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刻板印象是影响民族交往和族群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衡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心理指标。民族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分类过程,并形成于直接或间接的民族接触中和文艺作品、社会媒体报道、新闻杂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于个体对同伴、父母亲以及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自身在民族交往过程当中的体验,独立、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和居住环境加剧其产生。影响民族刻板印象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民族认同、民族接触、民族本质论信念、多元文化主义和族群竞争等。最后小结了民族刻板印象的弱化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索向兴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03-105
偏见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时有存在 ,为此 ,通过例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学生的种种偏见及其危害 ,旨在引起教师重视 ,并采取措施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3.
偏见是个体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并对其他人形成先入为主的负性判断,泛化至群体中则会表现为人们对某群体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知。文章从消极刻板印象、期望差异与归因偏差这三个角度解释了医患群体产生偏见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讨论偏见对医患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减少医患双方偏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玉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1-7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5.
6.
"认同"本质上属于一种确认、确证行为,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上来探讨民族认同需放置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历史的构成单元并非许多文献记载中的历史事件,而是造成这些文献记忆与相关事件的社会本貌。王明柯对民族的认同研究,从"边缘"视角观看,以"弟兄祖先故事"和"英雄祖先故事"为切入点,走进民族认同的微观情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秀芹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74-76
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镜子.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产生了民族歧视现象,进而反映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在英美语言中,就有许多词汇与民族有关,其中又有部分词汇含有对其他民族诋毁和侮辱的意味.这里通过对英美语言中民族偏见问题的举例,剖析了英美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所表露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而随着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歧视现象将逐渐消除,对其它民族含有歧视性的语言也必将消亡. 相似文献
8.
吴秀芹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4-76,91
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镜子。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产生了民族歧视现象,进而反映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在英美语言中,就有许多词汇与民族有关,其中又有部分词汇含有对其他民族诋毁和侮辱的意味。这里通过对英美语言中民族偏见问题的举例,剖析了英美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所表露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而随着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歧视现象将逐渐消除,对其它民族含有歧视性的语言也必将消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图像,刻板印象,意识形态等基本概念出发,浅析传播研究对种族研究,民族研究的意义。具体而言,从传播媒介在对特定种族或民族的刻板印象以及人类关于种族,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一些改善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刘瑛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74-75
具有民族特色的内蒙古草原视觉艺术是从史前畜牧业与农业逐渐分离开始,并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折射出史前人们的精神理念、审美情感寄托等等文化内涵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今天的蒙古族视觉艺术的形成,是从史前历史记忆下族群之间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以鄂西南朱砂屯村为个案,从考察村民的家族迁徙传说、历史记忆入手,探讨了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发现在当下族群的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78-84
"遗产"与"历史"都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都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关联。当遗产不再被视为一种现成之物,而被理解为一种与人们对过去的表述和回忆相关的动态过程时,遗产就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历史(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是遗产表述的基本内容,是遗产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框架,也是人们理解、认知遗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今天的遗产运动作为在当下表述过去的一种新实践类型,既是对过去历史记忆的选择与重构,又具有"制造历史"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兴安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4):30-35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文献资料和田野经验显示,他们的族群认同是在"历史记忆"、与他者群体交往的实践、祭祀仪式中的认同、内部分支与整体认同等基础上实践和强化的。 相似文献
14.
叶赫那拉氏族谱从一个重要的实证角度浓缩了满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与其他满族家族记忆构成了满族族群自我认同的文化基础,运用其中的宗教神话记忆、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记忆、民族迁徙历史记忆、满汉文化交融的记忆以及道德生活记忆是当前满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新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甚至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式,它对今天研究构建多元一体民族新文化体系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技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25-30
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是当下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文章主要运用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的有关理论,结合相关的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从英雄祖先记忆、家族祖先迁徙记忆与苦难记忆等方面对(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诠释。(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对其族群认同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记忆体系不仅是强化族群自我认同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区分、标识族群之间和表达其族群认同的特殊"历史叙事"方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6.
鄂崇荣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33
当前土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集中在历史文本与口头传说的不同解读上。没有文字记录的口头传说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处于动态过程,容易发生变异或断裂,而历史文献的记述却是固态的和静止的。本文对吐谷浑被"羌化"和"吐蕃化"、土族自称"蒙古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3):112-120
社会记忆理论是社会科学整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该理论给予了很多的探索与关注。本文分析与回顾了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方面的两个领军人物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与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围绕其所进行的探讨与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该理论为我们思考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和问题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84-92
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的演化,关注民族文化的记忆建构过程,以及集体记忆以文化的方式是如何被传承的。同时借助社会记忆的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载体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记忆图式,从民族认知主体的视角反思了人类活动的结构、模式、进化及其规律,探讨社会进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形成机制和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说《血色黄昏》的成功正在于其对历史真实记录之外另有一份温情的关怀.反过来,肆意虚构而不理会历史真实,导致了小说《愤怒》的创作失败.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朱文的小说很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平衡,并在对现实的书写中引入了精神的向度.总而言之,三个小说个案都向我们显示:历史记忆让人们走近生活,文学书写历史,寄托了一份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潭溪社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心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112-116
通过对族群起源的建构性解释,阐明了潭溪三大族群——土家、苗家、客家之间的两种关系模式:同胞三兄弟和分化的三兄弟;前者隐喻着三大族群共生共存、平等竞争的族群关系,后者则隐喻着三大族群间的不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