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按劳分配必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对此,仍有人持怀疑、观望态度,唯恐由此产生两极分化。我们认为,这种怀疑、观望是完全不必要的。本文打算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通过什么方式、经过什么途径得到实现的,说明按劳分配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以及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妥之处,热忱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采纳了经济学家的意见,以尽(?)去换取高效率,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经济上的传递和带动作用,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然而,我们同时不应忽略了社会公平问题它在目前阶段表现为“谁先富谁后富”以及“富裕程度的合理差距”问题,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上部分成员改革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试图根据社会公众提出的各职业之间收入合理差距的比例数据、来把握这个“富”的尺度,并以此测定出社会全体成员心理所能承受的“社会公允值”  相似文献   

3.
论穷与富     
决定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 贫穷与富裕,在我们这个时代尖锐地并存着。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消灭普遍贫穷的社会弊病,为劳动人民创造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是决定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 近代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都在寻求消灭社会贫穷,创造共同富裕生活的道路和方法。时至今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大问题。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探索,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由于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实践经验不同,他们对…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要问:中国迄今为止的开放与改革是否已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及相应的合理报酬,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此问题的肯定将是有保留的.这是因为在客观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当他们的政治地位因得益于改革已经或正在被社会肯定的同时,由其劳动报酬决定的经济状况却变得相对恶化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在一个无论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里,在其由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将遇到其中的一部分社会成员较之其他社会成员率先富裕的现象。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即在当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应鼓励或允许其成员中的哪一部分,在什么程度上首先富裕起来,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富裕,为回答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三个悖论.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提高、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所必须遵循的道路,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谋求富裕,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提高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层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渴望与追求。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到底即是为生存而劳作,为富裕而拼搏的历史。然而,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从“均贫富,等贵贱”的呼号到《天朝田亩制》的纲领性文献,数千年来,一个阶级为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是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指导方向 ;三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孰应优先发展、孰应暂时牺牲这个社会发展上的问题,很久以前就成为人们纷争不息的主题了,时至今日,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对它作出抉择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采纳了经济学家的意见,以尽可能小的不平等去换取高效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经济上的传递和带动作用,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的确是加速现代化过程的唯一可行之路。然而我们同时不应忽略社会公平问题,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改革的积极性,这不仅会使效率上不去,还可能会给稳定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本文是作者近两年来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观察思考以及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而写成的作者试图从公平的主观认定的角度,深化“社会承受力”这一概念的操作性,并根据北京地区社会公众对目前社会上七组职业收入差距作出的主观评价,找出社会公允均值和调整值,以及其中四种职业之间合理收入的等级序列。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说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如今,我们正在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向实现比较富裕的目标前进。廓清共同富裕有关理论问题,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共同富裕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及相关实践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共同富裕理论的首要问题——“共同 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凝聚民心冲破千难万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20多年改革的风风雨雨之路就是探索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五、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中流意识”就等于阶级“正在消灭”吗?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阶级并非自占就有,也不可能永世长存。阶级起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人的生产所得只能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产品也平均分配。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实行而来临时,才产生了阶级,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部人的劳动,甚至劳动者本身。因此,出现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或进步,消灭阶  相似文献   

10.
一、1978—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从特征渐次深入到本质,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特征、属性及其内涵等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例如,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主要体现为共同富裕。这种观点认为剥削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而社会主义则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之上,共同富裕有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加强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并对生活的社区包括医疗、环境、卫生、治安、文化、交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需求同并不富裕的社会财富之间形成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更好地发展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伟大构想。由此说明,贫富差距在短期内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日益加大,社会分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在具体方式、途径和做法方面出现了失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他强调发展生产力、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并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两个飞跃”等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扶贫开发,扶助农村贫困户摆脱贫困,不仅是群众的普遍愿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次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使成千上万贫困户解决了温饱,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农村中仍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尚未脱离贫困圈,其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家中有残疾人而难于脱贫。因此,扶贫最后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较为集中地落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上。这时的扶贫就几乎等于扶残了。这是整个扶贫工  相似文献   

14.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国现阶段在经济上的一项大政策。这一政策与按劳分配原则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需要研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与按劳分配原则的区别在理论界,不少同志倾向于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与按劳分配原则的一致方面来论证它们的关系。有人认为,两者在摈弃平均主义“大锅饭”上是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更加公平,这种公平不仅是过程公平,更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集中体现在共同富裕上。共同富裕反对搞平均主义,也反对两极分化;从公平和效率方面来说,共同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而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使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起着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办,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由于社会和自然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依法赋予的基本生活权利,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安全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看,我们在注重加快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同时,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融合数字经济,既是数字时代人民共享数字红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均衡性增长以及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为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支持、协调机制和基础保障,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也给共同富裕带来诸多现实挑战,如数字鸿沟制约全民共富的发展目标、数字算法控制挤压精神富裕的发展时空、数字逐利模式解构勤劳致富的价值认同。为此,一是要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全民共享发展红利;二是要消解数字算法控制,夯实全面富裕精神基础;三是要革新数字造富理念,塑造勤劳致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辩证决定论需要进行新的建构庞元正辩证决定论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革命性的产物。它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这决不等于说,辩证决定论就不再需要发展了。恰恰相反,辩证决定论不可能是绝对真理的封闭体系,它需要随着现代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郭齐勇  秦平 《求是学刊》2006,33(6):12-16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全球化是经济、贸易、科技的一体化、趋同化.但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等于美国化.经济全球化不意味着文化一元化.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全球化、现代化决不只是西方民主制度与理性价值的普遍化.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已经对西方启蒙理性和以功利、权利为中心的现代西方社会提出了深刻检讨.而西方后工业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负面,也鲜明地提示了西方的制度和理念存在着片面性、单向度性和"平面化"的弊病.中国固然需要参照、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和价值理念,并使某些制度与价值真正在中国生根,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助缘;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道路与模式,自己的特殊性;而且,正如离开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难以在本土文化中生根一样,离开了民族化的现代化也是难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