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虽然王鼎钧先生早在1970年代就已在台湾成为很受欢迎的作家,由于两岸隔绝等原因,大陆的读者对他一直不太熟悉。大陆早期的一些文学史家虽然对他作了介绍,但却淹没在台湾文学引介的"汪洋"之中。真正把王鼎钧先生"挖掘"出来的是厦门大学的徐学先生和中国社科院的楼肇明先生。但直到新世纪以后,随着王鼎钧先生的作品不断在大陆出版,以及大陆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才逐渐为大陆读者接受和钟爱。  相似文献   

2.
陶德宗 《北方论丛》2005,6(6):38-41
在抗战文学研究中,那种仅以"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时空而绘制的沦陷区文学地图是残缺的.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两岸三地"先后形成了一片又一片沦陷区.所谓沦陷区文学,除"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沦陷区文学外,还应包括"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日殖统治下的香港文学和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在内.在由这样一个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构成的沦陷区文学地图中,从比较视角对"两岸三地"沦陷区文学进行打量,将会对沦陷区文学的整体风貌、个性差异与抗战文学的多元构成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高准、邱捷对拙文《军事对峙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简史(1949-1979)》提出的批评,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如高准不止一次把政治著作当作文学互动例证,还把提倡文学现代化的余光中比做红卫兵;尤其是邱氏用政治批判取代文学批评,把大陆来稿视为统战特稿,共产主义入侵台湾,这种恐共心理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似文献   

5.
现在应该是"两岸共同市场"从"坐而言"进入"起而行"的时机,变革与创新两岸经济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方式,首先必须破除两地往来的障碍与壁垒,其关键就是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的完全实现.两岸贸易链的建构、台商在大陆布局、台湾融入区域经济整合等方面显示"三通"是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著成果总量为4245项。年度产量虽时涨时跌,但整体上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以1972年为界,历经前低后高两个阶段。与成果量的增长同步,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格局不断拓展。在个体作家研究中,杜甫是关注的焦点,文体研究的基本格局与大陆一样,也是重诗轻文,但对小说的关注度略高于大陆。整体上看,两岸的研究热点是同大于异,即使是在1950—1970年代两岸隔绝的时代里,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热点的关注也基本一致,反映出两岸学者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母体渊源和血缘关系。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之间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密切关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新文学兴起以后,随着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各种条件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回顾和探讨白湾新文学诞生以后,与大陆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影响.这对于认识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促进它们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推动其共同繁荣发展,都将是有益的。大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五四”新思潮、新文学的兴起,对台湾…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抵御之潮流,是台湾经济发展之需要,因为,大陆市场已经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发展不可轻忽的动力源,这是两岸生产要素与产业结构整合的结果,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客观上更强化了两岸经济整合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创建两岸经贸关系的机制化与制度化基础,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也有利于稳定并促进台湾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自1949年后开始走向分离,大陆左翼文学成为主流,台湾则为右翼文学所控制,只有香港这个"第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文章从"左"与右、 现代主义和通俗文学等三个方面讨论香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 1月刊发于《新文学》创刊号上的范泉的《论台湾文学》 ,是大陆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开山之作。范泉长篇论文在台湾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主要观点和意见为大多数台湾作家、评论家所支持 ;范泉在台湾文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台湾作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台湾大选后,“渐进式台独”活动日益猖獗,这些活动已经渗透到了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祖国的统一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渐进式台独”的成因,并归纳了其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象,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象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过去2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条件,粤台两地具有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互补的良好条件,广东也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省份,台商投资结构演化和粤台产业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台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台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和台商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进入新世纪,广东应进一步调整对台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优化台商投资结构,重点引进台湾大企业投资,努力提高广东本地企业对台资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杜治国 《齐鲁学刊》2002,1(2):66-71
“五四”前后,中国文学观念发生了大的变革,这给当 时文学史的编写带来深刻影响。传统文学观念下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大都非常博杂,近似国学 史。而二三十年代编写的文学史多持“纯文学”的观念,集中于真正的文学作品上,更能显 示文学的艺术特性,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矫枉过正,也存在着论述范围过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产业转型面临发展瓶颈。在国际金融危机、大陆区域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台商投资开始向环渤海经济区转移,环渤海地区必须抓住机遇,立足互补,优化结构,提升渤-台两地产业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轩 《云梦学刊》2011,32(2):106-108
打工文学的精神主题及其审美表达是一个未被充分阐释的话题。优秀的打工文学文本蕴含的对打工现场苦难的超越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最近20年来打工文学健康发展的精神引擎。批评家对打工文学应抱同情之批评、理解之欣赏、厚爱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03,16(6):5-12
鲁迅先生首先提出了魏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后来的文学史界采信并发展之。考查中外各种文学史著。“文学的自觉”都是经过许多次。中国文学史在魏晋前后,至少还有四次“文学的自觉时代”,即先秦“摆脱巫文化束缚的时代”,中唐至宋金“摆脱文人垄断的时代”,明清之际“注入市民意识和市民精神的时代”,“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文学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据此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