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洋的歌剧,既是一种音乐体裁,又是一种戏剧体裁。歌剧,这是剧情、诗歌和音乐的统一。在舞台上,戏剧演员,又是歌唱家。西洋的歌剧不同于中国的歌剧,其中没有科白、没有剧情表演的舞蹈。音乐在外国歌剧中,不是从属的因素,而是和演员一样,在创造演出的形象上居于主导地位,音乐形象连续不断地发展,贯穿在全部演出中。除去演员的造型,作曲家还运用旋律、乐曲结构、节奏、音色、力度等来揭示形象。这种揭示是从音乐这种艺术的特殊功能出发来表现各种感情和感受的变换,表现人的一切内心冲突、情绪、心理的,而且这种表现又同人的口头语言相联系。歌剧常用的曲式有二重唱、四重唱、叙咏调、咏叹调、合唱、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终曲、插入舞曲、场面等等。歌剧既然在演出中音乐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一出成功的歌剧传诸后世,其作者往往由音乐家留名。不少的作曲家都尝试过歌剧这种巨大的音乐创作,而且亲自标出作品的体裁(抒情剧、史歌剧、悲剧、正歌剧、宗教歌剧、轻歌剧、浪漫歌剧等等)。音乐家的巨大创造贡献以至使文学脚本的作者退居次要地位,甚至湮没姓名。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戏剧冲突艺术刍论温莉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有了深刻真实的戏剧冲突,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入地刻划人物性格;反之亦然。杂剧《西厢记》之所以会产生深远旷久的艺术影响,与剧作家王实甫真实深刻再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冲突有着直接的深层次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概括并不自潘之恒(明末戏剧理论家)与狄德罗(18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始,但是在他们手中开始趋于成熟,他们的论著《鸾啸小品》与《论戏剧诗》、《演员奇谈》①堪称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们为以后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理解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是潘二恒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论的出发点,也是见出这二者之异同的关捩点。狄德罗反对演员在舞台上听凭情感的驱使进行表演,,他认为情感的本性就是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因此一个易于动情的演员其表演就很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叹沙波耶那说: 尔后伟大坚战王①, 即对摩根德耶讲: 太阳之子摩奴所行事, 就此向我说端详!只缘摩奴有力量,神采奕奕又吉祥,苦行更不同凡响,故比父祖还高强.摩根德耶说: 国王啊②! 太阳之子乃高仙, 光华四射何灿烂, 辉耀一似生主般⑧(1)(2)濒临宽阔枣树河,摩奴王高举一胳膊,另有一足独站立,苦行重大又严格.(4) .本诗译自心摩封婆罗多袱精校第一八五章,标题和副标题均为译者本)《森林篇,所加。他头朝下,不眨眼,坚忍不拔苦修炼,严峻苦行一千年.象对儿子一般同。(5)摩奴一日正苦修,湿衣烂衫发盘头,一鱼游到毗梨尼河岸,向着摩奴开了口:(6)一段光…  相似文献   

5.
一、艺术构思必须创新 文艺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观察世界的,所以在一部作品中那些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总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无论内容或形式都表现出一种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决不会和前人或旁人雷同。构思要求“独感”,“独感”就是作者的独创。这个特点决定了文艺创作的构思非不断创新不可。创新一旦停止,构思的功用也就不复存在了。从创作目的看,人们写文章或作品,就是为了较长久地交际流  相似文献   

6.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该书是一部中日文学理论比较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 ,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胡令远教授撰写。它以审美为中介 ,对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即精神史与文学发展史之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从此一角度对中日文学迥异的基本性格作了透辟的比较分析 ,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认识中日文学别异洞天的学术平台 ,可谓饶有新意。  全书 2 0余万字 ,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 2 0 0 2年 9月出版。《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胡令远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楚辞·九歌》果真是原始戏剧吗?不少文学史著作、论文认为《九歌》是原始歌舞剧,是为巫师祭神表演或修改的脚本,其实这是不符《九歌》之实际的。 诚然,《九歌》描述的是民间祭神、乐神、降神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是由群众演员、特别是巫觋来扮演神 的。朱熹说:“楚俗祠祭之歌,曾不可得而闻矣。”(《楚辞集注》)他认为《九歌》只是模拟祭神乐歌。戴震说:“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屈原赋注》)他们都已看出《九歌》不过是在描述巫师迎神的祀典,而不就是祀典上巫祀所用的歌词或脚本。 闻一多先生认为《九歌》首尾两章是祭神…  相似文献   

11.
黑土戏剧研究的创新之作——简评张葆成新著《黑土戏剧论》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问津...  相似文献   

