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今年3月6日,是徐梵澄先生去世12周年的日子。在他示寂之前的个把月里,已进入了昏迷状态。一日,我去看他,见病榻案头摆着《薄伽梵歌论》的清样稿,其红笔勾勒的痕迹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句号,停留在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在此前一些天,他还颇有兴致地与亲戚姜丽蓉大姐说,"今天我又干了(校对)两个多小时",遽尔神色又黯然下来,凄凄地说,"看来我的学问没有人继承了"。是呵,没有人继承了。据我所知,他还有若干工作没有完成,如《佛教密乘研究——摄真言  相似文献   

2.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3.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藕益智旭作为弘扬菩萨戒思想的积极推动者,特别推崇《梵网经》。从他的著述也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弘传菩萨戒的两大主流,即鸠摩罗什的《梵网经》和昙无谶的《菩萨戒本经》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智旭在道窻邀请下,开始讲解《梵网经》,随笔撰出《梵网经合注》。以《梵网经合注》的科判架构、注释体例为研究路径,从中挖掘智旭的论述态度及注释方式,藉此彰显智旭对《梵网经》内容做出的全新解读和别具一格的义理诠释。  相似文献   

5.
1989年3月,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了石滨裕美子、福田洋一校订编著的梵藏蒙三种文字对照的佛学词汇集——《新订翻译名义大集》。《翻译名义大集》是一部成书于公元9世纪的佛教词汇集。当时,该书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18世纪,该词汇集中又加入了蒙古语和汉语译语,并被收入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翻译名义大集》的传世版本很多,有手抄本木刻本和19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种刊本。其中有梵藏对照本、梵蒙对照本、梵藏蒙汉合壁本、梵藏汉日合壁本、梵藏蒙满  相似文献   

6.
豫剧《梵王宫》又名《洛阳桥》,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梵王宫。梵王宫原型就是今天竺寺遗址内供奉那罗延神王的梵王殿。天竺寺是唐代宗宝应元年由西来的五百梵僧建立的密宗寺庙,唐宋时期几度兴废,那罗延神王信仰却一直很兴盛。元代天竺寺属于曹洞宗,元以后民间称之为梵王宫。  相似文献   

7.
张功椿 《老友》2012,(7):68-68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小学读书时就爱好唱歌,上世纪50年代老师教过的歌,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如《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共产儿童团歌》等。在学校任教时,我除了上主科语文、数学,还兼上音乐课。我订了《广播歌选》《岭南歌声》,若看到报上、杂志上有好唱好听的新歌,我会马上抄在本子上,现在已累计抄有200多首。《老友》的《好歌共赏》栏目,从2011年起,每  相似文献   

8.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中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论是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不仅所有事物都由大梵按其意志创生,而且大梵又是主宰万物的永生者。大梵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运动、调控多因素聚合,从而创生出万事万物。在相关论述中体现着深刻的矛盾论、构成论、生成论、整体涌现论的复杂系统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首:“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自己的读者。文章从诗人戏剧性地表现“我”与“你”的关系中,探讨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从而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最近见到几篇关于分析鲁迅先生作的《湘灵歌》文章,解释较新,讲到《湘灵歌》是与“长沙事件”有关的。我曾在一九七七年第六期《杭州文艺》上,发表了一篇拙作,谈了《湘灵歌》诗的史实和粗浅的看法。现在想将进一步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对目前某些同志发表的文章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如有不当,望大家指正。一、关于《文艺新闻》上的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12.
因为一件小事,我与老伴吵了一架。事后,我有感而发,编了一首《拌嘴歌》念给老伴听。念过之后,两人情不自禁,相视大笑。现把这首《拌嘴歌》全文抄录如下,愿与老年朋友交流并共勉。  相似文献   

13.
对“本土音乐进课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2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青青竹子会唱歌》、《家乡美——杨柳青》、《我爱家乡的酒歌》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本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力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4.
《哈哈爱兮歌》是许多鲁迅诗歌注释者对《铸剑》里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唱的歌词的通称。《铸剑》开始写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厦门大学,完成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广州中山大学,是《故事新编》中最早译成外文的一篇。一九三六年三月鲁迅在复给日文译者增田涉的信中指出:“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  相似文献   

15.
对《哈哈爱兮歌》的理解鲁迅的小说《铸剑》,其中有黑色人(侠客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所唱的三段歌词,意思隐晦,很难理解。周振甫先生的《鲁迅诗歌注》(1980年修订本,浙江人民出版社),以《哈哈爱兮歌三首》为标题,把它从小说中孤立出亲,当作独立的鲁迅诗篇来解释,我认为值得商椎。《哈哈爱兮歌三首》是小说中人物所唱的歌,它和整篇小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不能把它独立出来的。因为作品中人物唱的歌,并不完全是作者自己的诗。这与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惯于长夜过春时》那首诗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16.
刘济华 《中华魂》2013,(10):52-53
当我们吟唱起《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愿做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我们的事业比蜜甜》、《长征》、《亲人送别金沙滩》、《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一个美丽的传说》等一首首历经磨砺的老歌,品味着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经久不衰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一、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近来翻阅王彬主编的《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所选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文中有“(?)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云云。我生活在石钟山麓的湖口县,自幼熟谙《石钟山记》,清楚记得原著作“魏献子之歌钟”,这里怎么写成“魏庄子之歌钟”呢?是编  相似文献   

19.
《箭与歌》欣赏王湘云箭与歌我往长空射支箭,它落于何处,我却没看见;因为,箭行如飞,我的目力怎能赶得上这如飞的箭。我对长空哼支歌,它飘向何处,我却无法揣测,因为,谁的目光如此敏锐能跟踪这飘扬的歌?许久许久之后,在一棵橡树上我发现了那支箭,仍未折断;还有...  相似文献   

20.
原民族宫藏梵文写本之中新发现了两部梵文贝叶残本——《中论颂》与《佛护释》,使目前《中论》相关梵本形态迟晚和谱系单一的困境得到了改观。公元2、3世纪龙树所作《中论颂》是中观派的立宗之本,对中国佛教曾产生巨大影响。新发现的《中论颂》梵本约存全本的四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为学者所利用的单行偈颂梵本。佛护的《中论颂》注释以前仅存藏译,此次是其梵本的首次发现,约占整个篇幅的九分之一。跟据字体特征推断,这两部残本抄出于6世纪后半或7世纪前半的尼泊尔,是现存最古的中观写本。两部写本所保存的梵文偈颂,可以对前人刊本作出多处修正,还能体现出诸家注释之间偈颂文本不同传承的一些痕迹。这证实了早前一些学者关于《中论颂》有不同梵文传本的猜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