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确(1604—1677)名道永,字非玄,明亡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是明清之际一位很有见地的思想家。蒙文通先生对陈确的思想甚为推重,以为“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擘。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惟斯人能烛其微隐而矫之。”(蒙文通《致郦衡叔书》,《中国哲学》第五辑第307页)乾初的思想以针砭理学末流的弊端为出发点,具有浓烈的批判色彩和鲜明的卫道倾向,充满了发展的气息和丰富的内容。这就是陈确思想的特质,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2.
蒙文通先生对陈确的思想甚为推重,以为“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擘。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惟斯人能烛其微隐而矫之。”(蒙文通《致郦衡叔书》,《中国哲学》第五辑第370页)而陈确思想的核心,正是他的心性学说。陈确的心性学说,注重后天的习行事为和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并进和实行实功以为特色。而这正是起源于否定宋明理学虚构的先天独存的人性本体,并以不惟名而是,求实理实益的价值取向为思维构架的。这也正是陈确的心性学说的实质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陈屹 《船山学刊》2022,(4):38-49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就虚蹈空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学术思想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朱之喻、陈确、傅山、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熊伯龙、王夫之、李(?),唐甄、颜元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但对传统思想的总结批判却是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并贯穿于我国整个十七世纪,成为学术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即明清之际的总结批判思潮。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应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理论原则,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哲学的丰富遗产,以崇尚习行注重功利的经世致用之学,批判空疏无用脱离实际的理学;以人欲天然合理的理欲观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和奴性思想,提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他们批判了明清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提出了各种改良主张。现就这一思潮的主要思想作一简要论述,以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卫平 《船山学刊》2016,(2):96-102
明清之际作为中国哲学史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其思想实质是后理学思想世界的重建。以此为视域考察徐光启,他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思想家。他提供了明清之际后理学思想世界重建的新蓝图:从西学"补儒"走向会通超胜。与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重建后理学思想世界的蓝图相比较,徐光启的新蓝图更具有链接明清之际与近代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心学思想在其成熟过程中,受到同为蕺山后学的陈确、董吴仲、恽仲升等人的影响,其中又以陈确思想的影响最为关键.在陈确思想的影响 下,黄宗羲逐步放弃了他在早期著作《子刘子行状》中所坚持的本体即是“未发之中”的观点,而将关注的视线由先天的本体释读转移到后天的工夫落实上,并最终于《明儒学案·自序》中提出了以“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为思想宗旨的心学观点.在这种转变中,源自时代的思想压力与陈确思想的启发,是黄宗羲得出这一结论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7.
阳征 《船山学刊》2003,(4):55-57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是明代“最后一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弟子,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大变动时期,通过批判明末王学偏执于形上思辨的玄虚之弊,自觉地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理,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之重要组成部分。陈确虽然学出王门,但自称“素不喜理学”而对程朱陆王批评甚厉,所著《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震撼一时。其中《大学辨》以辨伪为特色,考证《大学》并非孔子、曾子之书,驳斥其“知止”之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诸派立论相争之根基的彻底瓦解,也可看作是对宋明以来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启蒙思潮的新视角———读朱义禄《逝去的启蒙》刘宗贤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明清之际是一个重要时期。明清之际,不仅学术、思想大家辈出,而且,它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爆发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特殊历史时期,孕育了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学术界,尽管人们对启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之一,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战国之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工具理性、人民理性、个体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杰 《文史哲》2001,(4):44-50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价值理念产生了激烈的冲击,在批判宋明理学和西学传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的经世实学思潮。反对经学空谈心性,主张实学,实行实用,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科学、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反对理学束书不观,提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学术新风尚。明清之际思想界在“复古”外衣下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文化的前导工作。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贵刊年今第二期《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一文,立论精审,自有一种生新之致,阅后启迪良多。但在比较两人的理欲观时,作者却把陈确的“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陈确集》下册第461页)当作了黄宗羲的观点。陈确这一观点正是黄宗羲所批驳的,作者不辨于此,说了这么一段活:“黄宗羲没有简单地否定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张,而是把宋儒作为对立面的‘天理’、‘人欲’作为对立统一体有机地加以融合调整,主张‘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与陈乾初论学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 王船山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现拟就其心理学思想作些分析和研究,并求教于海内大方之家。一、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一)形神观。王船山继承并发展我国古代自荀  相似文献   

15.
陈畅 《社会科学》2023,(2):33-42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背景中讨论,造成许多误解。《破邪论》对昊天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清理,展示了黄宗羲“天学”思想的特出之处,即在历史文化(经史)之中展现性命之学的超越性。这种新思想代表了阳明学派的心学发展由此摆脱过度宗教化(伦理化)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在真实的社会政治世界中开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8,(6)
二程和朱熹把道德学说建立在先验的人性论基础上,注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王船山则认为,人性并不是基于某种绝对的本原而被内在地规定的,其形成离不开人类共同体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人性在本质上是"分殊"之性。船山对"分殊"之性的强调,与明中叶以来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个体性被日益重视起来的思潮不无关系。考察王船山的人性论,有助于管窥明清之际思想转型的基本面貌,并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的近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能否澄清儒家民本思想的本来面目,能否剖析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能否揭示先秦和明清之际相关政治言说的具体诉求,对于在思想层面普及名副其实的民主理论而言至为重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理论课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家嵇文甫对于儒家民本思想有过不少辨析。他由具体历史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先秦时期与明清之际基于民本思想而形成的各种政治批判主张的基本立场、所指的现象、分析的逻辑、解决的方案。在他的分析框架里,贯彻着历史唯物主义把"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的特征,在研究范式上超越了对中国传统形式主义的肯定或否定。这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理论的熟练把握与对时代思潮的敏锐观察。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著作中,绝大多数作者皆从在野的思想象着手,以异端思想家的批判言论为准,从而判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性质。而一些研究康熙皇帝的著作文章,又有神儿康熙的倾向,以其斥责“假道学”的言论为准绳,对清初的一些思想家作出了草率的判断。因此,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在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和以清代明的历史擅变中,如何延续、深化的问题,未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而许苏民同志的《李光地传论》一书,则通过对当朝开明封建大臣李光地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和政绩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高度概括,深化了明清“早期启蒙说”…  相似文献   

19.
民本主义思潮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民本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可从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民本主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中引起了一种自觉,即出现了“回儒”学者,他们作为宗教学者,在注释和翻译伊斯兰典籍过程中,与儒释道学说进行对话,特别是引用大量的儒教(儒学)学术名词和概念,创造了大批汉文文献。“回儒”学说有两大基本思想来源,一是外来的伊斯兰教及思想,另一是本土的儒家思想体系,即具有儒伊合璧(既伊又儒,既儒又伊)的思想特性。所以笔者以“回儒”概念作为依据,初步提出明清之际的“回儒学”并探研其何为可能之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