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翀 《东岳论丛》2008,29(3):32-41
以2004-2006年外国文学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四个角度定量分析了外国文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本文还从总体影响力、他引影响力和学科影响力深入讨论了各项引文指标。最后,本文根据外国文学期刊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划分了层次,希望为外国文学期刊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CSSCI(2004-2006)中关于中国文学学术期刊的被引数据,利用期刊评价中运用的一些指标,从被引次数、影响因子、被引速率和被引广度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期刊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中国文学期刊的总体学术水平、学科地位以及各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胡玥 《东岳论丛》2008,(2):25-34
本文以2004-2006年CSSCI为数据来源,通过对哲学期刊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四项指标的分析,对哲学期刊学术影响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以此来促进哲学期刊提高质量和繁荣科学研究。本文还针对各指标数据,对哲学期刊的层次进行划分,希望引导哲学期刊更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加菲尔德创立引文索引系统以来 ,应用引文分析方法评价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期刊成为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 ,其所具有的客观反馈性的定量分析弥补了专家定性评价的缺陷。本文运用引文分析方法 ,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4 96种期刊 1 998年的引文数据 ,对主要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当年被引指数 3项指标进行测定和排序 ,以此说明这些期刊各自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社会科学》的以上 3项指标均领先于同类期刊。文章还以该刊作为分析个例 ,通过被引论文和作者、引用期刊学科分布及被引年代等具体数据分析 ,得出该刊具有覆盖本刊未涉及的多种学科的影响面 ,在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中处于一流学术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姜晓辉 《云梦学刊》2004,25(5):13-17
从文献利用的角度,以期刊被学科论文的引用为主,以期刊的整体被引和学科发文为辅的综合统计方法统计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研制的主要特点。其中,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科构成与位次也是核心期刊统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学期刊学术规范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6年经济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经济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四个方面,分析经济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状况,以期客观反映经济学期刊的编辑状况、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流历史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 I)在2004-2006年的历史学学术期刊的定量数据,对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期刊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而进一步对历史学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浅谈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春艳 《理论界》2007,(12):154-155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的高低反映了一种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本文从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影响因子与出版周期和发表时滞、自引率、论文学术质量、载文量、基金论文产文率、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网站建设、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以及编辑队伍的建设方面等因素有关,并分析了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具体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变迁及其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至2004年版共四版评出的"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的变迁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述了2004年版17种核心期刊的发展里程,并从总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2005年-2006年载文量、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公信力,主要指其学术功能的强弱。本文对甘肃省15种社科核心期刊进行了区域性分析,从国内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对其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被引、转摘量(率)等指标对比分析。针对甘肃省人文社科类期刊公信力总体较弱的情况,分析了刊物的特点、不足和存在问题,指出一个省区或一个研究机构是否拥有一份或者数份具有社会公信力或者权威公信力的领军刊物,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进而分别提出了着力策划经营,打造高质量综合类、专业类社科期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