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天问》探真周禾《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更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历史以巨大的时间跨度留给了昨天。今天的人们一方面创造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必然...  相似文献   

2.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天问》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孙作云先生《天门研究》中专列《〈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一节,林庚先生《天问论笺》亦附有《〈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诸文,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有《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文,萧兵先生《楚辞新探》有《“勋阖梦生”:〈天问〉里的逸史》等文。郭沫若先生对《天问》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天问》“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虽然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但我们只要把这些问辞去掉,就可得到…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异常奇特的古诗,诗中有许多疑团至今未能解开。在分析古今学者研究《天问》的历史和现状之基础上,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研究《天问》,通过辨析《天问》特异性,弄清屈原作《天问》的真实意图,重新诠释《天问》题义和主题思想,破解《天问》中的一些千古疑团。  相似文献   

4.
古今楚辞研究学者对《天问》题旨的阐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题图抒愤说:二、讽?楚王说;三、为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它们给人们探求《天问》题旨以深刻的启示。但是它们又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或表面接触到《天问》的题旨,所以未免失诸偏颇。比如“抒愤说”,就是只接触到《天问》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5.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且进行过超时空、非线性的多维缀合;在功能上,其承载着注家籍图画以知得失、明治乱的鉴戒意识,肩负着将《天问》文辞深奥意蕴予以具象化图现、文本关键情节予以孕育性描绘之任务,并与本文形成佐证、补充关系,以产生审美张力."图注"扩大了《天问》在市民阶层与知识群体中的影响,拓展了"注骚"与"读骚"者的审美视界,丰富了中国古代经典阐释之方法,具有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内证探索《天问》的著作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是屈赋中的重要作品,诡奇难解。之所以难解,或如清代学者蒋骥所说:“屈子之文,本皆平易正大,《天问》亦然。间有艰深佶屈之言,乃当时故实。……或间有错简讹字,故使人难晓。”(《楚辞余论·天问》)但是,《天问》在屈赋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燃烧着诗人屈原炽热的激情,突现着诗人怀疑、批判旧传统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它是一曲不同凡响的高亢的战歌。鲁迅先生相当推重《天问》,谓其“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天问》并非专门叙事的史诗,但它上自帝喾、下到齐桓,提出了很多的历史问题。《天问》也不是专门来研究古史,但它在无意中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史料和历史线索。人们知道,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冢竹书》的发现,因其内容与经传“大异”,曾在史学界引起一场震惊。其实,《汲冢竹书》讲的“启杀益”等,屈原的《天问》早已有明白的记载。而《天问》对鲧之被刑和益之被代等事件的问难,正是后世“疑古”、  相似文献   

8.
冷峻与热烈的辩证统一──三论《天问》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天问》艺术成就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文章从《天问》的创作心理、思想内容、情感抒发、审美特色等方面着眼,论述了《天问》具有冷峻与热烈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色.《天问》自始至终的170个诘问是冷峻的,然而诗中呈现的作者的表象活动却非常热烈;《天问》全诗充满着屈原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但全诗的情感抒发则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9.
自清初屈复在《天问校正》中第一次提出错简说并动手作了某些整理后 ,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其间众多学者承屈复的观点对《天问》进行了整理。考察这段整理史 ,是一个加速的往复曲线运动 ,而存在三大根本问题 :(一 )几乎所有的整理都忽视了对《天问》书写形式的判断 ,而这恰恰是整理《天问》的首要条件 ;(二 )整理者只将错简看作一个孤立的现象而作孤立的研究 ,没有认识到它是整个屈骚研究中的一环 ,没有从研究史的角度全面统一地分析处理问题 ;(三 )忽视屈原创作《天问》的特定心理和方法 ,错误地以叙事文学的标准框求之。反思这段历史 ,结合全部楚辞整理史分析 ,可得出《天问》基本无错简的结论。至少 ,在当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无论你持何种观点都不能对《天问》进行具体整理 ,哪怕只整理一处 !  相似文献   

10.
《天问》犹如藏民族《世巴问答歌》,是在神事活动中形成的楚民族的问歌体创世史诗,属于巫史文献的范畴。屈原是其传承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由于祠庙壁画与《天问》内容基本相同,屈原把《天问》的问歌部分写在壁画上,又由于《天问》问和答的句式几乎完全相同,所以没必要写出答的部分,造成《天问》有问无答的假象。楚公室之人将其抄录、传唱,崇为经典,使文本形式的《天问》得以传世。《天问》是创世史诗,其连环式结构使《天问》整体结构"井井有条",而具体叙事偶或"文义不次",因而被后世以"错简"论之。  相似文献   

11.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12.
楚骚证解     
讲读《楚骚》,对旧注有所未安者,求证于民俗、考古和古文献,间有所得,作《楚骚证解》,以就证于方家。 1.《天问》:“女娲有体,孰匠制之。”按:《天问》这一问,解者均失其原意,如王逸注: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楚辞章句》) 按:《天问》传言“女娲有体”,并未及“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的传说,增字解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品的西译,除《离骚》外,以《天问》最为多见。这部被鲁迅誉为“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万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的“问题”作品,自传世以来,曾引起过中外治楚辞者各方面多角度历久不衰的兴趣。今人更是综合运用了民俗学、神话学、初民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学科的成果来探究、寻绎《天问》。关于《天问》,虽太史公曾“口论道之”,刘向、扬雄也曾“援引传记,以解说之”,王逸时代人们还能看到这些书,但时至今日,子政、子云之说既已久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认为"天问"包含三种涵意:首先,此"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神话传说的概括;其次,"天问"即"问天",动词后置,其语意是向天进行发问;再者,作者内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为倾诉对象,对天来借以表达。指出只有对《天问》题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屈原思想与《天问》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15.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那”字句、由“为是”和“为当”复合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否定词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问》是屈原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这种反思是十分宽泛和深刻的,它由现实到历史,由人生到宇宙,诗人站在现实和历史的交会点上,站在神话和科学的交会点上,站在宇宙学和人类学的交会点上,密切结合南楚民族的盛衰兴亡,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想从《天问》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神话观、宇宙观三个方面与中原有关的文化思想作一分析比较,以探求诗人屈原在战国中晚期思想界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洪兴祖的《天问》注释特点,主要在校勘异文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史料来补王逸注释的未备或模糊之处,或说明句子的转折、承接关系和内在联系,或对《天问》的旨意作进一步阐发;其不足主要是对一些难解或无法解释之字句强作训释。朱熹的《天问》注释特点,一是体例上的变化,二是在集王、洪字词注释于一体的基础上阐发个人见解,三是以哲学中的理、气说对章旨作义理上的阐释。杨万里的《天问天对解》主要是在疏通柳宗元《天对》难解字词的基础上,纠正和补充前人的偏颇、失误之处;但其明显的不足,也是因受《天对》影响较深而沿袭了其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9.
一、《天问》“日德月刑”说屈原的作品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屈原对于自然科学则一向本着求实的精神,主张“参验以考实”(《九章·惜往日》),又说“名不可以虚作”(《九章·抽思》)。《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是屈原本着这种求实精神对日月的所谓“德刑”提出了质疑。王逸  相似文献   

20.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