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而卓越的领导下,在实践层面,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三大历史巨变,经历了要发展、要快速发展、要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理论层面,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实现何种发展重大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伟大创造,既是以往实践积累和理论硕果,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汉玉  陈弘 《学术探索》2022,(10):15-22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转折点和紧要关头,先后审议和通过了影响深远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个历史决议。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节点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根基,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推进了理论创新的深化发展。三个历史决议对于新时代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为党和国家继续向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韩梅 《理论界》2006,3(10):172-173,233
6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奋起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胜利进程,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处于基础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新世纪中,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2-58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由个体、组织和群众等构成的多元化主体系统,其中,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党的领袖是个体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主体。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体大体上经历了由知识分子主体到理论家主体再到领袖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从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发展而来并从政党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党主体的。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知识分子、理论家、人民群众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主导主体、核心主体、基本主体、骨干主体和基础主体的作用,各类主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也是党本身的执政地位不断获得历史合法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治理国家的水平不断提高。而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更加突出了社会治理中法制方式的地位。能否坚持依法治国,也就成为一个执政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而治,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新时期依法治国原则的贯彻落实和总体目标的真正实现,将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的双重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点及其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和现实国情决定的,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重庆社会科学》2011,(2):20-23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正因如此,遵义会议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遵义会议召开过程及其意义、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与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重要人物与遵义会议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遵义会议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关于遵义会议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战略思想,并且做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述,把“三个为什么”拓展为“四个为什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取得引领社会革命伟大成就,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由外到内的落地生根和由内到外的开花结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鉴。“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人”,中国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创造了历史伟绩。  相似文献   

10.
源头概貌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23-24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湖北武汉是把中国红色政权引向胜利的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概述湖北及其辖下的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供检索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它是中国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是中国近代以来政党政治发展的独特道路使然,亦是出于威权政治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诉求.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领导组织纪律性强,政治上高度统一,政治整合和社会动员能力超强,又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独特品质,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主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所谓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是指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还未形成一定的势力资本主义还没有孕育成熟的时候萌生的资本主义关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3.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是党生命力之所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理论与实践源泉和执政之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评价工作得失,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共产党的目标实现,体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人民主体地位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党的核心地位,走群众路线,以保证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改写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屡遭失败的历史,洗雪了100年间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显示了中国人民觉醒和团结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这场波浪壮阔、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指引全国人民团结抗战、英勇奋斗、夺取胜利,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旗手和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马列主义的东渐 ,给长期在黑暗中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示了光明的前景 ,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密切结合的硕果 ,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开启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大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 ,植根于近代中国文化救亡图存的深层背景 ,它一举澄清了近代中国社会因价值观破碎而导致的前途迷惘 ,维护了中国文化的自主信仰 ,保证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牢固性。笔者…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政治形态中,国家、政党和社会作为主体要素,三者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有机化互动状态,孕育了有机政治的生命力。在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党和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状态,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形态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要实现中国政治的全面转型与长期发展,政党这一主体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无论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还是创造新社会,都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促成中国政治形态有机化的关键。由此,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实际上是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和执政主体,在推动自身建设、构建国家发展战略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这一过程,既还原了中国政治的有机体结构,又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善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化,提升了领导力;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体系和成长战略,提升了国家治理力;复原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提升了群众组织力。这三股力量有机地汇聚到一起,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滋养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事实证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式民主的民生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峰 《江淮论坛》2014,(4):29-34
中国人的民生追求,在价值观及实践路径上,经历了从民本到民权再到民主的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中国的民主与民生两大奋斗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发展民生作为衡量政治制度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权力下放式的民主改革、民主立法、社会参与、协商民主以及问责制、监察制、纠错制的施行在推进民生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较之现代西方民主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民生发展的有效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八大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召开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入梳理这一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入黔和贵州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红军长征过贵州所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并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然而,就在我们放眼遵义会议之于中国革命重大影响的全景画面时,却往往忽略了红军长征入黔对于贵州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及十分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具体论析与此有关的历史事实时,便会清楚地看到,自从1935年红军长征入黔开始,贵州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程度,为贵州辛亥革命所不及;而最有意义的是,它完成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贵州社会并未完成的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过程.正如我省许多学者已经达成的共识:贵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由此而开始.下面具体对此论点试加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