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的危机。因此,他在《德性之后》中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他认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三百多年间,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就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价值中立、普世伦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言,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研究无疑为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的关注源于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他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对西方历史上存在着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的背离.因此他认为,摆脱伦理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和历史,将美德带回人间.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而且麦金太尔又认为,不同道德传统是不可公度的.这是他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及人为何需要美德的论述以解决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尼迪克特创立的本笃会使得希腊罗马文化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伦理传统在罗马帝国末期的社会混乱中得以保留和延续,这让麦金太尔看到了重建道德共同体以回复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可能与希望.麦金太尔认为,若想摆脱现代西方道德领域存在的混乱与无序状态,只能放弃自由个人主义,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传统.从本尼迪克特那里,麦金太尔看到了危机状况下保留和延续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希望,但对于在当今时代回复亚里士多德传统之可能性这一问题,麦金太尔并非持乐观态度;麦金太尔深知自由主义传统在西方社会之根深蒂固,也深知其理论实现之艰难.但麦金太尔从社群主义角度出发对自由主义的修正和批判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麦金太尔通过对当代西方与前现代社会道德状况的比较,指出当代社会道德衰败的标志就在于德性本身的丧失。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审视,他进一步指出德性丧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的兴起。虽然自由主义者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反驳,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否认麦金太尔反自由主义思想对现代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德性之后》中,麦金太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来西方社会的传统德性又由盛到衰的历史图景,并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已经处于美德之后的时代,美德伦理基础已被摧毁。提出只有回到亚里士多德,才能让迷茫、焦虑和苦恼的现代人“回家”,美德伦理的重建才得以可能。但他在重建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困境,而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求助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在实践的伟大社会历史进程中,传统和现实才能走向对话,人类世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才能走向对话,麦金太尔所提倡的体现现代性伦理生活特征的共同体才能得以生成,美德才能展现其永恒的精神本色和道德荣誉。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5):28-34
麦金太尔通过对当代西方道德的诸多争论的考察与批判,从基于现实语境与生活叙事的角度,以实践性与宗教审美性的视点剖析了道德的本质与特性。最终,他将"美德"的考察转向尼采、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与本尼迪克特。麦金太尔指出,道德理论应转向一种共同体的"善的目的"的实践,并以此作为宗教性信仰。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新旧道德规范处于交替状态,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对构建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道德理论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麦金太尔分析了当代西方的道德状况,认为情感主义是当代道德危机的根源所在。情感主义将道德判断视为情感和态度的表达,因此无所谓真与假,也没有任何合理性的方法来保证道德评判上的一致性,所以道德论争的无序状态是合理的。情感主义的泛滥正是启蒙筹划失败的产物,而正是因为后者拒绝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失落了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所是的人这一伦理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才导致了自身的失败。所以面对时代的道德危机,我们的唯一选择是回到前现代,构建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进入下半叶起,西方道德哲学日趋衰微只是在70年的美国才开始有转机。80年代初,美国哲学家 A·麦金太尔以《德性之后》为先导,出版了一系列道德哲学著作,引起了一次反主流伦理学的潮流。麦金太尔的理论以其挑战性、反正统性和详密的系统性而备受人们瞩目。他无情地剖析了当代道德状况和西方道德危机的成因,提出了结合传统返本开新的德性伦理学,为走出伦理困境提出了独特的思路。他本人也成为80年代以来“英美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本文对麦氏道德学说进行评析,以期把握西方伦理思潮的当代走向,为我们的伦理学建设提供一个参照座标。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德性伦理传统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阐释者,为当代的德性伦理学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在于他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欲望、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寻求和保持平衡。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因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能否区分,是孟德斯鸠思想中的一个难题。在1757年版《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补写了一个“著者说明”来强调该区分的重要性。但是,在围绕政体问题的具体论述中,这种区分并不清晰,似乎只是他回应批评的一种修辞策略。然而,如果跳出政体论的局限,从更一般的道德哲学来看,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的区分在孟德斯鸠那里是可以成立的。