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镇,字信展,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祖籍甘肃会宁,后迁临洮。清康熙六十年(1721)生于临洮,卒于清嘉庆二年(1797)。吴镇生于书香门弟之家,五六岁起,废寝忘餐,缀学写诗弟进士,官兴国州牧,进沅州守。在沅州,兴修水利,兴办农桑,深得民信。近六十时还家,曾组织“洮阳诗社”。吴镇创作,极为严肃,每成一诗,总要反复吟诵推敲,一字不当,决不婪惜,断然燎之。故一生写诗将近万首,而存者仅百之二三。清代大诗人袁枚(子才)在《随园诗话》中说:“近日十四省诗人佳句余多采录诗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期,谈吸烟有害的文章,大至朝廷奏摺,小至民间唱本,多得不可胜计。但是那里面所说的“吸烟”,是指吸鸦片,实际是“吸毒”。反对吸普通烟草的文章并不多。倒是远在鸦片输入中国以前,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写文章反对过吸烟。烟草传到中国,据说始于明代后期。谈迁《枣林杂俎》有《金丝烟》条,略云: “金丝烟,出海外番国,曰淡巴菰。流入闽入粤,名金丝烟。天启二年,贵州道梗,借径广西,始移其种。叶似  相似文献   

3.
吴镇,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厓,别号松花道人,甘肃临洮人。祖籍甘肃会宁,始祖讳君爱,于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迁狄道(今临洮),四传自祖,讳伯裔,郡增生,配亢氏。父讳秉元,郡禀生,配魏氏。清圣祖康熙六十年(1721),吴镇生于临洮菊卷旧第,幼年丧父,赖其母魏氏口授经义,并延师课读,得不废学。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 ,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 ,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 ,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 ,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 ,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学生从开始吸烟到上瘾,除受伙伴和家庭成员吸烟行为影响外,还与个人心理行为、性格特征和家庭心理环境关系密切.这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学生从开始吸烟到上瘾,除受伙伴和家庭成员吸烟行为影响外,还与个人心理行为、性格特征和家庭心理环境关系密切。这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老庄”与“花果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僧西行,发自长安。《西游记》上,有孙猴起家于花果山,猪八戒招亲于高老庄之事。查长安往西北,确有一高老庄,在陕西省乾县(武则天陵墓“乾陵”即在该县)境内;还有一花果山,在陕西彬县境内,都离西安不远。乾县的高老庄,又名“郭罗庄”、“疙脑庄”。该地老百姓羞称“高老庄”,有女孩子的人家,此种忌讳尤甚。也可能,此地  相似文献   

8.
“老大”常指排行第一的人,这个义项被广泛用于指排名最前的人或组织、团体,进而引中为一个群体或行业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9.
《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发表郭齐勇的文章。指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 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来拯救中国文化的衰落。文革的主体是痞子。他们也不是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某税务所来了一位讲普通话的某甲,住在税务所寝室里。因想找一位洗衣服的人,便去问一位不懂普通话的炊事员陈某。某甲说:“请你找一位洗衣的有没有?”陈某说:“我这里西医好几位,黄某最高明,你有什么事?”某甲指指身上的衣服,陈某领会“一定是胃痛”。因而即去找来黄医生,一同来到某甲房间里,并说:“西医已来。”某甲看到这位洗衣者身背皮包,派头十足,因问:“你是洗衣的?”黄说“是”。某甲即将换下的衣服一件一件拿出来。这时黄医生不觉一惊说:“同志,  相似文献   

11.
“洁具”与“洁面”是近年出现的新词。看来是厂商的创造。“洁具”是利用已有材料 ,根据现成格式“填词”造成的。由于早已存在“农具”、“雨具”、“茶具”、“餐具”、“道具”、“文具”等词 ,并且已经构成偏正型的“X具”格式 ,这一格式中 ,“具”取“工具”或“用具”之意 ,而“X”则表示这种工具的用途 (或类别 )。为了命名一种“供做清洁用的工具”的产品 ,于是就利用已有的语言材料 (“洁”和“具”) ,仿照“X具”的偏正型的结构格式 ,构成了“洁具”这一新词。在厂商看来 ,“用来做清洁的工具”即为“洁具”。而“洁具”的“…  相似文献   

