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西部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应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出发,构建社会变革中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治理机制,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格局与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新世纪即将到来,中国的经典文化与经典文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格局究竟是怎样的呢?1  当代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大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使思想文化领域获得空前解放。但中国毕竟是个积淀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文明古国,目前改革的实质便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而农业文化的顽固自闭与巨大惰性不断干扰和阻滞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时代落差。首先,当我们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西方工业文明早已走出成长期,…  相似文献   

3.
从臣民人格到个性独立:清末民初德育目标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着清末民初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中国德育目标也呈现出从臣民人格到个性独立的现代转型.探讨这一转型的复杂过程和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理性重建当代德育目标与建构和谐社会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重返八十年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题域.但是,由于缺少“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使之成为一种学院化、知识化的叙事话语或时髦标签,遮蔽了“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研究”的历史深度及其当代价值,暴露出中国当代思想史研究的浅表化倾向.如何在重返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并阐释其“正在进行时”的当代史意义,需要“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开始,埃及现代启蒙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侯赛因·法伍兹以归国知识分子的身份,以旅行文学的形式,参与、推动这一时期埃及社会变革的浪潮.1978年后,我国开始一系列改革,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学界也涌现出一批勇于表达、敢于创新的作家,而余秋雨是收获荣誉和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两住作家出发旅行之际,正是埃及和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剧烈转型的时期.在相似的变革背景下,两位作家在旅行中思考文化的同时,也在验证对文化的思考.通过对两位作者早期旅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比较社会变革映射下两位作家作品的特点,比较分析社会变革与两位作家早期旅行文学创作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道德的转型和建构,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发生了激烈而深刻的变化,道德面临着转型与建构的新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体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以社会结构变迁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引起了公民政治认同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对其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和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治理绩效认同的弱化,对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对制度规则认同的流失。  相似文献   

9.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了深刻的变革、转型时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领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激荡和令人目不暇接的变革之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内外各种思想交锋、斗争的前沿地区和敏感地带,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 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一是社会变革的需要。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人们的利益关系都会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趋向多样化、复杂化,许多事物变化多,变化快,反复…  相似文献   

10.
最近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南中国沿海的展开,成千上万的民工涌进广东珠三角进厂打工。在这股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和人员流动的浪潮中,中国当代社会与当代文化发生着激烈变化。伴随着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与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与新的文化。“底层”和“打工诗歌”就是这一转型与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通过视觉表意实践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转型进程之中,并推动了一种带有显著时代局限性的视觉主体的形成.公民身份既与这一主体形象构成互为表里的逻辑关系,又是深入探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此,对大众文化的视觉主体建构问题进行反思,需要重点回应公民意识的视觉启蒙、公共世界的视觉重建、文化公民身份的视觉形塑等一系列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本土问题.无论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主体身份建构,还是社会转型的未来走向,这些问题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每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便呈示某种强烈的转型特征的状态,文坛的特殊规律便是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集中出现。这些以知识分子为语义、意象的当代创作中,蕴含着在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饱尝了普通的精神危机、心灵失衡、价值失范的痛苦之后,对自我人格、心态的自省与重构。当代文坛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同世界文学大潮的同类作家、同类题材相比,其角色意识同在,表达了中国文学文化外求的时代声息和文化的融通欲望。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徽州女祠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祠特别是徽州女祠,是目前徽学研究中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对女祠的诞生以及女祠的建构和运作,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徽州女祠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治松散、徽商兴盛和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幼思想的产物;徽州女祠以其建构形式和运作内容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女性的觉醒和社会变革时期的特点;徽州女祠这一活化石记载了中国妇女抗争与觉醒的早期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而且内涵着对社会文明尤其是人的现代文明的重铸;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大厦的建构,不仅要有现代市场经济作为其坚固的基础,而且要有全社会成员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精神素质的增强作为其不朽的支柱.高度重视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既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又是顺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政府始终面临着向其管制范围内的公众证明其执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的压力,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转轨时期,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不同时期应诉求于不同合法性基础.现时的合法性基础已经面临某种程度的危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制度合法性基础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权力体制民主化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社会秩序正处于变革中,表现为社会规范体系、社会权威、价值理念等秩序要素及其联系方式的急剧变化.变革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双重转型,这种转型是社会秩序变革的一般动因在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中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要素和层次等方面的变化看来,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呈现为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异常复杂性的特点,这使社会主体在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时易陷入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话语真正成长的时期.随着学院化马克思主义的生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形象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产生了一些理论热点,如教科书批评、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生存论导向、现代性问题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文本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批评、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热点不仅多,而且变化快,见证了研究的分化、深化、转型和整合.在对话与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正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理性化是西方社会演进的趋势和文化研究的主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失序问题是观照理性化局限的窗口.文章对分别生活在这两大转型时期的迪尔凯姆和哈贝马斯关于社会秩序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人在社会失序与重建方面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得失,这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