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数字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的影响亟待关注。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研究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使用沟与知识沟负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接入沟则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数字鸿沟主要通过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3个渠道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且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均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数字鸿沟对农村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负向影响效果更大,但在政治参与方面则相反。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数字鸿沟是"知识沟"理论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数字鸿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不仅在于扩大信息数字技术的覆盖面积,更在于提高中、低端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城乡地区数字鸿沟的出现,进一步影响农村管理结构诸如沟通网络。信息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与沟通过程有着多重交互性,因经济条件对媒介接触的差异而产生数字鸿沟,已有相关实证。数字鸿沟对农村沟通网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应找出重构农村沟通网络的关键点。即在沟通网络中树立信息把关人,提升农民信息素养,建立信息管理的科学模式,构建因人而异灵活的沟通网络。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正在更广泛、更深刻地改变和重塑着人类社会生活。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正成为智能生活下的“数字遗民”“数字难民”,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些问题的形成逻辑可归结于内外两大原因:从外部看,数字技术的应用广泛深入;从内部看,数字主体的技能严重不足。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需要技术赋能和管理赋能双管齐下,推动技术向善的数字应用技术,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治理格局,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构筑年龄友好型数字社会。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于2016—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与知识流动水平评价指标,对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技术通过促进知识流动加速驱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且其潜力仍有提升空间;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不同创新类型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因此,应充分发挥知识流动在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加速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缩小区域数字鸿沟,推进各区域文化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出生于不同世代居民的金融素养状况及其差异原因,并深入探讨在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数字鸿沟机制在金融素养领域的渗透与延展.实证研究发现:(1)青年世代、中年世代和老年世代居民之间的金融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世代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世代群体;(2)以网络参与水平和获得金融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作为中介变量,发现网络参与水平越高或越是以线上渠道作为获取金融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其金融素养水平越高;(3)采用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发现网络参与水平越高的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获得金融知识和信息,这一链式中介效应部分解释了金融素养水平的世代差异.研究结论为世代间数字鸿沟的不平等结构在金融领域再生产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乡村女性使用短视频进行自我呈现,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和勇于自我表达的实践行为。然而在乡村女性的短视频自我呈现中仍旧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数字鸿沟,影响女性参与程度、呈现效果及主观意愿的有效表达。加快弥合数字鸿沟与数字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一致,是促进性别平等的有力举措,是推动女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女性价值的重要路径。弥合数字鸿沟需要从接入鸿沟、技术鸿沟和性别鸿沟等层面分别着力,通过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媒介平台赋权效力、提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从而构建良性的媒介传播生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在“乡乡之间”。文章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并特别关注不同村庄结构条件下数字鸿沟形成的实践过程和机制。“传统村庄”和“工业化村庄”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两种典范类型,并成为我们探讨“村庄之间”数字鸿沟的基本范例。本研究将不同主体在“占有”ICTs产品上所形成的鸿沟视为“初级鸿沟”,将不同主体在“使用”ICTs产品过程中所形成的鸿沟视为“次级鸿沟”,并认为占有和使用上所形成的鸿沟在实践过程中呈现为一种“相互再生产”的效应。笔者最后指出,作为一种“移动网络”的手机或许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整合的首要载体,并成为化解数字鸿沟的有效利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普及,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经济行为影响巨大。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非农收入的负向影响较农业收入更大,在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及其他稳健性方法后,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得出,女性、中青年、东中部地区受数字鸿沟的负向影响更大;从收入层级来看,数字鸿沟对高收入阶层的非农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农业收入产生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削弱了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积累、阻碍了家庭的创业行为,降低了家庭收入,且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农收入上。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微观层面数字鸿沟指标构建、缩小数字鸿沟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为突破口,将经典知识沟研究从知识获取延伸到知识生产,以揭示微博知识生产的不同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并对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进行知识生产的程度十分有限,且直接知识生产的频率远低于间接知识生产;2)微博知识生产存在显著的性别鸿沟和城乡鸿沟;3)较于知识获取,知识生产能更好地预测公共参与,且直接知识生产的作用更大;4)生产事实加观念知识比单纯的事实知识或观念知识对公共参与的影响更大,而生产正面和中立的观念知识越多,公共参与行为也越多,负面的观念知识则毫无助益。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现行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规则的不合理性,指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支付沉重的国际互联结算成本,是抑制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加深,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提出了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网络、移动和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层次性、交互性、分众化、全息性等系统性特征,而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于新媒体发展更要有新思路,应该采取多种盈利模式,整合其他媒体资源,实现媒体发展的系统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乌鲁木齐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认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表现出的国家印象比较正面、积极,对各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体现出对国家的归属感。族群认同方面,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对于自己所属族群的情感态度、归属感比较强烈。新媒体在族际交往方面区隔意义大于联系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以其交互式、大容量、数字化等特征而在大众传播格局中一枝独秀.它的出现预示人类最基本生存手段的一次变革;在现阶段,互联网向传统媒体发起了有力的挑战;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竞争式并存发展是21世纪媒体演进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确立了用户的主体地位。掌握用户对于媒体的使用动机、选择理由及满意程度,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本。为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分析法具体探究青年群体对新闻媒介的接触状况,及使用动机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户对非官方新闻媒介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以新闻微博与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对象,媒介接触会影响新闻媒体对用户动机的满足程度和用户对新闻媒体的媒介满意程度;媒介使用动机的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间存在正向相关。为提升用户对新闻媒介的满意度,实现用户依赖与忠诚,必须在信息动机上强化内容定制,在便利动机上完善信息分聚,在娱乐动机上重视用户创造,在社交动机上追求社交化、本地化与移动化的有机整合,进而塑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相似文献   

16.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手机是作为人际语音通讯工具而诞生的,但由于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它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结合国内外数据和案例,梳理出目前手机媒体的应用状况,并对其传播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从媒体内容上看,手机应用主要包括手机小说、手机新闻、手机电视和手机学习等几类。手机是互联网的延伸,因此手机同样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但手机又是一个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要求其传播的信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以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要求。随着3G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手机有望成为继第四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成为新一轮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出现以后 ,被许多人称为“网络媒体”或“第四媒体” ,并认为它将威胁三大传统媒体的生存 ,或与三大传统媒体长期竞争 ,共存共荣。本文认为 ,所谓的“网络媒体”目前尚没有发展成为与三大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体 ,尚不具备与三大传统媒体相互竞争的资质 ,并从“网络媒体”目前的普及水平、社会影响力、功能与角色及其存在的缺陷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9卷)所反映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5个年度的媒体用字用语调查情况为依据,对媒体词语调查的技术支持进行了分析,历时地比较了5个年度媒体词语的使用情况,包括年度词语的出现种类、使用频率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并从年度间共用、频率变化角度分析了词语的稳定使用分和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年度词语使用的特色,反映社会生活对词语使用的影响;将媒体使用的词语与已有的词典进行对比,反映稳定使用的词语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为频率词典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话题数是新媒体事件网络舆情热度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媒体事件"与"新媒体事件"概念和区别出发,探索新媒体事件的传播机理。以新媒体事件的新闻话题数为研究抓手,提炼新媒体事件发生发展中影响新闻话题数的关键变量,并通过数学建模最终建立新闻话题数预测模型,为相关部门合理引导新媒体事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