12.
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在文学创作,如俳句等方面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表现形式等特质,同时二者的差异也较明显的:唐诗情感浓烈与澹然,壮美与柔美并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俳句则以纤丽和温婉见长,表现敏锐的季节感是日本俳句的特色。作为世界上最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就像唐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样,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现行百卷本《宋元学案》的层次结构与学案设置,由其实质意义上的完成者全祖望所决定.经过全祖望的修补,在层次性质上,《宋元学案》由比较纯粹的宋元哲学史演变为宋元儒学思想史与文献资料汇编.在结构内容上,《宋元学案》的史学(史传)与学术谱系(家谱)色彩非常浓厚.在学案设置上,全祖望修定与次定的学案反映了全祖望与黄宗羲思想史观的共识,补定的学案反映了两人思想史观侧重点的分歧,补本的学案体现了全祖望对黄宗羲道学思想史体系的突破.全祖望设置学案的标准与黄宗羲在“黄氏原本”中注重思想流派与地域学术的立场相比有继承也有突破,在考虑学术脉络、地位及宗旨等纯学术因素的同时,也注重人品道德与政治事功等方面的因素.这体现了作为哲学史家的黄宗羲与作为史学家的全祖望在思想史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震撼了当年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从封建统治禁锢下的“铁屋子”中觉醒,起而要求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以及恋爱、婚姻的自主。然而,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这一时代,既是先觉者从梦中觉醒的时代,也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时代。而正因为心灵已经觉醒,现实的黑暗与丑恶更使他们感到加倍的抑郁和苦闷。敏感而深刻的作家不仅表现了人的觉醒这一时代主题的前奏,而且完整地描绘了少数知识分子从觉醒到觉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全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个体生命的复苏与顽固而腐朽的黑暗势力相冲突所产生的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用戏剧性的手法揉合了世界历史、地理、当时的新学理、新事物、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梁氏的救国志业、大同理想,是一首元气淋漓,具有“史诗”特色的作品,很足以代表晚清文学的恢宏气度。该诗是其“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理论的具体实践。诗中充满革新图强,反对列强侵略的思想,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又对未来中国充满希望,展示了极其辽阔的视野和壮观的气势,体现了他改良家的广阔胸怀,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1,27(1):49-52
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的生活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环境有异有同。"史诗"型巨著《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以及"史诗"型巨著之外的小说创作多至本土化特征。陈忠实小说创作与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之间有血肉联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形成主要缘由是两人都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都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固定模式的词语.同样的词语也会用在相近人物的身上.日本的军记物语中虽多有人物的衣装描写,却很少有像<三国演义>那样的人物相貌,乃至五官的描写.作为例外,引用中国故事较多的<太平记>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承接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太平记>中的定型化言语表现又影响到了日本近世翻译成日文的<通俗三国志>.追根溯源,以先行文学中的人物来比喻或说明作品中人物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汉代人物樊哙在<三国演义>中的引用.日中文学之间的承接影响关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结合将有助于廓清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今年,恰值中日文化交流先驱之一的鉴真大和尚诞生一千三百周年,东渡日本传戒一千二百三十五周年,圆寂一千二百二十五周年;又是日本著名诗人、剧作家依田义贤先生,把日本著名文学家井上靖先生的小说《天平之甍》改编成话剧并首演的二十五周年纪念。井上、依田两先生,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促进中日友好,殊堪钦敬。井上的小说,取材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日本奈良时期天平朝胜宝五年)鉴真东渡传戒史实,全书五章记述日本留学僧(学问僧)荣睿、普照等人,随遣唐  相似文献   

19.
生命之轻与生存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活着》比较陈孟陈煜王鸿雁捷克虽然是个小国家,却产生了许多中国人都熟知的作家,如哈谢克(《好兵帅克》)、恰佩克(《万能机器人》)、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但他们都不如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轰动效应大...  相似文献   

20.
一、共同的疑虑我们已考证《肉蒲团》的作者确为李渔。但是,在《肉蒲团》的题署上,根本就没有透露过撰者的任何迹象。这同《金瓶梅》问世的情形相类。《肉蒲团》还“光明正大”地题上“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或“情隐先生编次”的字样,尽管在“西陵如如居士”的序文中未敢揭示作者的姓名或身份。《金瓶梅》则索性连撰人的化名都不题,只有“欣欣子”的序中透露出它的作者的化名是“兰陵笑笑生”。至于“笑笑生”为何许人,从小说封面、正文到序文、评点,都未留下确凿可稽的文字足资考证。所以至今学术界仍难确定其作者,“王世贞说”,“李开先说”,“赵南星说”,“贾三近说”,“屠隆说”等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