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元杂剧“代言体”的特质,决定了创作者必须通过剧中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元杂剧的对象是以城市平民──市民──为主,这就要求作家站在平民的立场,以平民的视野去审视事理,从而促成了元杂剧的平民化倾向。正是由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使元杂剧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获得了众多的观众,进而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同乐院燕青搏鱼》中的燕青,是一个平民化的英雄人物,燕青形象更多的表现梁山好汉为民除害的侠士义气。《水浒传》里的燕青,是一个忠心耿耿、机智灵巧、了身达命的贤才,性格比元杂剧里复杂,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水浒后传》沿袭《水浒传》里燕青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出谋划策、智勇过人的非凡将士,一个出类拔萃的军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道家思想与全真教的关系切入,对元杂剧中关涉全真教的剧目进行了剖析,并据以历史事实指出: 元杂剧中的氤氲道气是全真教对元代社会巨大影响这一世风世情浸染的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杂剧中存在着终极意义层面上的审美超越倾向  相似文献   

4.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官吏形象的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官吏和元杂剧中的官吏一样,类型比较单一,大体可分为贪官、庸官、清官三类,且各自特点鲜明。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官吏,又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带着蒙元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因此,他们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文学的平民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就诗歌来说,反映平民的喜怒哀乐,与平民精神相融汇,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和审视生活,也成为当下诗歌的写作取向之一。然而,这种诗歌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此外,当下诗歌中的日常化与生活化、低俗化与粗鄙化倾向,往往被看做是平民化的诗歌倾向,这其实是对平民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平民化”作为时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出的风格倾向,是伴随着新闻媒体对普通受众需求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而形成的;电视新闻“平民化”的风格特征经由四种方式建构而成;而在对“平民化”新闻节目进行陌生化的阅读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平民化”的风格定位是新闻媒体给自身贴的标签,同时,“平民化”的电视新闻同样是由媒体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上场诗是元杂剧重要的戏剧要件。与介绍出场人物地位、身份的功能相联系,上场诗出现了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本文从脚本创作、舞台演出和欣赏接受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元杂剧类型化上场诗的形成原因,进而揭示类型化上场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奠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平民化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中的制胜法宝,然而其平民化背后日益显现的媚俗倾向,令人担忧.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一些丑闻、献媚名人、取悦市人、离奇古怪的社会新闻的报道数量大幅增加;为片面追求爆炸性,新闻标题制作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来博一时的轰动效应;对所谓"热点"猛炒爆炒.社会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这一媚俗倾向值得反省.  相似文献   

9.
以冲突世情为主的戏剧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为何偏偏出现在元代?元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以汉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先导.在外族入侵并掠夺政权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异化.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元杂剧因为能够同时满足统治者、民众和创作者的需要而迅速崛起和成熟,在历史断层中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10.
元代婚恋剧是元杂剧创作的一种。元代婚恋剧在主题倾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出现了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尚情倾向。这种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大团圆结局有深刻影响,直接启迪了明代汤显祖“情至”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1.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议元杂剧中的“斡脱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选择问句从先秦到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元刊杂剧作为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文献。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后发现,“VPNegVP”式在元刊杂剧中是一种占据优势的反复问句,“是”字并列问句在元刊杂剧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句尾语气词趋于减少的同时,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句中语气词,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又带有元杂剧自身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元明曲学家对杂剧的分类经历了从以人物类型为主到以内容为标准的过程。夏庭芝的《青楼集》中有关杂剧分类的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情况:首先,当时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杂剧是驾头、闺怨、花旦、软末泥、绿林五类。其次,《青楼集》的分类折射出元杂剧表演的发展,杂剧脚色的日益完备,分工的趋向细致。一方面,小旦逐渐成为受爱重的角色,显示出元杂剧外脚的发展。另一方面,花旦成为旦本中颇受欢迎的门类,逐步从正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题材和情节的特征是由元代杂剧艺术独特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与传统的文人文学相异,以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剧场演出才是元杂剧艺术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市民趣味的制约和俗文学传统的影响成就了元杂剧的独特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6.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8.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19.
诸宫调的说唱艺术形式主要从变文、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错综变化发展而来,《董西厢》则是现存最完整和艺术形式发展最为完美的诸宫调说唱文本。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