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论述“异化”与“人道主义”的文章多把抽象的人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主张“异化理论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要用异化来“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用它来说明现实的历史、社会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所谓“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这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什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一个被形形色色的封建神学家、资产阶级学者搅得混沌不清的问题。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揭示出,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中,高尔太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他把“异化”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运用“异化”分析社会历史过程中,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历史性的人学”。本文试对上述思想的主要论点,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关于“异化”,高尔太同志把它理解为人的异化。他说,异化“是指人(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作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转化为客体,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在高尔太同志那里,更强调异化的主体是人的“自我”,因此,所谓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  相似文献   

4.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学研究,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980—1984年,重点讨论“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 1977—1980年,“伤痕文学”的崛起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促使人们反思我国历史和现实,在反思中,人们发现了“人”。由此便促发了1980年我国哲学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对人的问题的研究,首先集中表现在注意人性问题,把人性论作为反思“文革”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论工具。许多同志把批评矛头直接对准将人性等于阶级性并过分强调人的阶级性的观点。由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理论界在对异化概念的诠释上,存在着两种偏颇:其一是将异化概念窄化,其二是将异化概念泛化。所谓“窄化”,就是把异化视同于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总之是将其囿于人身。所谓“泛化”,就是把异化视同于矛盾,以一分为二或矛盾转化来替代异化。这两种见解,不仅缺乏哲学史的根据,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情况。限于篇幅,下面只论述一下第一种见解之不当。如果说异化指的是主体所产生的客观与主体对立,甚至反过来反对主体,那么笔者无异议。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进而将主体解释为人。他们认为,异化是个属人的概念,只有人才会有异化。这样,在他们看来,异化概念的上述定义无非就是“人的产物反对人”的同义语。诚然,是有了人才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异化热”,并很快蔓延到了文艺界。一时间,“人的异化和复归”竟成了文艺学中最新的、最活跃的话题。所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就是表现人性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异化和复归。”等等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用“异化论”来改造社会主义文艺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澄清。不能把“异化论”当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理论界在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宣扬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全面异化,因此必须用关于异化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还把这种观点加到马克思主义的头上,说异化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范畴,社会主义异化论在马列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异化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正确认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方面。但是,在理论界有一部分同志,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异化论观点的影响,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甚至有个别深深迷信异化论的同志,在对异化概念所进行的“历史考察”中,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外推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声称:“异化问题的提出是辩证地思维的结果”,“把异化概念应用于社会、经济的领域,是一种历史的辩证法”。这些同志力图说明,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应当把抽象的人作为一切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把一切社会现象归结为人的自我分裂。这一观点成了当前抽象人道主义、人性论、现代派文艺思潮等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的著作,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改造,从社会的生产关系来剖析“异化劳动”,创立了崭新的劳动异化论。它通过对人性的形成、异化和复归的历史演变趋势的研究,得出了共产主义是“最无愧于人、最适合于人性”的、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的光辉命题。人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结。对于彻底的社会科学来说,马克思曾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因此,以揭示人本身的秘奥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应是我们用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0.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首次出版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声称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引起了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度出现了“异化热”。六十年代中期,东欧和苏联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的问题,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所谓西方“马  相似文献   

11.
一、所谓科学技术异化 科学技术为创造辉煌的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是不朽的。人们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以相对舒适便利和高效的操作使人摆脱了许多繁重的劳役之苦,提高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同时,自然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以教育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灵,对人类理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之前,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洋溢的赞颂。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围绕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问题展开了讨论。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基础是“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 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实践”的概念,“生产实践”所包含的内容是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下透露出来的。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罪恶,亦即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异化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对象化,人的力量、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虽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理论界讳言异化问题,哲学书籍几乎不提这个问题。报刊上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异化”这个概念真的被马克思抛弃了吗?难道在哲学中它不应该占据一席地位吗?对欧美哲学界讨论得如此热烈的异化问题,难道我们应该长此保持沉默和冷淡的态度吗?否!异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很重要的,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不注意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是可惜的。本文不拟全面讨论异化问题,只想着重研究一下马克思著作中异化劳动的概念,以及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有意识的生命”这个概念出发,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人学生命观: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根据;人与人的世界的创造只能归结为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异化是人的生命的异化。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的著作中,人的“有意识的生命”被具体化为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实际生活过程”。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生命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5.
异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意见分歧、众说纷纭的问题。自1932年首次发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以后,国外一些学者便开始重视异化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应占有何种地位的研究。但是,在六十年代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教科书里,异化还是只字未提的。所谓的“异化热”,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我国理论界在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三年前后两次批修高潮中,有人对异化理论作了这样的结论:由于异化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这个词是从黑格尔、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马克思本人在后来也就抛弃了它,因而没有研究的必要。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研究异化理论。下面就目前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介绍一些国外资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自我表现”到反“异化”——郁达夫文学观及小说主题阐释●赵海彦“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本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是指在中国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生活的非人化现象。所谓“反异化”则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道主义去指称起诉抗议非人的存在。如果依据外在...  相似文献   

17.
“异化研究”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范式,贝克的“生产观”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异化生产观”。一方面,贝克对生产进行的“异化研究”抓住了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贝克的“生产观”又具有片面性、抽象性,并导向不可知论与宿命论。“反思的实践观”是现代性研究包括风险研究的根本观念基础。风险与实践、风险与规律、风险与异化具体辩证统一。风险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具体问题性、异化性,是规律呈现自身的一种具体方式。风险具有实践性、规律性、历史性。人们可以认识、把握甚至利用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对人的研究在我国学界已有长足的进步。本文拟对我国人学研究的历程作一梗慨回顾,对其研究状况作一评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一展望。一、回顾我国对人的研究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动阶段、继起阶段和展开阶段。发轫阶段(1978—1984年)讨论的主要是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等问题,其思路多是指向过去,即在对文革十年浩劫置人民于非人境遇的批判中展开理论思索。积极开展这种思索的主要是哲学界人士。1978年12月王若水发表的《关于“异化”的概念》一文最早论及此问题。该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认为异化“就是主…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表明,“类”和“异化”概念对于整个讨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类”概念,是因袭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而使用“异化”概念,则不仅与抽象的人的观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表明了马克思未能达到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说阴私有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他们据此得出了马克  相似文献   

20.
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是指近年来,理论界有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产生着异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而且有经济上的异化。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硬说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异化论”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异化论”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理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