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中原优越的地域条件来分析中原文明在周边各族中的领衔地位,从而说明中原文明对周边各族的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和被接纳的过程中,中原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磨合,最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统一体,从而从民族的历史渊源来说明民族融合在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另外也从各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的设立以及民族迁移来说明民族融合对各族“统一”观念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地区古代农牧区域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土高原西南部以桥山(子午岭)山脉为中心的甘肃陇东、宁夏南部和陕北地区,也就是两汉时期北地郡和上郡、安定郡的各一部分,即我们这里所说的陕甘宁地区,曾经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末商初,这里先后经历了四次由牧而农的转化,因而也是历史上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反复较量、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融合的重要地区。这四次变化,大体范围都在桥山山脉到明长城之间。从桥山山脉到明长城,就构成了古代西北农业与畜牧业的重要过渡地带,也成了历史上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民族流动、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雍古马氏家族的华化,就是这种流动、融合的典型范例。本文讨论了该家族华化的基本过程,华化的必然原因,以及华化的时代意义等。指出,这种以华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形式是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成要素,是民族融合良性发展的模式之一,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合方法、上下一体化的民族融合路径、三社联动与项目制的民族融合机制。在传统民族工作失灵的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因其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具有先天亲缘性关系与后天亲和性优势,成为解决民族融合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长城座落在中国旱作农业和北方草原两种经济形态交汇地区,以长城为中介,大致包括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以及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和青海、新疆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特定时期今天国界线以外的某些地区,在中国北方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南北各数百公里,东西数千公里的广阔地带,成为中国民族融合的巨大历史纽带。在这条钮带上,民族融合规模之大、历时之长,世界历史上仅见。中国许多民族在这里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创造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成员,造就了中华民族牢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问题,近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历史原因、各民族融合的具体经历以及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撰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年来,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和近人论著时,总感到在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的研究上意犹未尽,有几个从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引出的理论问题,一直萦绕于怀。 一、从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民族融合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7.
论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由众多少数民族经漫长的历史融合而成,雁北正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摇篮,这个摇篮的形成有空间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空间即它的独特地理环境;时间即有史以来这里始终是民族矛盾激化和融释的中心,也就是一直处于斗争和转化的过程中;人为即在调和民族关系或加速民族文明的努力中,各族人民真正发挥了历史主人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两汉至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中部以南地区主要分布着韩人,韩人内部又分为马韩、辰韩和弁辰,也称为“三韩”。“三韩”是农业民族,因此就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政治结构和人口规模,但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韩人都没有产生能够统一各部的政治力量。韩人分布区有丰富的物产,其中弁辰生产的铁,促进了韩人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民族融合,因此韩人民族融合呈现出多源合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促进民族融合";尊重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历史上不可能有"民族融合";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通常学界认为各少数民族因其经济文化政治落后于汉族人,所以,认为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此论正确。但民族融合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走的道路也十分曲折,绝非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那么简单。本文从剖析信都冯氏和勃海高氏两个家族的变迁,发现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胡化再汉化的一条民族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关于民族的历史过程的学说。在我国,由于民族融合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从而长期以来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禁区。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学术界关于民族融合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并不断深化,基本接近于恢复民族融合理论的真实面目。民族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现状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关于民族融合理论的探讨中,《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发挥了阵地的作用。它在1988年第2期、第4期、1989年第1期先后连续发表了一组(4篇)有关民族融合理论的文章,如蔡运国同志的《社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13.
入主中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本民族遗风,它的作家多以刚直果敢著称。汉族文人在民族融合大潮中,也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和少数民族文人有所不同。民族融合时期众多各族文人具有刚直之性,由此形成崇尚刚健的文风走向,并对柔弱文风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简论冯跋     
十六国时期北燕太祖冯跋是一位颇具政绩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他建立北燕后,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文治.发展教育,提倡俭朴,主张节葬;竭力搞好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不仅使北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而且为民族融合和开发东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1988年第2期的《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蔡运国同志在他所撰写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民族融合》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时期而是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这样的观点。目前,许多民族理论研究界的同志都有这种观点。在这里蔡运国同志把民族融合与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看成是两个不相容的时期。从他所述的民族融合所应具备的根本意义的四点必要条件和对融合与发展繁荣的时期划分,我们很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民族融合与民族繁荣发展有前后两个阶段可分。象这种绝对地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繁荣划分开来、独木成林的观点,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提出来,与蔡运国同志等商榷。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精神之源,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文化,而是在多民族、多地域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精神,而是在民族融合中共同体现的精神。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17.
冼夫人为促进中华民族融合做出过卓越贡献,她的民族融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维护朝廷权威,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差异;学习先进文化,削减民族隔阂;转变社会风气,促进民族和睦。冼夫人这些思想为促进当下我国民族融合提供了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民族灭亡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未来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必将通过民族融合的途径而自行消亡。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未来的一定发展阶段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个历史阶段。目前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是民族发展和繁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融合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建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中,颇为重视对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关系的讨论。在民族与文化的构成上,强调中国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主张“文化不以种族而分”。在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上,肯定中原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强调民族融合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因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异。同时十分重视以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既是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新认知,同时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十分活跃,民族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岭南民族融合关系具有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双向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并最后推动了岭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