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中国人移居日本的记载,古来不绝于史。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访仙,寻长生不老之药,日久而不返。中外不少学人认为其行踪当在日本,是中国人移居日本之始祖。汉代曾在朝鲜半岛设乐浪、带方二郡,垂四百年,自百济兴起乃废,多达几百乃至几千的汉人自半岛东渡日本。随着中日经济、文化间的交往和交流,历代赴日侨居的中国人屡见不鲜。中国王朝更替之际,亦总有旧朝遗民亡命日本。但综观近代之前的旅日华侨,数量终归不多,旦不少人与当地人民同化,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日华侨仅八百九十二人。旅日华侨人数剧增,当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2.
林明鲜 《社会工作》2008,(15):12-13
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灾害文化也比较发达。在日本历史上造成较大灾难的地震是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9万人之多。战后(1945),灾害较大的地震是1948年的“福井地震”(死亡人数4000人左右)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数5500人左右)。在反复体验震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日军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同时,竭力推行了诱降政策。虽然诱降政策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次要手段,并以破产而告终,却曾起到了动摇和分化国民党统治集团,助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倾向,干扰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恶作用。 战时,日本统治集团把诱降政策作为重要的政治“谋略”。为之奔走的某些人将此称之为“和平工作”。 其实“和平工作”,绝非“在战争状态下,由个人或一些人通过秘密交涉,谋求恢复交战国之间和平关系的政治尝试或其经过.”①而是由日本统治集团指导的、企图借助战争形势用交涉或谈判的方式,诱使中国投…  相似文献   

4.
<正>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这次疯狂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日本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了近40年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痛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日本移民的佃农及长工。刺刀威逼下的疯狂劫掠与欺压,使中国人民倍受凌辱与伤害。日本移民亦成为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抢得旅大租借地和南满铁路,成为中国东北南部的主宰。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争夺东北地区这个所谓的“远东巴尔干”,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制造事端。自1907年至1909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先后挑起了“东省六案”纠纷。这六案是:新法路案、大营路案、京奉路展修案、抚顺烟台煤矿案、安奉路沿线矿务案及“间岛交涉”案。在上述六案交涉中,只有“间岛交涉”案,中国取得了胜利,其中宋教仁、吴禄贞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此略作探讨,并概述其要。  相似文献   

7.
刘国习 《社科纵横》2014,(7):100-106
唐才常的日本观有其学问、个性与地域文化渊源。他主张中国在工务、商务、交涉、军事、政治、法律等方面借鉴日本经验。鉴于沙俄的严重威胁,他提出联日联英以拒俄的战略主张。他的日本观有古与今、中与外、东与西交汇时期的各种印记,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观,也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批判的有意识的工具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1999年 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圣人与日中文化》一书 ,是旅日学者王文亮近年完成的一部新著。该书总共 2 1 0万字 ,通篇以日本儒学思想发展史为中轴 ,全面分析探讨日本人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形成的圣人观念的基本内容 ,以及与中国固有的圣人观念之间的源流关系和异同之处 ,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胆识与功底。该书结构庞大 ,颇多特色 ,尤其是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值得一提。第一 ,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一直是我们从事儒学思想史研究的指导方针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人物、学派及其思想 ,都…  相似文献   

