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禹鼎释文斠     
张筱衡先生遺著之“召禹鼎考释”,征引賅博,見解新穎,誠为史林之珍品。惟其释文似有不足不当之处,因之亦不无影响其結論可信之程度,今試稍述己見于下。幸海內方家有以教之。张先生释文云:(原文見“人文杂志”58年第一期。) 禹曰:不显朕皇祖穆公,克 夾召先王,奠四方;□趙公亦弗段望。朕自聖祖考幽大叔懿叔命。禹印召祖考政于井邦。肆禹□□□□赐朕□辟之命,曰:于哀哉,用天降大丧于四国,余唯噩侯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王逎命西六师殷八师,曰:□  相似文献   

2.
我于一九五二年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發現之后,証以当时在天京親见太平天国壁面的滌浮道人“金陵雜記”的记载,提出了太平天国壁画不准绘人物的问题。有些没有到过南京参观的人們,沒有看見太平天国壁画的遺迹,也没有对記載太平天国壁画的文献進行全面的研究,而只根据一些不可信的、或片面的記載,或者是歪曲解釋記載,提出反对的意見,來否定太平天国壁画有不准绘人物的規定这一个历史事实。为了对这一问题解釋疑惑起見,为了对考証史事端正态度起見,我们认为对这些意见、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人,小篆作,《说文》云:“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文,象臂胫之形”。甲骨文作(菁6·1)、(甲854)、(前2·31·2),西周金文作(令簋)、(克鼎),均象人之侧立,可见头、背、臂胫之形,许说基本不该。大,小篆作,《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甲骨文作(粹172)若(粹112)西周金文作(盂鼎)或(大保鼎),均象人之正立形。许慎说解字形不误,但训义则失之迂曲。《说文》中还收有字,谓“文大,改古文;亦象  相似文献   

4.
作者来信     
編輯先生: “文史哲”1957年第12期登載的拙撰“关于屠寄和他的蒙兀儿史記”一文,对“屠寄在世时收藏元史版本很多,均有朱墨眉批”之語,內“朱墨”二字,誤植为珠黑,应請改正。又、近閱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論”“十四”小节里,說晚清研究元史有何秋濤之“元圣武亲征录校正”,李文田之“元秘史注”,皆以經学考証之法,移以治史;只能謂之老証学,殆不可謂  相似文献   

5.
论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成公弟,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是我国奴隶社会末期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穆公的评价很不一致。唐人皮日休写过一篇《秦穆谥缪论》,是对秦穆公持否定意见的代表。这篇论文援引晋献公死后秦穆公不先立“贤公子”重耳,却立“不仁”的夷吾为惠公的事实而大发议论说:“圣人务安民,不先置不仁以见其仁也,不先用不德以见其德焉。苟如是,是见危者已坠而欲援,观斗者将死而方救。”把夷吾回到晋国之后“背内外之赂,诛本立之臣,蒸先父之室,故生民兴诵,  相似文献   

6.
清代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小盂鼎,原器亡佚,仅存拓本,铭文约四百字。诸家考释,多定为康王器,尤以郭沫若氏《两周金文辞大系》论之甚详。郭氏定为二十五年器,依据拓本铭末“隹王廿又五祀”,断为康王,主要立论于铭文中有“用牲啻周王(武)王成王”,以为武王、成王之后自是康王无疑。 殊不知,“成王”之后,铭文泐缺四字,辞已不可考求。由此断为康王器,实属佐证不足。而“隹王廿又五祀”亦属误释。 1986年春,笔者与东北师大陈连庆教  相似文献   

7.
看到文史哲1956年12号王仲犖先生“古代中國人民發見石油的歷史”一文,引証了不少古籍中关于石油的記載,对于研究中國文化史和經济史是有用的。但是对于王先生所說中國古籍中对于石油的最早記載,我有不同的意見。王先生認为最早記載石油的是張華博物志。并注明“書成于三世紀末年”。但是,我認为中國最早  相似文献   

8.
<正> 传世宗周铜器《天亡(?)》为最早,清道光末年与《毛公鼎》同出土于陕西西岐山。刘心源在《奇觚室吉金文述》中,论定作器者“天亡”,因名曰《天亡(?)》,而吴式芬撰之《捃古录金文》则定为《大丰敦》。后来丁山先生、唐兰先生则称之为《朕簋》,定名之异,代表了各家的认识不同。郭沫若先生曾两次论述《大丰(?)》。在他1930年写作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曾将全文作为韵读如下:乙亥王有大丰△ 王凡三方△ 王祀于天室降△ 天亡尤王△ 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 事熹上帝文王监在上△ 丕显王作相△ 丕肆王作唐△ 丕克三衣王祀 (凡△处皆通韵)铭文至此成一小段。丰、降二字可作东冬隔句韵,亦可以与方、王、上、相、唐为阳东冬通韵。  相似文献   

9.
曶鼎王年考     
已见有历日铭文的西周铜器中,唯曶鼎王年说多纷繁,实有深究的必要。铭文分三段。首段记王命曶司卜事及作器,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三段记匡偿所寇禾事。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后一段用一“昔”字交代,明确是追忆往事。二三两段又是两个独自的讼案。作鼎者为曶,三段的文字都与他有关。关于曶鼎铭文的最新考释,可参阅李学勤同志《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注1)曶鼎铭文载有王年、月日干支、月相,作器的年月日似不难推求,但仅前段历日“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与次段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就有许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西周前期文献资料遗留下来的不多,其中有关莱国的则更少.自宋代至令,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与莱国有关的,有些学者已做过不少研究.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启发下,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某些铭文试作些训释,并以此探索与之有关的问题.一据山东黄县王道新所撰《黄县志稿·金石目》载,光绪二十二年,在黄县归城鲁家沟古墓中发现青铜器十余件,其中六件有铭文,即莱伯鼎、旅鼎、?鼎、(辶禹)?、朿卣和戈盉.萊伯鼎:" ?伯作旅鼎:.关于"?"字,释者意见不一.柯昌济先生释"?",即古族名(《(韦华)华间集古录跋尾》);王献唐先生释"华",并谓华是不见经传的小国,华伯乃归城的主  相似文献   

