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2.
阳光皮肤     
《阅读与作文》2008,(1):20-22
地球上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惯。但是,不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享有“平等、和平、发展”的权利。读下文,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相似文献   

3.
抉择     
一个小偷大胆的撬开了门,走到屋内,打开抽屉,发现了两张50元票子。他拿起钱,下面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假如你和我一样,这100元你偷走好了;假如你还剩一只手,请为我留下50元,以便我失业那天用它到职介所去登记谋职;假如你是四肢健全的贼,请用第三只手把你的良心掏出来放在里面,并替我锁好这个柜子,谢谢!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小偷看完纸条后不以为然地  相似文献   

4.
李丹崖 《可乐》2010,(3):39-39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四岁的孩子说的话。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女儿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相似文献   

5.
袋鼠与金子     
一只老袋鼠带着它的孩子出远门,当它走累了,放下孩子休息时,发现身边有一堆金子。老袋鼠看了看金灿灿的金子,仍然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袋里。路边的小草对袋鼠说: "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鼠袋装上满满一袋金子?" "不,"袋鼠说,"我还是要我的孩子。在母亲的心中,失去了亲人,金子也一钱不值。"  相似文献   

6.
救命稻草     
在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依靠时,稻草也是好的。有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了很久,眼看就要淹没了。一个母亲嘱咐她的孩子:如果洪水卷走你,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抓到手的漂浮物,利用它们赢得被救的机会。孩子天真地问:“难道说就是一根稻草,我也要牢牢抓住它吗?”“是的,孩子。”母亲无比肯定地说:“如果你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以依靠,一根稻草也是好的。你要牢牢抓住它,直到有人来救你。”村庄淹没那天,这个随波逐流的孩子,果然看到前面  相似文献   

7.
美国悲剧作家奥尼尔的创作深受其母亲的影响。同母亲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其对女性的认识等同于母性:衡量好女人的标准就是她能否像母亲一样给男人以抚慰。难解的“母亲情结”使奥尼尔在婚姻中寻找着母亲,在戏剧中塑造着母亲。在《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中两位母亲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生母的影子,而其对女性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发展到理解和同情,并对她们的悲剧赋予了积极意义;剧中的母子关系反映了奥尼尔与众不同的母亲—儿子—妓女的三角母子关系的创作模式,再现了作家痛苦的内心世界,对母亲无望的追寻。  相似文献   

8.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6,(9)
准确部位母亲说:孩子不听话,是该打,可是你不应该老是拧他的耳朵,这样会让他致残的。父亲问:那拧哪里呢?母亲说:应该打他的屁股,那是块死肉。父亲反对道:你真糊涂,屁股也能听得进话吗?(杨刚)  相似文献   

9.
伤鸽     
向往自由是鸟类的本性,也许正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鸟类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了广阔的蓝天。——题记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种花养鸟一场空”的谚语。“花空”是因为花开花谢人一无所获;“鸟空”是因为鸟不甘于人类的拘束,要么逃离人类的手掌;要么以死寻求解脱,最后人一无所获。暑假里,一只鸽子飞到我家院中,正好被我们兄弟几个逮住。为了防止它飞走,我们残忍地剪断了它的一段羽翅,把它养在了院中。我们以为这样做可以给它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可以让它成为我们的宠物。可是我们错了。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7,(8)
心愿一位母亲抱着大哭大闹的孩子坐火车。旁边的一个乘客生气地说:"你的孩子怎么这么大哭大闹,他要什么,你给他不就行了?""真是对不起!"孩子母亲说,"他就是要你脖子  相似文献   

11.
刘慧 《百姓生活》2008,(12):57-57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它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1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字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3.
奶奶住我家     
前几年,我家砌了一幢比较宽敞的房子,母亲提出:每年接80多岁的奶奶住上一些日子。全家人都表示赞同。 奶奶到我家后,母亲主动承担起服侍年迈老人的义务。每天天一亮,母亲就煮好了早饭,亲手盛起热腾腾的第一碗,端到奶奶的面前。上街买菜前,母亲总要主动征询奶奶的意见,只要奶奶喜欢吃的菜,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买回来。到了晚上,母亲为奶奶端水洗脚,替奶奶脱衣服,直到把奶奶安排上床后,母亲才回到自己的房间休  相似文献   

14.
一位年轻的母亲,不幸患上癌症,因为化疗,她的一头秀发渐渐掉落。那天,4岁的儿子星星好奇地打量着她,问,妈妈,你的头发哪里去了?她看着一脸天真的儿子,心如刀割,但脸上却笑着,她说,妈妈的头发,去了天堂呀。然后,她装着很神秘的样子,悄声对儿子说,星星,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哦。孩子兴奋地承诺,  相似文献   

15.
曾颖 《社区》2005,(18):58-58
孙三不当小偷已经很多年了,但家乡的人们仍然把他当成小偷。他于是便离开了老家,唯一的行李便是刚满5岁的儿子乔乔。这可怜的孩子是在他服刑的第2年来到人间的,孩子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便不知去向了。孙三第一次见到儿子是在儿子4岁生日的前两天,那天他刑满出狱,邻居王大妈把他带到孤老院领儿子。他永远都记得  相似文献   

16.
阅读强国     
薛来彩 《社区》2012,(17):6-6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  相似文献   

17.
阅读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的叠好。五月了,母亲照例收拾起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看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梅儿,快看,这里有好多手帕哩!”母亲转过身来,似乎很兴奋。“手帕?”我喃喃道。心中泛起一丝陌生与温馨。我望望母亲,她正在很细心地叠着每方手帕。“快看这块蓝色的,你四岁那年,我常用别针把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玩累了,用它擦擦汗,你常戴着它,在草地上颠颠地跑,手帕就象一只花蝴蝶一样……”母亲絮絮叨叨地说,并不看我,她完完全全沉醉到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  相似文献   

18.
父母这个称谓首先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为人父母既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又是一种对象性的角色。因为你只有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才成为这个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孩子,无论你年龄有多大,你都不能算是为人父母。一旦你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改变。选择做父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相似文献   

19.
硝烟外的幽默和睿智陈赓除了他传奇般的经历外,他的风趣幽默、睿智机敏,为许多人所赞赏。可以说,陈赓走到哪里,不仅把胜利带到哪里,还把轻松的笑声和他的睿智带到哪里。1927年8月,南昌起义时,陈赓在贺龙的第二十军三师任营长,而三师师长就是周逸群。起义军南下广东后,在潮汕一带,被占有优势的钱大钧部打败,溃不成军,将士多数被打散了。在掩护部队后撤中,陈赓负了伤,在卢冬生的扶助下,两人死里逃生,辗转到了香港。然后,陈赓决定  相似文献   

20.
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优点固然很好,有了缺陷就不是那么美妙了。你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哪里吗?以下测试或许可以帮你找到自己的缺陷。假如有一个夏日,你在海上遇到一件神奇的事。当你在海上悠闲地乘着船时,突然从海里出现一只你不知道名字的大水怪,它并没有伤害你,奇怪的是,它竟然会说人话。你认为它会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