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实录》记载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最后一部实录体史书。其编纂的过程,同历代实录一样,存在实录不"实"的问题。《清实录》编纂中的曲笔主要有粉饰性曲笔和受权力所迫的曲笔。实录的编纂制度和史官自身缺乏直书精神是造成史官曲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说《敦煌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实录》是以记载北凉以前敦煌先贤耆旧为主的郡国之书 ,将其作为实录体史书的最早撰述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敦煌实录》的卷数有十卷、二十卷的不同记载 ,其原因已很难考究 ,学者提出的“先为十卷后增为二十卷”的假说毫无根据 ,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宋实录》是宋代官史史料的一大总汇。它汲纳了宋朝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始档案、初级史书《起居注》、《时政记》和二级史书《日历》等史料,进行"编年附传"式的编纂与改造,形成宋代最重要且篇幅巨大的官史著作,然后又为其后的宋朝《国史》、元修《宋史》、编年史、杂史等著作所采掇,成为后出宋史的史料之源。《宋实录》在宋代官史史料的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实录是修撰唐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虽然,现在除韩愈所修之《顺宗实录》尚存外,其余的唐实录俱已亡佚,但是,《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大体上都是以唐实录作为基础修撰而成的。因此,研究唐实录,对于研究、选择、利用两《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的史料就有重要意义。关于唐实录的史料价值,前人并无专文论述,不过作为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一般来说是得到人们肯定的,置疑者可谓甚少。无庸赘言,实录是政府修史机构所修的官方史书,有国家档案可据,关于军国大事发生年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实录小议     
实录小议王世英,苗续秉说起“实录”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史学中至少有两个含义:一为编年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一为史学家对于史事的真实记载。后者事关重大而又常常为许多著述所忽略,故笔者拟就此略述管窥。“实录”作为史家对史事真实的记载之含义,始见于《汉书·司...  相似文献   

8.
唐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为记载六朝事迹的一部重要史书,近年先后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校点本问世,但其中疏漏之处,乃时有所见。本文就其中第十一卷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外在的表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学人研究也大都侧重于从文献学角度予以评析,如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等.与史书体裁相对的则是史书的内部体例,主要指规定和构成史书内容基本秩序的条目、凡例和特殊处理方式等,目前史学界对此有很多的学术探讨.而对实录体能否成为一种史书体裁的研究,据笔者所识,未见有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实录是汉族王朝为其帝王专修的史学体裁。少数民族政权修撰帝王实录,既是其部落民主制瓦解和帝王专制制度建立的象征,也是其汉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政权在实录修撰过程中,基本上仿照汉族王朝实录修撰的观念、制度、体式和体例,但也因自身传统的影响而给其实录修撰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唐音宋调”之谈已成公论。唐、宋诗歌风貌各异,两者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但综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诗歌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宋诗并没有绕过唐诗的影响。宋诗中的晚唐诗风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即是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从“晚唐体”在当时的盛况及宋初与宋末前后呼应的情形可见晚唐诗风在宋代的接受史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林鸿、高木秉为首的闽中诗派活动于元末明初 ,他对明代前期尊唐诗风的演变起有重要作用。他在理学诗、“台阁体”诗风行时 ,使尊唐诗风得以保持和延续 ,又对弘、正时期诗法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以中国书法史为经略,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趣味对同期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以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为个案,着重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濡与融汇。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5.
论《唐鉴》的编纂特点及其历史评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鉴>的编纂特点是把传统的编年体记史格式与纪传体史书中的"论"、"赞"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以历史事实或人物为评论对象,阐发史家政治见解的历史评论体裁,并模仿<春秋>书法,表达其对于正统问题的看法.其内容特点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展开历史批评,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权建设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采用了《春秋》创立的编年体结构 ,其可贵之处为在继承的基础上富有巨大创造性 ,结构更为完整 ,线索更为清晰。因此《左传》是自成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对后世叙事性作品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初唐诗格看初唐人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以来文人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更重视辞藻声律等形式方面,导致情感内质的虚弱。初唐诗格在重视形式问题的同时,还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志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理论表述.而是在具体作诗方法的讲解中体现的,才经常被人忽视。初唐诗格这种现象反映出初唐文人的文学观念。初唐文人在继承六朝文学观的同时,结合自己时代文学现状,认为主要应解决如何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从而把情感志趣和词采声律统一在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明代边疆史籍内容丰富,体裁以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为主。编年体边疆史籍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年体叙事方法在前朝基础上继续发展,在记载人物上则有所创新;纪事本末体边疆史籍开始大量出现并发展变化,选材灵活多变,数量众多,叙事具有完整性,史论与纪事本末体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唐代判词的文体特征明显受到当时文学形式的影响,形成了判词结构清晰、分析透彻、长于讲理的风格。本文以白居易《甲乙判》为例,分析了唐代判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岭南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岭南古代小说的源头,滥觞于西汉初年,成熟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尚有余音。其内容包括岭南的远国异民传说、山川湖泊传说、动植物传说和奇珍异宝传说。在创作意识上,由两汉的“实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尚虚构”,再发展到唐代的“有意为小说”。在艺术上,两汉叙事粗陈梗概,语言质朴;魏晋南北朝叙事完整,语言渐趋优美;唐代叙事生动曲折,语言华美绮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