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独具特色的社会群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然会被家长甚至整个家族给予更多的关爱,承载更多的期望,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的面临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独生子女的家庭心理教育问题,一直颇受关注,如何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桑儿 《家庭科技》2006,(3):41-41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最早引路人, 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儿童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请家长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以下不良心理表现:依赖心理常见于隔代教育的家庭,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小孩过分照顾,不放手让小孩独立活动,小孩性格会消极、依赖、缺乏主见、责任感、耐力,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畏惧心理常见于父母素质较差的家庭,因其父  相似文献   

3.
《家庭科技》2006,(6):40-40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此时初步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以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孩子成人后会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三者中家庭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惩罚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解决心理惩罚问题,必须分析清楚心理惩罚的成因.心理惩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视教育的个体功能;社会、家庭期望过高,支持不足;教育内部的不平衡、不平等;教师教育素养缺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法律法规模糊等.  相似文献   

5.
李英禹  苏晋 《北方论丛》2008,(2):139-142
我国民营企业内存在着知识型员工流失严重、与雇主之间雇佣关系不良、信任缺失,以及企业文化虚脱等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所反映出的知识型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实质上是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缺失的外在表象。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招聘、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合理授权和心理契约强化等方面切实构建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在民营企业内部,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文化及和谐劳动关系,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构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将儿童的心理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应从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解体而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采取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也是给与     
李茜 《家庭科技》2006,(8):44-44
大多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十分强烈,一旦某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用各种方式来“篡改”事情的真相。作为父母要注意查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加以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二孩家庭成为普遍性的家庭结构,很多家庭还没有做好迎接二孩的准备,就已经迎来了新生命.这或多或少都会对父母及家中的头胎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受到长期计划生育的影响,新时期的父母缺少处理二孩问题的经验和技巧,导致教育问题更加明显.为了保证家庭和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必须详细分析二孩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集群行为是一种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为及时预防、控制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不良发展,在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归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入手,提出多方位、多角度的对策:在宏观方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微观方面,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不良心理状况可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SCL-90症状自评量表心理普查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存在轻中度不良心理状况的大学生组与心理状况基本正常的大学生组学习成绩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存在较严重不良心理状况的大学生组与心理状况基本正常的大学生组及与存在轻中度不良心理状况的大学生组学习成绩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弱的负向关联,但不良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不具有趋势上的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犯罪条件分析,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形象不良、家庭结构破损、孩子失去控制等;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追求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社会因素主要是“拜金主义”侵蚀,不正之风和不良外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俞国荣 《家庭科技》2007,(12):38-38
孩子的饮食问题往往缘自父母或教养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不过多数的父母并不自觉.事实上,孩子的表现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国外研究儿童蔬果摄取不足的情况,就发现关键因素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先改变父母自己对食物的好恶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以身作则来营造家庭中健康的饮食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不良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淳松 《云梦学刊》2002,23(3):88-89
学习不良是心理学界的热点问题。探讨学习不良问题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对儿童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行为疗法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之后产生的心理治疗范式,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它在心里咨询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高校心理辅导的实践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饮食问题往往缘自父母或教养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不过多数的父母并不自觉.事实上,孩子的表现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国外研究儿童蔬果摄取不足的情况,就发现关键因素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先改变父母自己对食物的好恶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以身作则来营造家庭中健康的饮食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其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夫妻离异后,双方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人不能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在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下,产生了心理扭曲的家庭教育方式。1.霸占心理:承担教育抚养一方,把孩子视为己有,不准离异的对方来看望孩子,剥夺子女与亲生父(母)交往的权利,用孩子来惩罚对方。2.累赘心理:夫妻离异后,为了再婚方便,谁也不愿意要孩子,把孩子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心情稍有不顺,就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打骂、虐待孩子,用体罚的方式发泄家庭解体或影响再婚的怨恨。3.补偿…  相似文献   

18.
梁光 《南方论刊》2015,(2):82-84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群众为了改善生活,纷纷"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托付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见面和交流的时间较少,缺乏家庭约束,再加上学校疏于管教,经不住社会诱惑,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歧途歪路,情况令人担忧。本文从高州市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学生从开始吸烟到上瘾,除受伙伴和家庭成员吸烟行为影响外,还与个人心理行为、性格特征和家庭心理环境关系密切。这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从社会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心理需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和养老方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