11.
《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每一文学作品,如想正确地理解,首先要正确地判定它的时代背景。《诗》三百篇,总的写作时代较易断定。如就每一篇来说则比较难。如《十月之交》,从汉代到今天就有作于厉王与幽王二说的长期争论。本篇想对比诗的写作时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同志们商榷。汉初毛公作传,主幽王说;汉末郑玄作笺,主厉王说。陆氏《经典释文》有这样的话:“从此(按指《节南山》)至《何草不黄》凡十四篇,前儒申毛,皆以为幽王之变小雅;郑以《十月之交》以下四篇是厉王之变小雅,汉兴之初,师移其篇次,毛为诂训,因改其第焉。”郑说此诗为厉王时诗,汉初经师认为幽王时诗,因改移其篇第。这样就发生以下问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孔子的身世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他的祖先系宋國的贵族,所以礼記檀弓說:“丘也殷人也”。到他的父親叔梁紇作了魯國鄹邑的大夫,才为魯國人淙豢鬃拥淖嫦仁琴F族,到孔子时代已經衰微了,論語子罕記孔子自己的話道:“吾少也賤”。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貧且賤”。他是一个沒落的貴族,也是一个屬于“士”的階層的人?笆俊钡脑灞局缸杂赊r民,吳承仕先生曾經有过考証道: 说文:“士,事也”。……士古以称男子,事謂耕作也。知事为耕作者,釋名釋言語云:“事,倳也,倳,立也,青徐人言立曰倳”。  相似文献   

13.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说: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注引) 旧注都将“归我子”释为:“还我的儿子来!”(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可是古代典籍中从来没有禹的其他儿子夭折的记载,禹怎么会要上天“归还”他的儿子呢? 今按,此文“归”字当是“馈”字之  相似文献   

15.
“論孔子思想”一文是我于1957年上半年写的,发表在同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四期。当时写那篇文章,是基于不滿于現在一些書刊中关于孔子若干具体問題的以及对孔子整个思想的簡單化和絕对化的解釋、看法。举例說,如解“天命”之“天”为上帝,“命”为宿命論,說“中庸”为調和、妥协,否認孔子思想中有辯証的和唯物  相似文献   

16.
我对于詩經陈風月出篇的解釋与旧說大不相同。王季星先生看到了拙作“詩經引論”和“詩經选注”,針对我的論据,提出批評,因而他的批評比較具体而深刻,这是更值得欢迎的。但是他的批評僅僅是發揮了旧說,似乎还未能够推倒我的說法。此詩的第二章:“佼人懰兮?标懙旅鹘浀溽屛?“刘本又作懰”腋葑鳌傲酢钡墓疟?根据“刘”字的本义是“殺”,來理解此詩。王先生根据張揖埤蒼“刘”字作“嬼”而解做“妖”,又举玉篇廣韻等書为証,从而得出这样結論:“可見  相似文献   

17.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文学遺產上看到刘射先生評“乐府古詩”的文字,其中提到徐澄宇先生解釋短歌行一篇,說是曹操思念刘备之作。刘射先生認为这样解釋,沒有歷史根据,不合乎詩意。随后徐先生的反駁說:“从前人对这詩有多少推断和理証,我是有点根据的”。徐先生所根据的究竟是怎样的推断和理証,未敢悬揣。玆就我平时对此詩的理解,写了这篇試解,確当与否,自不敢必,愿意提供大家討論的参考。短歌行一篇,在我看來,是曹操詩歌里一篇最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詩的思想情感,是表現了他对于統一事業不能完成而生的憂郁,和虽未完成統一,并不灰心,仍要積極進取的豪迈心情。詩的主要思想,还在積極進取一面。这样說,是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周早期铜器的形制、铭文内容及部分关键人物的身份、地位、活动年代等问题的详细考订,对西周青铜器断代中著名的“康宫康庙说”提出质疑,证明令方彝中的周公即为周公旦,令簋中的王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邑姜,作册矢令乃是康王初年的作册大之父,其任作册之职的时间只能在成王时代,而旅鼎中的太保为召公奭,其伐反夷的时间是在成王东征之时;进而证明其他相关铜器也应属于成王时代的遗物。  相似文献   

20.
北魏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刻.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于直隶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城西崔敬邕墓出土.楷书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凡七百五十四字,首行题为“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淄男崔公之墓志铭”.志载,崔敬邕系豫州刺史安平敬候双之子,二十八岁被召为司徒府主薄.景明初,拜为左中郎将,大督都、中山王长史,后因战功复授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临淄男.永平初,除营州刺史.延昌四年(公元515年)以政绩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熙平二年(公元517)十一月卒于位.依其绩行,蒙赠左将军、济州刺史,溢曰贞.志石出土后,移置安平县学,不久即佚,现存原石拓本极稀.摹刻本有《孔氏谷国摹古帖》等数种.但形神全失,乏稳雅之致.清何焯《义门先生集》评云:“入月初似醜魏,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