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毛宗岗、金圣叹都对古典小说的结构给予了极大关注 ,但二人的结构观念有很大差异。毛宗岗评点小说结构以情节为中心 ,把小说文本看作是一系列事件的人为而严谨的逻辑组织。金圣叹则对情节之外的“闲笔”给予了更大关注 ,认为“闲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性、趣味性 ,提高小说的审美品位 ,因而与情节一样 ,是小说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大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鉴赏强调“理会文字”,主张读者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交融和渗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审美心境。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具有现代性理论探讨风格,对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贯华堂本金批《水浒传》,下同)。不少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者误认为这是金圣叹对历史和小说区别的认识,并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对金圣叹的文学本质论作了歪曲的理解与论述。为了正确理解与评价金圣叹的文学思想,笔者深感有对此作一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关于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我曾写过两篇文章(见拙作《金圣叹小说理论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论“动心说”—金圣叹小说理论再探》,《争鸣》1983年第2期)主要探讨了这一理论的核心——典型与典型创造的有关问题,这里再就他对小说结构的论述作点评价,提供给今天的小说理论界和创作界参考。需要说明的是,金  相似文献   

5.
“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文本结构及总问题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联。意识形态是症候阅读的根源,它决定了文本的结构以及思想理论的总问题,所以,虽然文本结构是症候阅读的直接对象,但症候阅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潜藏着的总问题。对症候阅读的内在含义的分析也表明,症候阅读的实质就是总问题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清初南京周氏醉阱堂与李渔芥子园合作并先后刊刻通俗小说“四大奇书”评点本,首次以出版物形式将明末散在性提出的“四大奇书”以系列丛书付诸刊刻,真正推动“四大奇书”小说文本的定型和各自所代表的小说流派形成,最终促进中国古典通俗小说评点“金圣叹一派”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四大奇书”系列评点和刊刻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发愤立言”的工具,其评点已超出以往文学评点与阅读的范畴,而具有政治与社会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学是金圣叹诠释“才子书”的重要思想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极微法的分析来透视金评中的佛学色彩,指出极微法的根本特点在于“色”与“空”、“有”与“无”的统一,并以此为原则去解读金评中一些基本的文法理论,由此反映出金圣叹小说评点背后的思维方式及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张竹坡的“情理”并非仅包含“人情物理”这一层内涵,而是含纳了几种不同含义.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中的所谓“人情”“天道”乃为一体,不存在对立关系.李贽、金圣叹和张竹坡的“情理论”均强调小说创作中真实情感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李贽和金圣叹认为,用虚构的却合乎“人情物理”的情节也能表现真实的情感,张竹坡更推崇《金瓶梅》式的如实地描写人情世景的方式.相对前三者的“情理”观而言,脂砚斋的“情理”观内涵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为研究依据 ,通过分析探讨金圣叹的三类阐释性评点———字句阐释、内涵阐释及结构阐释 ,总结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在创建古典小说阐释方法和小说批评理论以及理解、评价和传播中国小说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和李渔虽同属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且都精于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但两人的性格为人、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等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因此,金圣叹与李渔的文学思想也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各自独有的特点。金圣叹服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推崇悲剧,肯定《水浒传》与《西厢记》都是以悲剧结尾的杰作。李渔则表明并不认同“发愤著书”,宣扬“唯我填词不卖愁”,极力肯定喜剧创作,甚至认为自己的诗文“皆属笑资”。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突出之点即是"腰斩<水浒>".金圣叹继承了明代李黄的批评传统,把通俗性小说、戏剧与高雅的诗文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小说、戏剧比诗文具有更高价值.他还提出了"因文运事"、…三境'说"、"个性化"、"澄怀格物"与"因缘生法"等小说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的人物性格论是一种至情至性之论.这种至情至性的核心即是真.这种"真"从创作主体来讲,是指性情真挚与表达自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则是指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探求作者为文之真实用心,使整个心灵、全部情感沉浸到艺术境界中,达到出神入化的进步,以领悟作品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的小说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水浒传》的创作动因是"发愤作书"、寄托"庶人之议";创作方法是"因文生事"、"动心"想象、"凭空造谎";艺术成就是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真实性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是相反相成、同中见异;情节结构的设计法则是相似相避;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是"险绝故妙绝""、险极则快极"。这就使得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超越了单个文本,获得了普适的小说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所依据的是繁本<水浒传>.本文通过细致的校勘和分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有的内容出于繁本<水浒传>,如潘金莲毒杀武大的部分,但有的部分如武松打虎等显然只可能来自<水浒>简本,由此推测<金瓶梅词话>作者在写作时所依据的应该是残缺不全的繁本<水浒传>,其不足的部分则据简本<水浒>改写.文章并结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有关记载,推论<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间当为万历初年至万历十七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初年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是戏曲评点的高峰 ,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戏曲评点已经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它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 :思想家李卓吾开启戏曲评点风气的奠定阶段 ,文人竞相参与的拓展阶段 ,创作、评点合一的深化阶段。清代初年金圣叹的评点《西厢记》正是明代戏曲评点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文学鉴赏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理论,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精神,他在前人“自得”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造”说,通过解读“古人”和被“后人”解读的独特阐发,不仅张扬自我的鉴赏主体性,还大力张扬后世读者的鉴赏主体性;他的鉴赏主体性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西方接受美学等文学接受理论相比较,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在其文学评点中提出了诸多理论主张,对于《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的《红楼梦》在题材创新、描写技巧、艺术结构、悲剧意蕴等方面所取得的开拓性成就,均与金圣叹的评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的心性论与晚明思想的困境——以"忠恕"说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圣叹的以“忠恕”说为核心的心性论,以往的研究认为其宗旨是批判假道学和提倡自然人性论,但又多少保留了儒家伦理观念。其实,“忠恕”说是至诚与至善合一的人性论,它所针对的不只是假道学,而是晚明思想中的“伪善”和“着善”的两重困境;同时,对于王畿“四无论”、李贽《童心说》等前人的救弊之方,“忠恕”说又试图纠正其偏差。“忠恕”说的理论漏洞正缘于其双重翻案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水浒传》生成史的角度,将《水浒传》的成书和作品主题的嬗变联系起来,论证梁山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传奇色彩和归正倾向。它是封建社会全社会被压迫者与有志之士的反抗与追求的“交响曲”,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的一种“全景式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0.
契丹小字《郎君行记》的首三字表示"大金国"。其中对于意为"金"的契丹小字,前人曾为它构拟种种读音,但迄今犹无定论。《博州防御使墓志》中出现的另一个契丹字,据其语音可能也表示"大金国"的"金"。通过两种不同写法的"金"的对比,构拟了意为"金"的单体契丹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