他认为,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兴起,政治德性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而道德德性的内容也发生了转化。在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区分的背后,孟德斯鸠提出了一些新的道德原则,从而在西方德性思想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换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麦金太尔难题”与合理性;中突反映出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伦理道德,这是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法律体系进行法律移植时所必须注意的。规则正义与美德正义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指出了仅有体现规则正义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背后的人必须具有美德正义才能真正体现正义。麦金太尔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强调人的善与公共利益,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法律在保护个人、个体的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应该成为何种人?”是现代人的基本困惑,也是麦金太尔与马克思批判现代性道德的共同旨趣,但二者理论路径却不同。麦金太尔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欲回归古典传统,马克思则在辩证思维主导下走向了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和扬弃,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马克思关注的不是这个时代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他也无意于建构这一标准。马克思不同于麦金太尔的地方在于,麦金太尔将危机指向了启蒙道德筹划,马克思则将危机指向了现代性社会本身,认为正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现实带来了道德危机。马克思将所有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视为通向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认为个体的人、自由、对规则的遵守、科学技术、工商业等等,都是在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把virtue翻译成德性,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便被理解为德性论.这是一个误解.Virtue指的是修养:先验的、善良的主体状态.德性则不仅包含先验的修养,而且包含先天的人性.先天的人性的设置为修养找到了真正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应该被称为修养论.和修养论比较起来,德性论直指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方和西方"轴心时代"的重要代表,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志气"观和"行动主义"德性观。强烈的实践精神是其道德伦理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慈善事业近几年在我国方兴未艾,要使慈善事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须从理论上对其合理性加以探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基督教思想把慈善看作是一切德性之母,是对上帝和他人的爱,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流派中的情感论、义务论、功利主义、进化论和自由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对慈善有着论述。本文旨在对这几个现代西方派别的论述加以整理、总结,以期对我国慈善事业有所启示。一、慈善源于人自然的道德情感情感论由17世纪英国的经验论发展而来,它否认理性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而认为善恶判断源自人性中固有的道德情感,这些情感除了自…  相似文献   

16.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包括德性实践观和德性论,以及麦金太尔对行为者的统一性的看法。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与实践内在相关,有了德性,则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没有德性,则不可能,或只能揽取实践的外在利益。并且,一定类型的实践都需要相应的德性来维持。同时,作为个人的德性在于个人的可叙述的自我统一性,以及自我处于一种叙述背景关联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德性伦理学在近现代的边缘化有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德性形成的行为的道德性未加界定,德性规定的主观性与相对性,以及德性伦理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境况的变迁,是造成这种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将其创建成现代德性伦理学,就必须吸收规范伦理学的优点来克服德性伦理学本身的缺陷,达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选择,要靠理性把握和决定。然而,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变易,"理性"的光芒逐渐虚渺。而到康德,"理性"作为现代性的一种特征,成为康德整个德性论的根基。而对康德的德性观的某种回归为探寻理性何以重新规范道德提供了启示,也进一步重现了康德道德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显中 《文史哲》2006,27(5):160-168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桑托斯认为公正德性为目的论伦理,道格拉斯认为他的伦理学为某种目的论伦理和义务论伦理,二者都否认其公正德性为德性伦理。这不符合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伦理类型,也不符合他阐述的公正德性本身。根据德性伦理的基本结构,公正德性应归属为德性伦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德性功利主义。但公正德性又非仅仅是德性伦理,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目的论伦理和义务论伦理。  相似文献   

20.
如果对西方的现代人权理论作一番历史考察 ,就可以发现现代人权论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哲学的人性伦理或德性伦理。由儒家的德性伦理转化成普遍化的人权伦理经历了八个步骤。以此为基础 ,考察现代西方人权、民主思想之根源与发展 ,就可以确定西方 17— 18世纪的人权思想实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我们论述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 ,离不开儒家人性论、德性论这个起点。据此 ,应重新认识儒家德性伦理之发展动力与人性社会思想 ,并应以全球的眼光来掌握儒家思想丰富的资源 ,同时面对当前人类的处境 ,建立一套具有人性伦理内涵的包括整体伦理、经济伦理、民主伦理、教育伦理和科技伦理在内的现代人权伦理 ,以此解决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