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苏童开始有意识地从先锋小说阵营中"撤退",小说创作上主动承袭和回归到旧有文学中完整故事情节、相对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对明确的主题意蕴等叙事方式上来,这些转型给苏童带来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长篇《河岸》和《黄雀记》缺乏对造成历史悲剧元素的深度追问,直接导致其文本主旨意蕴上的漂浮不定,简约和平面化了的历史悲剧也难以给人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同时,叙述者几近毫无价值判断尺度的心理宣泄取代了文本故事的密度,也在削弱着小说文本的厚重感。而对自我文本故事的有意戏仿,又直接导致苏童众多文本故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而造成这些方面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苏童眷恋不舍的先锋叙事理念和创作资源的匮乏。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现代阐释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对苏童小说的两种基本形态——历史追寻小说和现实追寻小说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并分析了小说所体现的母题原型、文化意蕴及价值理想,并力图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大背景为参照系,确立苏童小说的独特地位和现代意义。在对作品内涵和作家心态的深入发掘基础上,文章指出:对人类生存价伍的终极关怀和追寻,是贯通苏童两种形态小说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把传统历史小说的碍重史感与新历史小说的灵动融为一体,完成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正题(传统历史小说)的反题(新历史小说)之后的全题。其诗化的文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抒必叙事模式,接续了诗化小说的现代文学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派家族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它不再重视家族历史的真实背景,而是借助于模糊而又生动的家族历史隐喻,自由发挥,任性创造,力图从虚构创造的历史讲述中,揭示历史的存在状态和人在历史空间中相互倾轧厮拼的生存状态。从叙事方式、主题意蕴等方面,探求家族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尘埃落定》把传统历史小说的厚重史感与新历史小说的灵动美感融为一体 ,完成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正题 (传统历史小说 )和反题 (新历史小说 )之后的合题。其诗化的文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抒情叙事模式 ,接续了诗化小说的现代文学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唐浩明的《曾国藩》等系列历史小说,具有沉郁厚重的文化意蕴,这是其区别于同时期其它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情节构架、形象选择与塑造、叙事体式及史料处理等方面可以看出唐浩明历史小说文化意蕴的具体表现及其带给创作的影响,它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传达了作者的文化忧思和文化关怀;但对小说美学的深化方面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它是对过往历史小说文化色彩的承续和发展,也是世纪末社会文化思潮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苏童小说以对历史的不断挖掘和想象,营造了一种悖论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在其生命体验和故乡情结的反复呈现中,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颠覆和重建,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更深刻意蕴的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8.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类型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在思想主题和艺术特征方面呈现出某些共性或套式的小说。《暗算》从题材内容上其自身定位为悬疑小说,这一作品本身和悬疑推理小说还是有区别的,悬疑推理的因素离席后,悬疑与直白的记录间的事实依托取得了胜利。堆砌的可阐释对象使文学的意蕴显得复杂斑驳。类型小说要努力创造出属于自身文学意蕴,实现这一文体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后期 ,中国当代文坛上一批年轻作家如孙甘露、格非、余华、苏童 ,在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出现了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带有新历史主义观念与倾向的文学思潮。在他们笔下 ,历史呈现出全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评论界一度把他们的小说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或者“后现代先锋小说”。同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历史小说相比 ,后现代先锋小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内容鲜明性的淡化和多元化新时期以来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革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丧失权威的指导 ,规范功能导致话语多元化。与…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从结构与意象两个方面对苏童的长篇新历史小说《碧奴》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策略,发现它有着表层结构平衡而深层结构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探讨"碧奴"这一人物形象和"泪水"这一意象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功用,进一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一直热衷关注小说研究,对于诗歌文本批评尚停留于思想鼓动和构想的现实相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关注小说研究,同样把诗歌、散文以及戏剧研究纳入到批评实践当中来。新时期女性主义的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厘清概念术语、剖析形象类型以及总结文本意蕴等方面,尤其是在人物形象以及意蕴主题的解读层面上下足功夫,而对于各种文体的形式批评是相当匮乏的,更缺乏像西方那样从叙事学、原型等角度剖析作品的可能,在批评思路上仍属单一。这与中国批评家在运用西方理论资源上的隔膜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从结构与意象两个方面对苏童的长篇新历史小说<碧奴>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策略,发现它有着表层结构平衡而深层结构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探讨"碧奴"这一人物形象和"泪水"这一意象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功用,进一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8.
吴趼人小说在语言上实现了浅白化,在文体上取消了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的程式和大量引录诗词曲赋的惯例,在对人物进行绘形时摒弃了古代白话小说代代袭用的套语典故、陈词滥调,转而运用平实、逼真、细致、准确的笔墨。这些努力在客观上使得新小说的文体比以前更为纯净,从而使其更接近了现代小说体制。以吴趼人为代表的新小说家在纯洁小说的文体方面,为中国小说艺术的现代化作出了一项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近八九十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许多作家自觉借鉴与尝试现代唯关主义的风格与方法,其作品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唯美倾向.本文试图对这一写作流脉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以苏童小说创作为核心,从语言、形式、文体等层面对苏童及当代作家的唯美写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