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萨福的三首诗与《诗经》的三首诗作了文本细读,结合意象分析、文字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将普罗米修斯盗火与鲧窃息壤作了神话学、文化学比较;并从民族宗教伦理、文学人物塑造的角度探讨了安提戈涅与聂嫈之死,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对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先秦文学作一番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的19世纪美国女作家,萨拉·朱厄特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不少动物意象,表达了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拟在生态批评崛起的背景下,透过这些动物意象,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和生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解读朱厄特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死亡意象。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意象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死亡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文献材料方面的梳理。分析认为:日月神话所蕴含的诗性思维情结即女性思维方式,是远古滋生生态观念的关键所在和生态伦理法则的原始依托。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体系的原则:必须吸收借鉴已有的生态伦理思想成果,尤其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精华;必须紧紧围绕中国亟须改善生态状况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价值矛盾,摒弃错误观念,确立正确理念;必须以实现民族、人民的长远利益为旨归,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价值,形成相应的伦理理念和规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体系,有助于从深层价值层面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新型的伦理学,他试图表明当代人迫切需要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他的产生不仅是伦理关系进化的必然,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以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为模本,以生态伦理学为其理论基础,来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是如何来体现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的,并指出:在那个时代,劳伦斯就已经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蒋观云是"中国神话学的开创者"。蒋观云将神话作为救国救民的有效工具,以神话研究寻求中华民族的共同渊源和文化记忆,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种基于"民族"视角的神话学思想。蒋观云的神话学思想在清末时期非常典型,使神话学从肇始之初就彰显出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和文学巨匠茅盾在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发轫期,对我国神话进行了开拓性的思考与探索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研究神话的初衷与目的、对神话的认识、神话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等,既有相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之处。对他们的神话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神话学理论建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高扬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现代作家却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讨的双重维度上对古老的神话资源极为关注,并形成包括文学价值、现实意义和信仰功能在内的神话功用观。在文学价值层面,神话作为文学源头的元典性价值得以重新确立;在现实意义层面,现代作家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思考紧密结合;在信仰功能方面,现代作家借助神话中蕴藏的强大信仰力量融注了启蒙的时代追求。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功用观既是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秉持与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思考与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代的东西方神话,由于是在不同的宗教、文化、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神话的形象、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是依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而东方神话中的神多是非人形或半人半兽形的;东方神话中女神得到着力歌颂,西方神话则是男神受到着力歌颂;西方神话有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系统,而东方神话只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中保存了部分神话传说的片断。  相似文献   

15.
古老的汉字积淀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几经蜕变的神话同样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女娲神话的演变为经,以汉字承载的古义为纬,经纬互证,共相发明,并对中国古代妇女文化史的一些问题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茅盾(玄珠)是我国现代神话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他借鉴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念和方法,梳理和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特别是在仅存零星的中国神话系统的“再造”(重构)和开天辟地创世神话的研究上,在原始先民的神话宇宙观的探讨上,独步学坛,取得了重要成绩,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9.
《奥菲奥爵士》是中古英语莱歌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关于死而复生的神话,其故事情节从古希腊神话移植而来。死而复生是人类信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泛神论时代和一神教时代信仰的区别就在于谋求延长生命或死而复生的策略的不同:前者对神灵采用威胁恫吓的手段,后者则改为哀求和祈祷。神话时代是人类信仰的调整期,神话英雄的所作所为折射出人类的意志与愿望。《奥菲奥爵士》中的蛇后来在基督教中成了恶的力量的代表,它作为善的力量的参照系为基督教演绎了一个更大的关于死而复生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学界,罗兰.巴尔特常被看作大力提倡文本内部自涉性和零度写作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事实上,巴尔特一直有另一面,即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来参与历史和文本建构。他的神话符号学融合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揭示出在相似的语词结构之下所隐含的时代内涵,从而既有别于左派立场又不同于纯粹语言学。考察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复杂性,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