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2.
"即A即B"是一种连锁构式,副词"即"前后照应,具有关联功能。韵律是否合法、表义是否精准、语义能否激活和是否符合经验结构是影响该构式成立的重要因素。其构式意义是"表示A、B紧接,迅疾发生。"存在动作与动作的紧接、动作与结果的紧接和心理需求与动作的紧接三种情况,语序上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主要用于推介和宣传产品的性质和功能,服务或工作的理念,突显省时省事、高效便捷、方便迅疾,具有明显的褒义倾向,常用于隐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汉语社交称谓"老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总体上表现出使用范围扩大的倾向.当前,"老师"称谓使用的根本特征是泛化,由这一根本特征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特征,诸如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及适用对象的选择性等.该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不是A,就是B"中AB存在着三种语义类型:推测、列举和选择。其中AB的相关性存在三种情况:客观存在、主观设定、主客观整合。语义约束与语用辖域的互动构成了句式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5.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l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出现于诗词曲语中的"最"表示的是其基本意义:动作或状态程度高,并不具备时间副词"正"的语义特征:时间性,因而必须看作程度副词;"最"在句中的序位有时比较特殊,远离其修饰的成分,但从语义来看,只能指向其所修饰的形容词;有时"最"的比较功能弱化,并不表示程度最高,而是表示程度的确认,相当于"极、很",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最"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无A无B"中的A、B可以是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A、B间主要存在四种语义关系:同义关系、类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相关关系。"无A无B"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无A无B"的语用价值体现在客观描写、主观评价、主观强调、语音和谐、经济简省等功能方面。A、B语序具有优选性,偶尔也有倒序现象。很多作家错误地使用了"无时无刻"。  相似文献   

8.
语法学界对动量词"遍"遍指义的概括存在简单化倾向,通过对"遍"的遍指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对象性周遍、过程性周遍、伴随性周遍和转指性周遍。本文还对各遍指义对动词的语义选择以及遍指范畴的扩展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设A为形容词,O为宾语,"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五种:具体处所终点、抽象处所终点、时间终点、量度终点以及程度终点.从认知角度看,这五种语义类型是从"空间图式"向"非空间图式"投射的结果.可见,"A到O"结构反映了人们认知上的"终点模式".  相似文献   

10.
晁瑞 《北方论丛》2005,(6):74-76
介词"问"引出动作对象,活跃于现代方言.这个介词来源于动词,在连动结构中虚化.它一度在通语领域十分活跃,后来被介词"向"替换,仅存于方言.其衰变原因是语义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语义方阵".或称"符号学矩阵",是法国学者格雷马斯对叙事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我们认为,格雷马斯实际上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义方阵":第一种类型的"语义方阵",由于其强调语义之间的对立.可称其为"X型语义方阵";第二种类型的"语义方阵",由于其强调语义之间的综合,可称其为"O型语义方阵".弗·杰姆逊在北大演讲时,对<聊斋志异·鸲鹆>的"语义方阵"分析存在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种种对"语义方阵"的误用.  相似文献   

12.
"贰于×"句有两种相成相反之语义:一为对某有二心或叛离某(A类句),一为(有二心而)叛向、归依于某(B类句).这种观点可以正确解释古代典籍中"贰于×"句,也符合历代多数训诂家及现代学者的看法.而杨亦鸣先生<再谈〈左传〉贰于×>等文则多有可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AA式形容词即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特征分析为切入口,对AA式形容词进行了次范畴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小类AA式形容词在S A V O句式中作状语时的语义指向问题,进而探讨了语义指向分歧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3,34(2):138-141
根据"反预期"理论,"哪里是A,而是B"构式从语义来说,它主要表示三种意思:1)不是A,是B;2)形为A,实为B;3)不仅仅A,而且B。在语用方面,它往往通过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以增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类流行语探讨"V的不是A,是B"这类构式,在论述了传统构式和新构式的区别之后,尝试性地从修辞、认知、语用视角观察这一语言现象。"V的不是A,是B"构式从拈连和隐喻解读,说明这一表达的简练、含蓄;从原型范畴理论、惯性压制角度来理解新构式是对传统构式的传承和变异;从语用标记说明这一构式具有凸显语义焦点的作用。最后总结"V的不是A,是B"的广泛使用,既是修辞、语用,也是认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江苏溧水方言属于构形重叠的“VVVV”式 ,对其语法性质、重叠模式、对“V”的选择、体特征与出现语境及语用功能、主要语法功能、与“VV”式及其他重叠式的比较等方面作简要考察 ,试图从语义、语法、语用等不同角度来阐释其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对表"将来"的"将"、"要"的语义功能进行考察,通过大量语料对比分析"将"、"要"在表将来时制时的语义功能异同."将"、"要"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将"常常不带有主观意志或带有的主观意志比较弱,"要"则一般都带有主观意志,因此,二者对主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设问的两种特殊类型:实问虚答与只问不答。实问虚答是一种不怎么"老实"的设问,其特点是:正面提问,迂曲回答,问得明确,答得模糊。只问不答是一种"隐答式"设问,其特点是:由情境蕴含回答。最后,重新给设问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20.
像"准妈妈"这类"准:+N"的语义模式是当代汉语中新出现的一种词汇现象.这种词汇模式表述的基本语义是"程度上还不完全是N,但可以当作N来看待".这种模式要求它的陈述对象处在"未N而必N"的语叉状态下,表达一种"对N的预期并先行在整个模式中提及N"的语义特点.凡是处在这种语义状态下并且具有这种语义特点的"N",都可以成为这种词汇模式的作用对象.此外,这种模式中的"N",必须具有由"非"到"是"发展变化的可行性和趋势,必须对于说话人、听话人或话题主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并且有"先行提及"的必要.研究这种模式的语义特点,总结其使用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词汇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