人员。在1985年之前,卖淫妇女家住农村的还只占3.0%;1999年北京市妇联组织的一次对该市卖淫妇女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女性已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2.1%(许经勇,1999)。  相似文献   

7.
扶贫进城     
一说到扶贫,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和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2如今,我国已有92%以上的农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而昔日在农村人眼里羡慕的“吃定基饭”的城里人,随着大锅饭、铁饭碗这种低水平的“贫穷”被打破,却有为数不少的处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城市扶贫正成为一个新课题。现实:不可回过在美国一家杂志列举的世界亿元富翁中,中国有17人榜上有名。近几年,我国的千万元户也在不断增加,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口已超过100万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面临饥寒威胁的贫困阶层。国家统计局将5%的最低收入户人均生…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一种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及社区“治理结构”之间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在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时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城市化与个人的城市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是宏观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城市化;一个是微观的角度,即个人的角度,研究个人的谈市化。社会的城市化是指一个社会随着工血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特质得到发展,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要经历一个从权村人到城市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个人的诚市化。就目创我国的城币化来说,合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十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步从传统的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小农经济、产品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不再成为农民的唯一希望。农村的新一代改变了祖祖辈辈一贯制的“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的人生途路,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象涌动的潮水一样,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到城里做工,去外地经商。他们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外流大潮,使我们这个社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他们外流的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与措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听取汇报,走访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淮安市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友梅 《社会》2007,27(2):159-159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civil society”和“community”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学术话语中的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就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进城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问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各种最新的实证数据,考察了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作者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将在中国的城市就业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肯定了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积极贡献。不能把非正规就业与地下活动或非法活动等同起来。文章指出,目前对非正规就业的政策牺牲了农民工的利益,必须予以纠正。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次对城市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一次是2002年在北京朝阳区进行的调查,有效问卷307份;另一次是2000年在丰台区进行的调查,有效问卷493份。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的提出,为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廊,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新经济运行机制的运转,实现新旧体制的转换,是深化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认识是:适度经济增长是推动新旧机制转换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是改造企业制度,重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其次是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优化经济运行的环境。第三,提高宏观间接调控能力,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尤其是经历了199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更加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较少顾及道德的评价。金钱在当代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成为人们常识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机来源和人们经济行为的引导机制。在当代学术界中流行的观点是,金钱已不再被单纯地看做是商品或劳动报酬的等价物,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金钱首先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制度。通过金钱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表象,金钱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有着多面性的金钱成为在经济交换活动中决定抽象的人际关系的因素,金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性得到了进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从农民进城的角度讨论我国早期城市化,内容包括早期城市化出现的历史前提,农民进城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挑战,以及进城农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的竞争和压力.上述虽不是早期城市化的全部,但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江超庸 《探求》2003,(6):49-55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广东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途径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对广东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城市社区自治机制、城市社区服务机制、城市社区人事机制、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使用2020年长三角地区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的具体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仅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具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居住证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类型异质性。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城市偏爱、习俗获得、心理认同等不同维度社会融入的影响效应存在着差异,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维度层次性。而且,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的影响效应沿着85后、90后、95后、00后的世代结构演变而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世代递增性。认为应需要根据制度适应的具体机制,采取相关措施以有效促进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0):24-28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说明中国青年正处在新时代。青年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发展和建设需要青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很有益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好青年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基础,加强共青团建设,加强思想引领,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青年。根据青年的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新时代特点,为青年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青年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为青年制定发展政策和创业政策,以促进青年成才成长,不断增强本领,提升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9.
民工潮已经汹涌了四、五个年头了,不管是讨厌、害怕,还是赞成、喜欢,到今天,我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确确实实生活在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然是现实、是趋势.我们就不能漠视,承认现实,同时努力探求如何教育管理进城农民,使之有序、健康地发展,以早日达到城乡两地和谐、共同发展,就应是不容忽视的任务。那么,城市对进城农民是如何管理的呢?其现状如何?成效如何?在对南京市进城农民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管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管理主体不明确,即谁管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不少具体单位,…  相似文献   

20.
李皓 《学习与探索》2006,(1):250-252
经济组织与市场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经济组织的结构、市场的结构及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经济微观结构的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是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动力之源;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是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直接动力;技术、分工、交易费用、规模经济诸方面的相互作用,为经济微观结构不断演进提供了持续动力机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决定了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