9.
一个美国人和日本的有识之士谈到日本目前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不能不发现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美国人首先看到的是在日美贸易方面,日本享有大量顺差,日本的汽车、钢铁和电子工业对美国威胁日益增长.而日本人看到的是:他们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赤字以及日本在经济上依赖进口原料、燃料和农产品的不利地位.日本的出口工业过份集中在生产一般产品方面,不象西欧和美国以生产高精尖产品见长,这使日本的工业在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中承受很大的压力.我在最近的这次访问中发现,日本人正在形成一种如何克服自己经济弱点的一致见解.预计今后日本的国际经济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恒 《日本研究》2003,9(2):47-52
日本的核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大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的侵略历史 ,更是因为这个问题事关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世界上唯—一个遭到核武器伤害的国家 ,日本人民对核武器抱有深深的厌恶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日本政府制订核政策的基石。然而 ,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间 ,在核问题上的所说与所作却让世人 ,尤其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危害的以中国、南北朝鲜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人民的疑虑。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政策回顾 ,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在核问题上的政策走向。基本的看法是 ;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把“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侵华战争迅速扩大到全中国。对于深受这场侵略战争之害的亿万中国人民,以及尊重历史事实,站在正义立场的大多数日本人民来说,“七·七”事变的性质和起因那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时至今日,仍有那么一些人,违背历史事实,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把挑起“七·七”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方面。不管这样做的人是有意还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比较迅速。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人擅长学习外来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文化很快,并且很快经过消化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回顾历史,可以说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学来的。早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国的文字、思想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先生,日本是学生。概括地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某种文化对另一种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例如,中国文化有三千多年独自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直到十九世纪,西欧文化才大举传到中国。所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即使在中国文化内部,道教与儒教之间也有某些对立与互相排斥的现象。日本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13.
鸦片毒化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扩张中所实施的一种毒辣政策。其目的是用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的身体 ,销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志 ,使其甘当亡国奴 ,并夺取中国人民的钱财 ,为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开辟财源。因此 ,鸦片毒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犯下的侵略罪行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披露“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在东北大量生产、贩卖鸦片和麻醉毒品的事实 ,并对日本为掩盖其罪行提出的所谓“鸦片十年断禁”政策的本质加以分析。一日本是 1 92 1、1 92 5、1 931年海牙与日内瓦有关鸦片与麻醉品国际禁烟公约的签约国…  相似文献   

14.
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战后日本四十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5日自18日在沈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福建等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学者八十余人,来自香港的学者一人,还有来自日本的学者五人。会议期间收到论文五十余篇。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从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学、哲学思想等方面探讨和研究战后日本四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  相似文献   

1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和进行了一场历时15年之久的侵华战爭。这场侵略战爭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因此,不断激起日本人民的反抗。尽管门本军国主义以“圣战”、“爱国”为幌子来欺騙日本人民,用法西斯手段残酷镇压日本人民,但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从来也沒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6.
2002年,葫芦岛市迎来了一位日本老人,午餐时,市长张竟强特意让餐厅为老人做了一根大麻花。看到大麻花,老人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说,是好心的葫芦岛人给我的一根大麻花救了我的命,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葫芦岛的麻花最好吃。老人叫杂贺一人。50多年前杂贺一人作为105万日本侨俘遣返人员之一在葫芦岛踏上了归国之路。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人约有630万人,其中军人300万人,非军人330万人,而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俘就有130多万。如何处置这些日本侨俘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将作为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载入史册。这一年是明显标志日本社会及文化将发生转折性变化的一年。自70年代以来,日本基本上实现了“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或如日本人所说,日本已成为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失去追赶目标的当今日本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选择。1986年,作为数十年来酝酿积累的结果,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8.
刘春杰 《学术交流》2015,(2):212-217
日本统治者在长期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军事上进行野蛮屠杀,同时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摧毁东北人民抗日意识,疯狂破坏沦陷区文化事业。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实质是在破坏中华民族文化,泯灭东北民众的民族精神,消磨东北人民意志,进而实现其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通过对东北多维度的文化侵略形式,呈现出日本殖民统治带有残酷性、欺骗性、渗透性等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对中国东北侵略的罪恶行径,不仅在日本对华侵略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侵略的后果对中国东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杰 《太平洋学报》2010,18(10):56-64
琉球国是一度占据西太平洋琉球群岛的一个独立王国。在1372年,琉球国正式与中国的明王朝确立了朝贡关系,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本文在概略描述琉球国起源、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就琉球国与中国的接触与交往、琉球国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强占琉球的因由及中日就琉球归属的交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探讨,以期对涉及琉球国的诸多相关问题有更为深入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陈若飞日本的现代科技始于十九世纪后期,当时这个强调对外开放的国家,正积极地学习来自欧洲的知识。由于缺乏资源,他们认为,唯一可以改变日本的途径就是提高日本人民的文化素质,在科技上力求进步。战后五十年的时间里,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