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白乐府诗中感事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乐府诗,王世贞《艺苑卮言》称:“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尚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也。”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侧如见。”这里讲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不同,李白的乐府诗用古乐府旧题,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像李白的《蜀道难》《远别离》都是古乐府的旧题,是拟古乐府而作。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写当时情事,题目也是新的。李白的乐府诗,有摹仿古乐府而别出新意的,有借用古乐府来感事的。前一种是摹仿,自然比不上杜甫的写当时情事;后一种借乐府旧题来感事,有写得极为深刻的,它的思想的深度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较杜诗更为突出。前一种像《乌夜啼》,《乐府诗集》列入《西曲歌》中。李白的一篇是仿照庾信的,把两篇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3.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东汉时期的诗歌创造水平的《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之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抒情艺术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文章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上、人物外形刻画上以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十九首》在艺术上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篇杰作,也是古典诗歌传统教学名篇。可是关于此诗寓意,向多歧义。或以为危房、杜而作,或以为讽玄宗幸蜀,或以为讽章仇兼琼,或以为沿乐府旧题、蜀人自咏蜀,或以为送友人入蜀作,或以为寓仕途坎坷等等。按本诗最早见载于成书于天宝十二载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又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关于天宝初李白至长安,贺知章曾叹赏其《蜀道难》的记载,说明此诗不可能作于天宝十二载以后,因此危房、杜,讽玄宗幸蜀说已难成立。至于蜀人自咏蜀、送友人入蜀或  相似文献   

5.
李白乐府论     
李白的一些广为流传、百代生辉的诗歌,多为乐府诗。太白鲜为律体而大量地创作了弘扬个性的乐府诗。乐府诗的数量,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乐府诗研究的一大聚讼是诗歌的寓意,太白乐府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使得诗歌寓意众说纷纭,对诗歌主题寓意的研究,应结合乐府古辞题旨,结合诗歌内容,从美学方面加以认识和探讨,这样就更符合形象思维的特点。太白的乐府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自由的一种诗体。唐代乐府诗大部分脱离了乐曲,成为自由抒情的一种诗体,太白的乐府诗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散文化的语言,文言虚词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音韵的疏密有无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7.
一历来关子《蜀道难》的诠释 《蜀道难》本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唐人吴兢《乐府题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险。“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对此乐府古题内容的最早解释。历来在这个题目上大做文章的不乏其人: 《乐府待集》所牧的《蜀道难》有:梁简文帝二首、写三峡一带的景物,巫山的连绵不断,巴水的回环曲折;梁刘孝威二首,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的诗作《三月》语言简单朴实,意境清新优美。本文从该诗的音韵节奏、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并联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文体学方法解读该诗,有助于了解诗歌的风格,并加深对该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蜀道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奇构佳制之一。它当初一问世,就在同代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激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的评语中,特地标出此篇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殷璠作为一个著名的诗选家和评论家,把《蜀道难》引为“骚人”的同调,是很有见地的。此中消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来,  相似文献   

11.
李白好大言,在诗中常常表现为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以及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还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意象的追求,因而形成其诗豪放飘逸的风格和瑰奇宏阔的美学特征.李白喜好大言主要跟他粗犷豪爽的个性和浪漫的气质密切相关,跟唐人豪迈自信、说话夸饰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还跟传为宋玉所作<大言赋>、<小言赋>和南朝至唐流行创作<大言诗>、<细言(小言)诗>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部分乐府咏史诗,虽然在表面上具有与南朝相似的题材女性化、趋同化特征,却蕴涵有女性生命关怀意识;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全面恢复汉魏兴寄传统,扭转了南朝、初唐时期比较孱弱单一的格局,拓展了乐府咏史的题材,标志着盛唐乐府咏史进入了一个广阔天地。同时,其乐府咏史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多为旧题,但能恰当地处理复古与革新的关系,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此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李白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范成大初年吟咏之清丽俊逸诗风与豪纵快意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成大的诗歌创作是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的。其初年诗歌创作已注意向鲍照等六朝诗人和唐代诗人李白的学习,尤其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上,其诗歌呈现出清丽、俊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瓯北诗话》是赵翼晚年的论诗名著,其所论诗家凡十,李白排第一。是书对李白的研究颇为详赡,涉及到李白的生平、思想、政治表现和诗歌的题材、体裁、寓意、真伪辨析、艺术风格、艺术承传以及与杜甫、苏轼等人的比较等方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按照赵翼自己的话说是"始知其真才分,真境界,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这种剖析,在"尊杜抑李"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是赵翼文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中有几篇题为"白侍郎"作的俗体诗文,一般认为是民间诗人托名白居易的创作。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白居易的诗学思想反观这种托名创作,可以看出白居易所倡导的通俗文风,及其早年写作新乐府时贯彻的训俗理念在世俗民间得到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5):62-69
姚铉《唐文粹》、李昉等《文苑英华》、郭茂倩《乐府诗集》三部宋人总集,均对汉唐乐府进行了关注,其中尤以《乐府诗集》共12大类5205首乐府诗之量,而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但三部总集在对唐人乐府诗的收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表明姚铉、李?、郭茂倩等人对于"乐府"的认识并非一致,更有甚者是模糊不清。宋代的乐府诗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新题乐府又有即事类乐府、宫词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之分。宋代诗人创作乐府诗不在其乐府诗题中冠"乐府"或"新乐府"字样者,既与其没有这种创作习惯相关,又与受李?等人于《文苑英华》中之模糊不清的乐府认识有着一定联系。而此,即构成了宋代乐府诗的一种特殊性。宋代的乐府诗还具有可配乐而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咏新曲于故声——改造旧经典、再造新范型的陆机乐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人乐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为曹操乐府,一为(曹)丕(曹)植乐府,一为陆(机)谢(灵运)乐府。曹操乐府乃英雄之乐府,其诗中的忧患意识,天下襟怀,千古一人;曹丕曹植乐府乃文士之乐府,子桓乐府多吟人生之忧,子建后期乐府多咏失志之痛,在后世文人中最容易引起共鸣;陆机谢灵运乐府乃是士族文人之乐府,其声誉隆盛于中古之时,沉寂于明清之后。太康时代,陆机把文士乐府引入到士族文人乐府的苑囿之中。陆机不仅用绮靡的风格去改造旧经典,同时,用乐府记录和再现了贵族们的物质生活,表现出具有士族特色的功业追求。在六朝这样一个门阀士族异常兴盛的时代,陆机乐府比三曹乐府更具有典范性。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20.
李白以其辉煌的诗篇,将人性予以诗化的表现,这是一种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的展示.正是这种人性诗化的特征,使得李白及其诗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层次的接受对象中,获得了广泛的激赏与共鸣,使受众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宣泄或补偿,这便是李白诗歌经久弥新、魅力不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