12.
“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思想,也成为一种著述体例。一种是思想与理论上的通,如《史通》《文史通义》;一种是文献上的通,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两类虽然形式有很大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一种求通的意识。从中国学术史来看,求通的意识与学术追求,往往是在学术积累己经十分丰富时候出现,因为只有在总体的积累己经足够丰富的时候,思想上的“通识”与文献上的“通览”才有可能同时在这样的时候。而这样的时候,学术上的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所以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以“,求通”的学术意识与“通”这一类…  相似文献   

13.
“三不主义”就是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这是一个政治民主、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问题。实行“三不主义”就是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造成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照理说,我国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兴旺 《快乐青春》2011,(10):25-25
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父亲为了启迪儿子,在荒山上种了两棵树。一棵树每天要浇上一桶水,还经常施肥、除草,爱护倍加;而另一棵树,自栽上成活之后便再也没去管它,任由它独立生长……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世纪初文、史、哲请人文学科从传统学术框架中独立出来之后,人文研究就受到来自“科学主义”的影响与冲击。不过,稍为留意即可看出,在众多人文学科中,数历史学的科学化冲动最为强烈、“科学焦虑”最为深重。譬如,在学坛上,“文学科学”或“文艺科学”与“哲学科学’等提法甚为罕见,而“‘历史科学”一词则成为流行的对历史学的尊称。历史学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都处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之中。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以下两个方面:回.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知识确定性的渴望。就其本意来说,“历史”应该说是“真实”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贡华南 《东岳论丛》2019,40(10):171-176
"不倦"是古典时代的"通德"之一,也是理想的存在方式。以强大的爱敬为其基本态度,以坚定的信念与专一坚韧的意志为其基本品格,以深深扎根天地万物而不以己自限为其根基,不倦指向自我的超越与对他者的拯救。我不倦,也使民不倦,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现代人以"个"为"体",以"己"自限,虽富虽强却注定远离不倦。甚而,欣赏倦、赞美倦成为时代品味。于是,现代人之倦意注定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9.
“铁饭碗”不是“泊来品”,也不是这几年才冒出的新玩意儿,乃是历史悠久的“国宝”。封建世袭制度就是最古老的“铁饭碗”《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的子孙捧的就是他们的祖宗从死人堆里挣回来的“铁饭碗”。虽然他们已腐败到“只有两个石狮的眼睛是干净的”,内里早蛀成了空壳子,还照样在那里耀武扬威。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就因为缺乏竞争机制,几千年还在那个古老的圈子里转。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的优越性只有在同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充分显露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历史新的一页。改革开放的开山巨斧,砸烂了我们捧了多年的“铁饭碗”,十亿农民,放开手脚,在竞争中开拓,登上了商品经济的舞台,短短的几年时间,他们甩掉了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这两块压在翅膀上的巨石,开始腾飞,靠现代科技和现  相似文献   

20.
今之弄笔者每好遥溯到原始的老祖宗,说什么“炎黄子孙”。并且由电视艺术家把“炎黄”弄上荧屏。在我看,这批先民生活是“群婚”式,知有母不知有父,衣着上是“茹毛饮血,披萝带薜”,使用工具上是“石器”。因为他们的生活种种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况且没有明白和系统的记载,只据古书上的“只言片语”及地下考古所见,就能导演出连轴的大型剧本,我不能不佩服他们大胆创造的魄力。 可惜的是现在被派定为“炎黄子孙”并不给老祖宗装脸,小小年纪便无恶不作,抢劫杀人,奸淫妇女,置法纪于不顾。这怎么说呢?我每看到报纸的记载就为之心跳脸红。如果说我也同属于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