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55-55
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安大徽学中心和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8月18日-22日在屯溪举行。来自日、韩、法等国以及中国港、台、澳、中国大陆各地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作学术交流。此次学术研讨会,徽州民间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价值意义探讨,成为大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
主编的话     
学术刊物若要充满活力,不及时把握学术界的动向肯定不行。比如在今年8月举行的“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的发言“感觉主义与中国当代史学研究”,反映了他最新的思考,值得我们重视。在充分肯定区域社会史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他提醒年轻一代学生,一定要在作品中呈现出真正  相似文献   

3.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12,32(4):45-51
中国当代社会史亦称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既是中国现代史的分支,也是中国社会史的分支,还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支,也可说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相互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所有历史,不仅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包括民间社会、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外,还强调"自下而上"的视角、整体史观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资料来源也是多样化,既有文献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视觉资料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和文学资料。中国当代社会史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专通并举",相互促进,既应着力于具体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论著的基础上前进,又要努力构建较为合理的中国当代社会通史体系,明确其研究内容、历史分期、基本线索等。这一任务非一蹴可就,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12日至15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山西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文兹对会议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社会史学会委托 ,由上海师范大学与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于 2 0 0 2年 8月 16日至 1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发起单位有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苏州大学、上海市建设党校等 2 8家。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 12 0余人出席会议 ,提交论文 10 3篇 ,论著 8部。一、社会结构的互动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中相对稳定的基本框架 ,本次会议基本集中于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方面…  相似文献   

6.
张俊峰 《学术研究》2013,(7):104-111
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且是水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类型,泉域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之所以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正是考虑到中国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水利在地域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地域社会对水利所具有的不同态度和策略。这样就可以真正从中国地域社会的水利问题出发,瓦解魏特夫大而化之的"治水学说"及其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并发掘出中国水利社会的多样性特征,凸显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社会史,本是社会史研究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未跟上社会史前进的脚步,在理论探讨、问题意识、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等方面,都与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21世纪以来,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善。从当代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具体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史的研究作一学术总结。  相似文献   

8.
社会史与山西研究的反思——赵世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复起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真正适应中国历史实际的社会史解释框架体系,并推出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自己的社会史研究体系,也正开始走向成熟。 赵世瑜教授多年致力干将国外的社会史、民俗学等方面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史研究中,不断推出新课题、新论域,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推进社会史研究本土化的代表性人物。此次,赵世瑜教授接受本刊采访,详述他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经过,其中,为何以山西为研究重点,怎样跑遍山西查找资料,如何对山西社会史的一些现象作深度解释等问题,都是目前还不大为外界所知的。此外,赵世瑜教授还对国内社会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多的点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史学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社会史的复兴与发展.3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整体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新社会史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三十而立,回顾与前瞻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得到了现代诸多学科发展的推动和新兴的城市史学的影响。当今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城市历史地理和古都研究、城市社会史研究、城市文化史研究、城市经济史研究、比较城市史研究以及城市史学理论研究等热点专题领域。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可从城市史学的学科建设、城市史研究视野的拓宽与领域的开拓、城市史的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7日至19日,“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会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和德、荷、美、日、韩等国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这是中国环境史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大型学术聚会。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5篇,与会学者围绕环境史的定义与理论方法、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诸要素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2.
马新  齐涛 《文史哲》2006,(4):57-64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第 1期的《天津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笔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在笔谈中提出了“关于社会史研究基本建设”的话题。冯尔康指出: 8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著作虽然已出版不少,但却缺乏社会史教材,以致“一些本科生、硕士生想攻读社会史方向的硕士、博士,却不敢报考,因为没有教材,教师开不出像样的参考书单,应考无从准备”。他因此呼吁,要有一部报考者与研究者必备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基本书,以此作为中国社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建设。   其实,就在冯尔康先生笔谈发表前夕,湖…  相似文献   

14.
贾珺 《学术研究》2023,(2):123-132+178
军事环境史是聚焦于军事而对人与环境间互动关系历史的研究,在英国的发展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点。1999年欧洲环境史学会正式成立之前,主要是地理学者在探究军事环境问题,之后历史学者积极跟进,特别是在2010年以来取得明显进展。从研究对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环境、社会与战争间的互动,二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自然资源,三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军事景观。相关研究共同推动了以往对军事史、社会史和殖民史等领域的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英国的军事环境史研究,一方面适应了军事史研究的跨学科需求,另一方面突破了军事环境史理论方法的瓶颈,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9月17日,上海社科院世界史研究中心和上海世界史学会联合召开了“后发国家现代化问题”理论研讨会。近7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发展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地区发展模式及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建华 《河北学刊》2004,24(1):175-181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传世典籍、官方档案为基本文献依据的传统史学撰述,并未将民间社会历史文献放置应有的位置上。民间文献正式进入学术视域,是现代新史学产生以后的事。民间社会历史文献的使用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不仅改写了现当代史学的历史,也为史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生机,为学术史续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对民间社会历史文献与现当代史学撰述之间关联进行回顾与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社会理论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中的兴起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斌  李寒 《江汉论坛》2006,2(12):70-74
中国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已经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学术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海外中国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社会史及汉学人类学的研究之中。本文分析了中国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即国家与社会理论在社会史及汉学人类学研究中兴起的思想背景、涉入中国分析的思想理路,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与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经验的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救济保障、教育改革、媒体传播、大众文化、记忆建构、城市史等领域都出现了较多论著,且研究内容日渐精深.同时,2011-2012年度还有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向:其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这虽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但却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其二,研究领域不均衡.如灾荒救济、教育近代化研究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宗教信仰及女性史领域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著作.其三,社会史研究时段的后移也是一个新趋向.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始大幅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